海洋萨满女神

2017-07-27 07:48白玉芳
满族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萨满先民满族

白玉芳

在世界地图上,有一片蔚蓝的海域——鄂霍次克海,也叫通古斯海。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远古满——通古斯语族之一的满族先民,就生活在她东面的堪察加半岛,因此,称她为东海。她是满族先民敬崇的海洋萨满创世女神诞生的地方,是德立格恩嘟哩赫赫(东海女神)诞生的地方。满族先民萨满以海鹅、海狮、海豹、海狗、海鱼骨、鲸鱼、长须鲸,搭起神坛,敲响鱼皮神鼓,唱起祭海神歌,率族众敬崇母亲海:东海,妈妈的海,东海,生命的海,东海,丰饶的海,东海,不息的海。一代又一代满族先民们用渔猎的方式生存繁衍,创立了人类史前文明,在这连接欧亚大陆的海岸线上镶嵌了一串生命的东珠——海洋萨满女神文化。

世界上的水是相连的,浩瀚的东海日夜奔腾,连接着北美、北欧、东北亚的江海湖泊。满族先民在渔猎初年,因学会使用火而与野兽揖别,开创了人类第一大文明——火文明。他们颂唱着神歌“我的神歌神话啊,它来自东海堪察阿林火山的最底层;它发自东海堪察阿林火山地母神的心底”,在氏族女萨满的带领下,裂石分支,箭环(扳指)为记,在海岛、海浪、海鸟、海兽女神的佑护下,在太阳、月亮、海上双马女神奥都妈妈恩赐的光明中,乘上用鹿筋扎起的大木排,摇着漕船浮海而渡,唱着“鄂啰啰”萨满神歌,开启了人类航海的行程,进入到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时代。一路前行的先民,从堪察加半岛出发,向北、向东、向西、向南,生命的足迹印在了北欧、北美浩瀚广袤的大地上,他们迁徙的背景有海洋中的火山、海涛、海汐、海峰、以及海岛上的篝火。他们的足迹到过白令海峡、鞑靼海峡;到过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到过库页岛,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兴凯湖、牡丹江以及渤海海域;他们最初的氏族鹔鸘(肃慎)是以鹰母呼噜坤命名。尔后,氏族支系繁衍,遍布东北亚,氏族各个部落又以鹰、虎、狼、鱼、犬、鹿、马等动物来命名,甚至还有以山、河等来命名的部落。最大的部落是东海窝集部,最初的女罕王为爱坤沙德。

公元698—926年,满族先民——粟末靺鞨族在北方崛起。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闻世。公元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郡升格为国,由此,渤海国成为中国社会第一个以海洋命名的区域性政权,并因其辖境内特有的海洋文化而称“海东盛国”。尔后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渤海国承满族先民东海女真之海洋文化(如果以新开河出土文物论证,为6600年以前),派出使者渡海為唐朝与日本建立了联系,将满族先民的东海文化输出日本。黑水靺鞨部落历年来的朝唐之路,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将东海满族先民的海洋女神文化圣物——鲸鲵鱼睛、海豹皮、鱼牙绸、朝霞绸、乾文鱼等带到了中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颂出现在唐宫殿里的海洋萨满女神象征——海东青“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从此,原发于东北亚满——通古斯语族先民的海洋文化、渔猎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开辟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流,互相渗透的局面,肯定了中国东北是满族的世居地,满族先民的海洋萨满女神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包罗万象的文化之一。

公元1115年,金崛起,宋金使者频繁往来,宋金两国之间不断的冲突和摩擦,使得南北方文化在战火中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杭州岳庙墙上的《满江红》,依兰的五国头城,一南一北地记录着曾经的宋金之战、宋金议和、宋帝北迁,同时也是满族人类初年海洋文化与南方海洋文化交融的记录。

公元1616年,人类大航海时代中的女真族各部统一于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旗下。公元1635年,皇太极立大清国,以古女真语“满洲”(海洋、海浪、海洋女神、曼珠,妙吉祥之意)定族名。公元1644年,清入关,满族先民东海窝集国敬崇的鹰神、江河湖海神、日月星辰神、山岭动植物神、部落英雄等神也跟着进入紫禁城的宫殿里,与观音、菩萨、关帝、蒙古神一起,受到皇帝皇后、亲王贝勒、福晋格格、八旗大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将士的虔诚尊崇和祭祀。从此,在金水河畔的太和殿里,大清皇帝身着绣有海水江牙,龙腾寰宇之海洋文化符号的龙袍,头顶象征天子敬天的东珠龙冠,以海螺为军号统领天下。二十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将士奉旨出发,携带随军家属,驻守在全国各军事要地;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在黄海、南海、东海、渤海等海域,传承延续着多民族大一统的海洋文化和江河文化。康熙年间渡海收复台湾,乾隆年间渡海平定台湾,在雅鲁藏布江平定西藏,在大金川河平定大小金川,在伊犁河畔平定西部,收复新疆,开拓了中华民族的领土版图。雍正年间建立的满洲八旗水师营,成为清剿海匪,驱除外侵的重要军事基地。至晚清,政府以自建和海外购置军舰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海军部队。

公元1860年,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公元1870年,越鄂霍次克海而来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电报水线登陆中国上海,真是“一道光明海上来”。在清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满汉大臣齐心合力,描绘着现代化的蓝图:送幼童、学子赴海外学习军事科学、现代科技、社会哲学、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等。在国内建立了船政、电报学堂,开创了中国电文明之路。其建立的中国电报公众线路,连通全国,以现代化的通信信息传播,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东西方文明融合之产物。

公元1906年,历时四十五年的洋务运动,终结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化国家管理制度,完成了中国社会的“数千年之变”。与此同时,也由一张中国电报网,完成了广泛连接欧洲、美洲、东北亚、亚洲间的人类文明。在这条路上,中国海洋文化、西方工业科技文化、东方文化在战争与和平中交融共进。中国海洋文化在侵略与抵抗中涅槃,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凝练成“共和共敬共荣”的思想。对于海洋文明悠久的历史,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写到:人类的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并向西方行进,人类的文明在中国开始以后,逐步传到印度、波斯、巴比伦、拜占庭、希腊、意大利、西欧。亚洲是文明的诞生之地,但亚洲的文明是静止的,它的贡献主要是将文明之薪火从海上传到了欧洲。

随着清帝逊位,曾经是满洲八旗最大家祭的原始萨满神歌“鄂啰啰”也飘离了紫禁城,化为江河湖海的浪花,化为森林草原的轻风,重新回归为人类初年文明的记忆,在满族祭祀先祖的庄严仪式中传唱。

而今,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以往对萨满文化的误读得到了更正,沉寂了近七十年的萨满文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拂尘而出,以其尊崇自然,敬畏万物,崇拜女神,心灵清澈的文化精髓,在满族后裔中再唱响。在世界萨满文化里,海洋萨满女神之光辉,重新光照世界。在海底光缆连通的国际互联网通信信号灯的闪亮中,满族古代萨满世传的神词、神歌、神舞,再度绕鄂霍次克海、中国东海、南海、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环太平洋而传唱。

海洋萨满女神之“一切生命,赋予无尽的精神之源,一切心孕,饱含不尽的再生之本”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纪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今,敬畏自然,保护蓝天白云,万物繁茂,是世界的共识;憧憬文明,族群平安,也是人类共同的心愿。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海洋是文明的载体,海洋是人类的历史。

壮哉!海洋萨满女神;美哉!海洋萨满女神。

〔特约责任编辑 李羡杰〕

猜你喜欢
萨满先民满族
论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