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美育实践

2017-07-27 08:03吕志富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燕子美育美的

吕志富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当今,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而言,为人父母的大多溺爱有加,除了关心身体健康之外,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不懂得以美育去熏陶他们的孩子,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着粗野、冷酷、蛮横、出口伤人的现象,如何用美的光辉驱逐未成年人心中的阴霾,让美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开出真善之花,结出真善之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严峻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所以在教学中牢固树立美育观念,渗透美育尤为重要。

如果将美育当成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来施行的话,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又违背美育的规律,达不到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育和心灵建设的目的。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相成,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智育是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以及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强烈的感情活动,而美育则不然,美育引起了强烈的感情活动,使人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美育的情感作用得于发生。由此看来,美育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有修养的境界。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把美育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熏陶,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追求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一、自然美

《春》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我们的眼前仿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生活在阳春三月里,领略大好的春光,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为我们描绘春草勃发、春华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图。诗情和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美的景物唤起学生主体的认识系统,激活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进入美感的心理,并上升到较高的精神层面。

二、人情美

《再见了,亲人》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朝鲜战地,作者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抗战胜利后,写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道别的场景,用整篇的依依不舍与深情厚谊,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大爱。生活在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朝鲜土地上的人民,更明白志愿者们舍己为人的深厚情谊,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定与和谐,离乡背井,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是何等的无私啊。在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身上表现出来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这便是人性美尽情的展现,此时,你能不为之深深地感动吗?

三、人性美

《燕子專列》进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除了政府的行为反映了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之情,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在这些普通居民中,有一个叫贝蒂的孩子,她与父母一道,“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中,小孩子本应该受到保护,可是她却能够和大人一起,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体现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还不止如此,在将燕子送到车站以后,人们又来到站台上欢送这批特殊的客人,这样的举动体现了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看待,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和人情的“客人”,从更深层次表明人与动物是朋友、应该和谐相处这个环保的主题。

四、语言美

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一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拥有想象力,语言运用了拟人与比喻手法,富有节奏感,显现出山中景色的美好。

五、情景美

《小桥流水人家》一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念和思念。

总之,教学中用美的事物去浸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提高辨别真伪,区分美丑,分辨能力的培养,撼动学生心灵,对人的素质的塑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便由此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快满意,赞赏幸福,这种情感体验,非常强烈和突出,以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跃,倾刻间悟到人生的真谛。由衷地在思想上性格上起了变化。

树立美的育人观念,营造美的育人环境,还需指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诚然,生活中也处处有美,美的人,美的景,美的事,美的风尚,只要你去细心发现,按照美的要求去实践,化为自己自觉行为,产生内心快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一个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正直、诚信,谦逊传统美德之苑,必将在中华大地娇艳夺目,芳香四溢。

猜你喜欢
燕子美育美的
燕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燕子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