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少教多学”教学方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7-07-27 09:23冯耀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满堂动笔少教多学

冯耀军

【摘 要】古今教育名人在教学中以独到的实践且总结出至真至理的“少教多学”经验之谈,值得在课改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更有使命践行“少教多学”,与时俱进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少教”;充分让时间给学生,以实现“少教”;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以实现“少教”,甚至达到“多学”而至“不教”。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高效课堂的实质就是“少教多学”,即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对学生多么负责、严格,不到学生想通又有些疑惑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看似“少教”了,却给了学生足够“多学”的空间;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真是“少教多学”的典范。因此,在探讨小学语文高效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基本的行动指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一共有两册。每册有八个单元,其中七个单元中每单元都有四篇体裁相同或相近的课文。每册选读课文也有八篇。如果我们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墨守成规的去教学,必将会面面俱到,啰嗦重复。学生在学习中,也必将会厌倦和产生无聊乏味之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既不感到重复乏味,又能高效地把握单元重点呢?“少教多学”打造高效课堂是必经之途。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激励学生自觉地品读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品读的方法。甚至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言堂下来累得大汗淋漓,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文品读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品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我通过反复实践确定以下三个步骤。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品习;二、在品习中做出相应的圈点、注解和摘录及解答;三、鼓励学生提出有个性认识的不同看法及时记录并互相交流。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说欲言。

语文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满堂安静”的思想观念。语文课堂是思想火花的展示阵地,是感情的交流平台,是各抒己见的讨论或焦点问题的争论之处所。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老师徒劳无益占用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自主权。每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唯有学生在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才能也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活动的空间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我平时做到“三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与“出课”和谐统一;在教学难易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做好这“三统一”,学生才会在自主而欢快的学习中去品味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思维则不再局限于教科书的文本,而会把文本知识延伸到其他的阅读,并将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3.鼓励学生把握“多学”的必要途径——“多问”与“好问”。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讲解,而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接受和记忆。”在教学评价中,这样的教师还往往被评为优秀教师。其实,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只是表面而肤浅的认识,是教师“自我感觉”满意取代了学生的感觉。结果是课堂上学生无提问,犹如无源之水;教师的提问,学生都是记忆中的标准答案,犹如饼印里的产品一模一样。自然学生也就“提不出问题”。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与“好问”。

在创建高效的课堂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学生提问的课不算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好课。学生的“问”是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发生“质”变的体现。学生不提问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认识仅仅只限于肤浅的知识面,更无深入探究可言。因而,我们要重视学生每一个提问并从提问中发现闪光的东西。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定位于“教”的原则

1.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少教”。

“教师可以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建瓴高屋地有的放矢地精讲、精教的引导过程。这好像修一条水渠,当水流遇堵时,需要清堵疏导。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清堵疏导”者。因而在打造高效课堂时,教师要让学生心、脑、眼、耳、口、手、笔并动起来,拒绝“满堂灌”;要抛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拒绝“满堂问”;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拒绝“满堂观”;要让学生动起来,拒绝“满堂静”。要正确处理好上述矛盾,我觉得语文教师应做到“五讲好”和“五不讲”。“五讲好”是:讲好重难点;讲好与背景相关的知识点;讲好相关的句段赏析;讲好易混点;讲好临场考试方法。“五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可能使学生产生歧义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嘲讽的话。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如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在学习中感受,在学习中吸收,才能培养出手脑并用的素质过硬人才。

2.充分让时间给学生,以实现“少教”。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语文课堂是思想的对话,是精神的陶冶,是感情的共鳴。它是读者在安静地阅读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它是一种自感、自悟、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感情的飞跃,才能产生知识的渴望,才能产生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他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而,教师应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不仅读课内的,也读课外的。

3.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以实现“少教”。

学生在阅读中,一定会对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产生难以抑制的动笔之情。教师就应抓住机会,激励学生去动笔。语文学习中,动笔写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它需要语法知识,章法知识,文字知识,标点符号的使用知识等等。学生都能动笔创作了,教师还需“满堂唠叨”吗?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我们教师教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会自学了,我们教师也就不用再教了。释迦牟尼临终前告诉弟子“自以为灯,自以为靠”,就是说: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我们教师就应该不懈努力促使学生点亮他们自己的心灯,垒起他们自己的靠山,从而更好地升华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

综上所述,古今教育名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肩负教书育人的当代人民教师,没有理由不践行古今教育名人的至真至理——少教多学。如此结合学生实际的“少教多学”法一定能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集注》述而第七

[2]魏书生.《魏书生名言》

猜你喜欢
满堂动笔少教多学
幸福满堂
幸福满堂
关于满堂支架受力验算的探讨
毛毛雨
春天的雨
多写创意日记激发动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