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7-07-27 09:31马文祥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语文

马文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语文学科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天、地、人、物、事等内容,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优美生动的词句,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多元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花鸟草虫等,学生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观潮》使学生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学生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索溪峪的“野”》使学生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美;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美感。当然,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不是自然的复现,而是作者笔下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该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的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则塑造了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象美,与柳丝、微风、阳光构成一种美好的意境,妥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巴金的《鳥的天堂》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副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巴金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用心琢磨、细细体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伯牙绝弦》这篇中华经典诗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了大陆医生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外国商人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用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同时,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凡是具有美好心灵、美好品质的人,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的。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主题,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磅礴雄伟的气势之美;还有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从《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这类文章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明、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会意字“采”的劳动美,“龟”的意象美,“众”、“森”等字中的凝聚力。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当国旗升起时,学生起立、敬礼。师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被升旗仪式那种庄严的气氛感染了,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此时,教师又问:“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有什么感受?在哪些场合你还见过五星红旗?”由于创设了情境,媒体中国歌声雄壮有力,在场群众情绪激昂……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刺激而产生愉悦、亢奋的情绪,老师在这一“兴奋点上适时提问点拨,让学生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此时,学生产生了不说不快之感,于是便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对国旗的敬爱之情、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正是由于创设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产生了兴奋情绪,老师捕捉这一学习状态最优化的“兴奋点”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中,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培养了审美情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