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漫谈

2017-07-27 10:50岳建锋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观念教学

岳建锋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地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题。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个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为应付考试,学生平时要绞尽脑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选择题,因此占用了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使最根本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反而无法落实,更不要说情感、审美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了。测试的结果怎样呢?客观题并不客观!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成绩都困惑不解:大多数学生在标准化试卷面前无所措手足,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之间缺乏正相关关系,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常常拿不到高分,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有时却侥幸得了高分。凭这样的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终身,是否客观公正,大可怀疑。其负面效应还不仅如此,正如一些专家所痛切指出的:这看起来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影响了我们全民族的思维、思考和表达方式。

二、共性与个性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比如,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幢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还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语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矗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幢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語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三、工具性与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不是语文学科惟一的性质,语文学科还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它,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

四、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看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

首先,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而课内的阅读和作文,则很难满足语言实践需要。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曾说过:“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其次,扩展开来说,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

因此,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观念教学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