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引入文学名著的教学策略

2017-07-27 11:01秦泽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课文情感

秦泽波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大多是文学名著,是经历岁月淘洗后留下的经典,因此,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展开教学过程,对于良好的教学来讲,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语文课堂,它承载着师生对美的追寻、对真的追问、对美好世界的多彩理解和多维洞察,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的、艺术的、人性的多元素的探索和展示平台。通过语文的学习,特别是通过对文学名著的赏析,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将生命的自我实现融入到对美的追求、对美德的塑造当中,这些教学目标要在课堂上实现,则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巧妙地导入课文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和探究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是具有决定性的。本文就引入的为,抛砖引玉。

一、以情导入,融情于课。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情。那么,根据课文的内容,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情感大戏”,则以情导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要将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倾向等等融入课堂之中。这样,在合适的、张弛有度的、贴近教学内容的课堂引入下,学生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老师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上来,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雷雨》的教学时,导入语就可以是抒情性强的,以此来将情感贯穿在教学之中。《雷雨》作为戏剧名篇,其中情感纠葛复杂,但是却也扣人心弦,因此,导语就可以是:“当天边的闷雷想起,当凄清的骤雨尚未停歇,穿越岁月的苍茫,唯有那一场仿佛来自远古的哭泣,化为我心中,久经不息的叹息。”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时刻抓住一个主线,那就是发挥语文的人文价值,这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涵养的重要方面。而情感,是实现这些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导语中凸显情感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力量给予学生“润物细无声”的爱与情绪的传递,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的震撼与力量的陶冶。这一段导入语,不仅能够抓住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和悲哀情感,而且在老师入情入境的语言艺术激发下,学生进入《雷雨》的情景会更快,更能紧扣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赏析作品的兴趣。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美育。文学名著在美育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和生命之中。《雷雨》这样的作品具有的艺术冲击力,更是强大。

二、多维导入,生动课堂。现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很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能给教室的教学提供更为便捷、多元的教学条件。就语文课来讲,有很多文学名著,既有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有朗诵、话剧等多种形式。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音乐、画面和故事情节等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导入方式。比如,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曾被贬黄州之时,在三国古战场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借着对三国赤壁之战及其英雄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仕途的失意。但是,作者没有沉沦于悲观之中,而是表现了自己旷达与洒脱的精神气质。这首诗境界雄阔,视通万里,思接古今,把三国赤壁之战的激烈战争情形融于自己的笔端,巧妙而自然地将历史大事件和历史英雄人物进行了贴切而精到的描写,也表达了自己的豪放派词人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而《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在中国很多电视台轮番播放过,其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杨洪基那有独特声音和情感表达中,也成为大家熟悉的歌曲,且在风格上与苏轼的词又极为贴切。所以,就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曲子,让学生看《三国演义》的序幕,老师随即导入新课:这首激越雄浑的歌曲,让我们的脑海中又浮现了一个个三国英雄豪杰那个性鲜明的形象,随着大江东去、历史远遁,面对这千古江山和英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不断被后人评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次千古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心灵对话和交流,是一次关于人生的终极追问,那么他到底在追问什么呢?我们一起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和他的心灵世界。多媒体的形象画面、熟悉而雄浑的音乐,教师的激情和演讲,激发起学生洞察词人内心丰富世界的欲望,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独特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瞬間有了适合学习这首诗歌的心理状态。

三、名言名句,切合课堂。我们有很多的名言名句,和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很高的传颂度。所以,在教授某些文学名篇时,用名言名句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而且效果也非常好。比如,关于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咱们唐代的绝代双骄,同为诗人的余光中先生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酿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一种怎样的豪情和才气?那么,我们一起去《将进酒》中欣赏酒仙太白、诗仙太白!学生是审美主体,一定要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才能让他们自觉而主动地去领略文本中的美。然后,才能从表层的意义探究深入到隐藏于文本中的深层意义的体悟。这样的导语简洁而清楚地给学生展现了诗人的性格特征和才情气质,而且是用诗人的评价、诗人的语言,这也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对他们进入学习状态而言,无疑是具有推动性的。

四、制造悬念、酝酿课堂。人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适当地制造悬念,能酿造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特别是就文学名著的教学而言。比如,鲁迅的《祝福》。为什么祥林嫂重回鲁镇,鲁四老爷对她不高兴了呢?然而祥林嫂自己却“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为何她的婆家人还能把她给抢走了呢?这些都是悬念,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出来,形成悬念,学生自然就想去探究问题的根源,并以此来设置教学重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一定是唤醒的、激励的和鼓舞的,只有在探究教学中更适合于学生接受和教学展开的方法,才能让文学名著的教学更加科学、有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不受高考青睐的文学名著阅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日本文学名著速读(7)——『黒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