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促进自主学习

2017-07-27 10:33邱淑雯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鼓习惯解题

邱淑雯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普遍存在的。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学习的反思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原因之一,小学生的反思行为大多数处于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有时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并能独立的加以更正。比如,抄错数据、写错单位等。如:楼房高2分米,每个练习本52元等,忘记点上小数点。原因之二,我们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去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因此,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所以我根据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

一、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时也经常是在总结一下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谈收获,却很少让学生说说你做题错误的原因,进行自己的反思,让自己有所感悟,以后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经常忘记点上小数点或者积的小数位数经常数错,反复纠正学生却还是准确率不高,此时我也进行自我反思,是不是在教学中有所纰漏,然后我又反复制定方案。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出错,学生在反思后也进行了总结,最终改正了做题马虎的问题。

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2.你明白了多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

二、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反思自查

我在上数学课时,学生经常反复出错,我需要反复批改,老师生气,学生也很不耐烦,如此反复,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让学习数学变成很大的负担。上述情形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数据抄错、方法不简便、计算不准确等不足。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解题完之后,忽视对结论的反思,经常出现结果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抄错数的现象计算是否准确等。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法?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急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就会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

三、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自己對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失去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解决应用题一把小号12.5元,一个小鼓17.5元。买15个小号和15个小鼓,需要多少元?学生说先可以算出15个小号多少元再加上15个小鼓的价钱。那这样计算简便吗?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算式。进而有学生反思出还可以先计算一把小号和一个小鼓的价钱,再乘以15.这样计算很简便不容易出错。

四、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反思自省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优秀。在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每周我都利用晨会让学生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这样的反思训练,首先,要求教师有这样的观念:并不是知识传授的越多,积累的越厚实,就等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与数学能力的形成。教师的发问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立反思,要重视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其次,为了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诸如,这节课老师的那句话没有说完整需要反思,哪个地方没有反复强调等。接着引导学生自己反思本节课自己的不足。这样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反思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开展反思学习争星比赛,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评比。这样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最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进而修正或强化。事实上,学生这种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主动应对的过程,不正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吗?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哲人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我们说:“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反思吧!”

猜你喜欢
小鼓习惯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你好,小鼓
小鼓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