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处理教学问题 有效碰出思想火花

2017-07-27 13:04汤晓春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高中数学

汤晓春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牢牢的栓在课堂,以次获得新知识的問题性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思想碰撞出火花!数学教师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尤其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确定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积极性,掌握数学解题方法与思维,并学会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机智处理;教学问题

错题,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对待它的态度:一知错就改,二避而远之。其实,有的时候我们换一种态度去对待它,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缜密地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例如,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100万人,如果年自然增长率为1.2%,写出该城市人口总数y(人)与年份x(年)的函数关系式:这是一道人口增长率问题,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审题,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题时提出以下要求:(1)粗读,题目中涉及到哪些关键语句,哪些有用信息?解释“年自然增长率”的词义,指出:城市现有人口、年份、增长率,城市变化后的人口数等关键量。(2)细想,问题中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存在怎样的关系?(3)建模,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学过的、见过的哪些问题有联系,它们是如何解决的?对此有何帮助?学生讨论后,从特殊的1年、2年……抽象归纳,寻找规律,探讨x年的城市总人口问题:y=100(1+1.2%)x。前不久,我在复习资料上发现这么一道错题:已知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奇函数f(x)有最小正周期为2,且当x∈(0,1)时,f(x)=。(1)求函数f(x)在[-1,1]上的解析式。(2)判断函数f(x)在(0,1)上的单调性。(3)当 为何值时,方程f(x)= 在[-1,1]上有实数解。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第一问可能很多同学不能求出x=-1和x=1这两处的解析式,甚至会认为题是错的。第二问,至少有两种解法,定义法和导数法。第三问,我先是将其转化成方程,用根的分布的方法解题,发现要考虑的情况太多了,这种方法不可取,想了想,然后改用数型结合的方法,这时问题出现了,不能画出函数f(x)在区间[-1,1]上的图象,原因是f(x)在x=0的地方没有极限值。显然这道题是个错题,然后我翻阅了其他的资料,发现题干中的“-”号应该是“+”号。突然间我想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位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于是我有个想法:我就把这道错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也许会比直接让他们去解收获更大。

我将这道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交给了学生,并且告诉学生是个错题,让他们找解题方法,和为什么错?当然课后免不了有学生要和我单独探讨一下。

二、设置问题,碰出思想火花

在讲评这道题的时候,我没有采取以往的直接破题,分析,解题,点评的步骤。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将本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错误的地方,该怎么改?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提的第一问是:同学们,你们发现问题了吗?许多同学都自信满满的大声说道:“是不是求闭区间[-1,1]上的解析式应该改为开区间?”已经通过我点拨的同学根本不给我机会,反对道:“不是”。并且主动要求:“老师,这个问题我来给同学们讲”。我微笑示意,现在交给你表演了,他很自信的走上讲台,发挥得非常的好,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兴奋之余还不忘送上热烈的鼓掌。第二问:“那是那里错了呢?会是第2问吗?”这会儿不得了,反对我的同学很多,纷纷要求发言,一副要教我怎么做的表情,当然我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顺势我就问第三问:“如果你认为没错,那请大胆的说出你的解法?”他用定义法给同学们,还有我,证明了第2问,步骤非常的完美。教室再次响起了久违的掌声。掌声刚落,有位同学发言了,“你太落伍了,还用定义法,导数法不是来得更快吗?”他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同样的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这样第二问的两种解法,猴孩子们都一一的呈现了出来,我也是兴奋不已。

我接着问第4问:“搜寻地雷的区域越来越小了,大家注意了,应该就在第3问了,是吧?”这次反应不够积极,基本上没人啃声。我环视了一圈教室,目光落在了一个学生身上,他被称为我班的“理科王子”。我说:“熊建,你有什么高见吗?”他有些迟疑,说“老师,我…猜想这个问没错。”我鼓励他:“很好!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他这会儿来劲了,自信的走上讲台,开始当起了小老师,他说:“可以根据单调性和奇偶性作出函数f(x)在区间[-1,1]上的值域,再用数型结合结合的方法不就解决了吗?”我微笑着用力的点头,表示说得好,同学们也都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他,他开始拿起粉笔画图,先作出了几个特殊点,接着开始根据单调性作图,但是他停了下来,他说:“老师我不知道这个图该画到那里为止了?”第5问,:“你发现是什么问题阻止你画图了吗?”有同学反应过来了,他的表诉是,“0哪个地方不知道该画到那里截止”。终于找到问题了,我让熊建同学回到了位置,让他们考虑为什么会找不到?每个同学都想最先找到为什么,所以显得非常的积极。还是我们的“理科王子”最先发言:“因为函数f(x)在x=0处没极限值,如果将题干中的‘-号改成‘+号就可以了。”问题圆满解决。

整个课堂不是一味的满堂灌,而是师生心灵的交流,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对数学问题如何研究的一次探索,是优化自己思维品质,培养心灵品质的一次尝试。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牢牢的栓在课堂,以次获得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高中数学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