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7-27 21:14孙世欣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状问题

孙世欣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多元复杂,西方一些错误价值观的侵入,社会负面信息的扩大,导致当前一些大学生出现错误的价值取向、信仰迷茫,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高文化群体,是实现全面小康社會,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正视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相关对策,重塑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真正做到信仰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问题;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和平崛起飞速发展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涌入,加之我国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大学生信仰迷茫、缺失现象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一)动摇社会主义信念,藐视社会主义理论。

部分大学生不相信社会主义道路必胜,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与现实生活是脱节的,马克思主义都是过去式了,根本不适合于现在市场经济的要求。只要生活质量提高了,就不用管姓资姓社的问题。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接受系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认为社会主义理论枯燥乏味,没有实践操作性,导致对社会主义理论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也就被边缘化了。

(二)价值取向更加趋向功利和实用。

部分大学生从来不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不关注国家的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和前途,部分学生入党不是为了起党员模范作用,而是想通过入党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以后得到上级更多的重视,参加政治学习和团队合作也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谋求政治资本。在校期间的学习也是得过且过,只是为了拿个文凭。淡化理想,不想付出,崇尚索取,没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三)物欲膨胀,价值观紊乱。

部分学生崇尚的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变得更加世俗、庸俗,过多在乎的是社会关系的培养,人情价值的提升,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虚荣,喜欢攀比,追求名牌,甚至不惜借贷,出卖肉体,不以低俗的生活方式为耻,反以为傲。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

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大量信息冲击着知识储备有限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的文化、政治、经济理念,让他们倍感迷茫和困惑。多元的价值观念,经常让他们处于十字路口,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特别当学生听闻经历长期发展壮大的西方发达国家,物质财富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幸福感强,生活水平高;再与处于转轨时期的国内相比,法律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一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社会负面信息扩大,加之西方一些势力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反动舆论宣传,宣扬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容易导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信仰不自信,淡漠社会主义理想,甚至抛弃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实用性,更是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功利性和实用性,从而弱化了社会主义信仰的集体主义理念。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时,大学生更加怀疑社会主义信仰,使得大学生淡化社会理想、社会主义信仰,最大化的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活理想;更加注重实际,更加在意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状态下,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只要能带来经济利益就是有价值的,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义利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大肆盛行,导致大学生信仰迷失。

(三)社会矛盾增加,负面信息传播,不良现象层出不穷。

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在一些媒体的大肆渲染下,社会的负能量在大学生的内心淤积起来,敏感脆弱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持更多的悲观失望情绪。

(四)家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的教育包含有家长太多的期望值在里面,用已有的经验教育子女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规则,更好的进入社会,怎样学会自我保护,争取自己利益,如何变得更加的优秀。往往这种教育是自私的,是重能轻德的,对子女意识形态的关注太少,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信仰的追求。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加成人化,独立意识增强,自我认同感增加,但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缺乏实践经验,理性认识不够,对社会现象认识肤浅,容易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出错误的判断,也更容易被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脱离社会主义信仰阵地。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加强理论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课堂应改变“灌输”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媒体,深化教学理论,丰富教学题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从实践中得出理论,提升情操,有助于更好的去解释社会现象。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学生认清国际形势,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明白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的曲折,理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科学认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缓解大学生对社会的敌意,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剖析学生中出现的不正确观点。针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同文化思潮,吸取精华,取其糟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信仰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增加社会和谐度,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信仰发展的社会环境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人心失衡的社会危害性,政府应该尽快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障体系,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摩擦,保正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摆脱功利的枷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家庭教育应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

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言行举止,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多陪子女观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资料,分析社会现象,传播社会正能量给子女。平时多与学校教师,学生辅导员联系,了解子女思想动态,子女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大学生信仰危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家、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重塑大学生的信仰意识,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先达.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吉林出版社,2016

[3]丁丽娟.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现状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