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资源丰盈课程促进发展

2017-07-31 23:59王向红
好家长 2017年7期
关键词:亲子资源游戏

文 王向红

转化资源丰盈课程促进发展

文 王向红

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且可灵活调整的开放性系统。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的园本化过程。因此,我们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利用和开发,选择并探索了以下三条资源利用的途径,让幼儿与一个丰富、可感知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幼儿园课程方案;游戏;资源;课程;发展

《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且可灵活调整的开放性系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僵硬地、原封不动地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无视儿童的兴趣、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的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利用和开发,选择并探索了以下三条资源利用的途径,让幼儿与一个丰富、可感知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转化资源,丰盈课程。引导幼儿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让课程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好地将物化形态的课程转化为精神形态的幼儿经验。

一、布类活动开发,让资源与幼儿生活“无缝对接”

(一)设计领域教学,“布”拘一格

首先,我们立足儿童的角度设计、生成布类教学活动。一是结合布料特性,分领域选择“切入点”。如根据色彩、花纹等让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根据透光性设计吸引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根据柔软性、可变性特点发展幼儿的动作等。二是抓住领域要求,在研究中发现“结合点”。以艺术领域中的“布”为例,研讨中梳理出的布与画之间的艺术同构;布与幼儿经验的联系;布与幼儿操作的实践;布与幼儿情感的共鸣等设计策略,让孩子接触到的“布艺”变得更有生命和价值。三是做好活动观察,以兴趣催生“生长点”。如适时投放布类体育玩具,重点观察并记录幼儿的玩法,并选择一些典型的、幼儿感兴趣的、能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玩法进行设计。四是遵循年龄特征,以游戏设立“挑战点”。通过游戏化的方式给予幼儿“适度挑战”,让布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上体现得更为奏效。

(二)变革区域游戏,“布”破不立

我们构建并调整了孩子喜欢的两个游戏场所。一是班级区域游戏,于自主中关注“创造表现”。在布艺区,孩子们用布料、针线、辅料等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角色区,孩子们模仿成人开服装店、缝纫店等游戏,打开了与同伴交往的通道。二是专用室游戏,于愉悦中发展“合作能力”。我们将“DIY布艺坊”的主要功能定位在发展合作能力上,以工作流程设计了印染—装饰—缝纫—编织等几个区域,整合了多种经验,给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契机。

(三)架构亲子桥梁,“布”约而同

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每学期都会围绕“布”设计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亲子活动,如“亲子布玩具制作”“亲子布贴画制作”“亲子废旧衣物改装秀”“亲子布类体育器具制作”“亲子创意沙包秀”等。我们会邀请家长参与方案策划、活动准备等工作。同时,注重听取他们对活动的反馈意见,对布类活动开发的建议等。

(四)探究社区基地,“布结”之缘

我们带领幼儿走进服装厂,走入服装店,了解工作环境、制作服装的材料及基本流程,观察人们之间的交往合作等。丰富了他们的认知经验,也为他们再现、拓展经验夯实了基础。同时,幼儿在与工人、店员的互动中培养了社会性情感。

(五)营造活动环境,“布”同寻常

我园布类活动环境的营造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有自主参与的氛围。我们利用教室、走廊、专用室等,开辟了能开展不同布类活动的场所,幼儿每天都可以根据意愿选择活动场地、活动内容、活动伙伴等。二是有创造表达的空间。我们把墙面、柜顶等“让位”给孩子展示他们的布贴画、刺绣等作品,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表达。

二、专用室活动开发,让资源与幼儿学习“交相辉映”

(一)多元活动,促进幼儿多角度的主动学习

在各专用室内容的定位上,我们关注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目前有“宝贝小书吧”“木工修理间”“DIY布艺坊”“生活体验馆”“艺术工作坊”“建构小天地”“娃娃电脑房”“快乐一线牵”“创意拼搭乐”九个专用室。在活动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上,我们努力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内容,如在“生活体验馆”中,内容选取上一是立足“日常”,如洗碗、择菜、扫地等;二是立足“应季”,如剥蚕豆、做元宵等;三是立足“挑战”,如包饺子、做蛋糕等;四是立足“主题”,如在主题活动“秋天”中开展磨豆浆等活动。既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能较好地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二)真情实景,支持幼儿多样化的实践体验

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真实的情景”。一是材料工具真实可操作。以我园的“木工修理间”为例,我们为幼儿购置了既适合幼儿操作又安全的“真家伙”。有锤子、锯子、刨刀等,还增添了各种木料。二是活动过程真实可参与。孩子们可利用这些“真家伙”钉板凳、建房子、做汽车、铺公路、组装木头人等,在自主体验敲敲打打、锯锯刨刨的过程中发展测量、比较、合作等能力。

(三)家长助教,拓展幼儿多方面的认知经验

我们利用家长在职业、经历、兴趣、专业优势及家庭方面的资源,成立了“专用室家长助教团”。擅长厨艺的妈妈走进生活体验馆带领孩子体验“做寿司”的乐趣;擅长木工的爸爸走进木工修理间和孩子一起“刨刨花”;擅长缝纫的妈妈走进DIY布艺坊与孩子一起刺绣、缝纫……家长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拓展了幼儿活动。

(四)走班活动,鼓励幼儿多层次的交往互动

我园尝试开展了专用室“走班”活动。首先,打破班级限制,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用室进行活动,且不限制进入的次数。在“走班”过程中,孩子通过面对不同的老师、内容和同伴来锻炼适应能力;其次,在教师配备上实行“专任教师负责制”,负责该室材料的提供、活动的组织等。从而使教师的个人所长得到发挥,专项研究得以深入。

三、体育游戏开发,让资源与幼儿运动“巧妙整合”

(一)自然废旧材料“巧利用”

研究初期,我们利用纸、绳这些具有可变性、可塑性的材料,有效促进幼儿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的发展;研究中期,则投放了袋类、瓶罐类材料,这些材料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变化多端,成了“小轿子”“梅花桩”等,深受孩子欢迎;研究后期,我们更多以幼儿需要为依据,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适时投放多样性的材料,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多物整合玩”等,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投放的适宜性和研究的目的性。

(二)自编自创游戏——“巧设计”

情境性体育游戏:立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们设计了让幼儿扮演“超人”,用瓶子“打怪兽”的游戏情节来发展投掷能力;在“拯救小动物”的游戏情境中,利用绳子进行跨越练习等,使材料的功能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

挑战性体育游戏:中大班幼儿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如通过对幼儿日常活动的观察,老师设计了体育游戏“好玩的罐子”,鼓励幼儿在奶粉罐上练习自由走、不同间距走、托物走等,并运用分组比赛等形式不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合作性体育游戏:如活动“绳子变变变”中,老师以问题启发幼儿探索两人玩绳、三人玩绳、四人玩绳的方法,让幼儿在一物多玩中发展了多种动作,获得了合作方法和快乐体验。

(三)民间体育游戏——“巧改编”

首先,我们对民间游戏进行筛选整理。其次,通过视频、亲子游戏、教师示范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各种民间游戏的玩法。再次,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加工和改编,提升适宜性。如跳皮筋游戏,我们重新设计了儿歌,改编了动作,使其更符合当下孩子发展需求。同时,孩子们也会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创造性地对民间传统游戏进行改编,玩出自己的创意。例如“跳竹竿”中,孩子们结合“木头人”的游戏,使这一传统游戏更富有趣味性。

(四)亲子体育游戏——“巧开发”

我们致力于通过家长会、QQ群等途径向家长们宣传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推广一些新颖的、有价值的亲子体育游戏。其次,通过亲子运动会、亲子体育玩具制作、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等让家长了解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几年的实践研究,使得课程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也逐渐成就了我园课程实施中的一张特色名片。它的特点在于,从设计到实施再到优化,不再有文本的预设,而是由教师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是由师幼共同完成内容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当资源转化为活动在我园落地生根后,我园的课程愈加凸显生长的特性,有力推动了我园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转化资源,丰盈课程;利用资源,有效学习;获取经验,得到发展。课程建设永无止境,我们永远行走在路上!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幼儿园)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亲子资源游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