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状况研究
——以徐树铮《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为中心

2017-08-07 07:33彭贺超
安徽史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军陆军

彭贺超

(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

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状况研究
——以徐树铮《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为中心

彭贺超

(暨南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632)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是宣统三年江北督练公所参议官徐树铮随陆军部官员参观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四省新军的考察报告。作为一位留日初归、意欲了解本国练兵实情的新军军官,徐树铮在考察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官兵素质、武器装备、营房内务及军事训练状况。同时,他还察觉到长江流域省份督抚编练新军时的消极态度,甚至有督抚对新军充满敌意。通过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可令人直观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从军事专业的角度认识新军的表与里,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练兵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地方督抚角度解释新军转向革命的原因。

新军;徐树铮;长江流域四省;地方督抚

新军研究是清末新政史和辛亥革命史中的重要课题。学界在考察清末各省新军编练时,偏重于新军编练过程及其军事现代化成就的描述,而对新军的内部状况及其弊病探讨不够*如陈珠培:《清末湖南军事改革述论》,《求索》1993年第5期;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湖北新军建设——兼与北洋新军比较》,《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1—415页;穆键、朱寅:《〈皖政辑要〉所见清末安徽新军之编练》,《天中学刊》2011年第6期,等。,几乎很少对某一区域新军的官兵素养、武器装备、营房内务及军事训练状态做系统而微观的考察。在探讨新军与辛亥革命关系时,学界侧重从新军自身、革命党人及清中央政府等角度挖掘新军转向革命的原因,较少关注地方督抚的因素*代表性论著如[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论文如陈旭麓、劳绍华:《清末的新军与辛亥革命》,《学术月刊》1961年第4期;陈文桂:《论清末新军向革命转化》,《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仲华:《清末新军变异之成因探析》,《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熊志勇:《浅议辛亥革命之新军》,《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苏全有:《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的反思——以清末新军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等。。在资料方面,除常见的官方文书、奏折、报刊、方志外,仍有一些新军内部官员留存的稀见资料还未能引起学界的重视和得到利用。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线装铅印本,共1册,系江北督练公所参议官徐树铮参观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新军后撰写的考察报告。由于撰写者徐树铮的军人身份、考察本国练兵实情的强烈动机及其亲临历史现场的优势,使得报告文本具有较强的军事专业性和真实性。与以往关于清政府校阅新军的奏折或报刊等资料不同*宣统三年以前,清政府为督练新军有过三种级别的校阅:练兵处(后为陆军部)奏派大臣校阅各省新军,各省将军、督抚校阅本省新军,以及新军将领校阅本部新军。前两种校阅形式的留存史料,其奏报内容多是校阅新军过程的概述性文字,或者是报喜不报忧的官样文章,而后一种校阅形式的留存史料少见。另外,清末新政时期报业发达,很多报刊对宣统三年以前清政府校阅新军的过程有过简略报道。但是,报刊资料对历次校阅新军结果的介绍往往很笼统,无法真正触及新军内部的实际情况。,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内容全面、细致入微,记录了宣统三年五月至闰六月长江流域四省新军的种种状况,透露了许多外界不甚清晰的军界内情。徐树铮考察官兵素质时,具体到上、中、下各级军官及基层士兵;考察武器装备时,既关注武器型号,也关注武器维护、使用情况;考察营房内务时,既关注营房建筑,也关注内务卫生;考察军事训练时,既关注军事训练科目,也关注官兵们的训练表现。而且,徐树铮考察的时间节点恰好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无疑是对清末新政时期长江流域四省编练新军活动的一次总结性观察。因此,这一考察报告可视为新军内部官员对清末十年练兵得失的一种自我审视,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本文拟以徐树铮的考察报告为中心,结合相关文献,揭示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以期对既往研究缺憾有所补充,并为深入研究清末新军提供一种新史料。

一、徐树铮考察长江流域省份新军始末

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光绪十八年中秀才,二十二年补廪生,次年乡试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功名之路。徐树铮读书时,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尤喜古兵法”*王树枏:《远威将军徐府君家传》,徐道鄰编述,徐樱增补:《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59页。。他曾有投笔从戎的想法,被父亲以年幼为由否决。庚子事变后,徐树铮想入山东巡抚袁世凯幕,投书一封,“极言国事之败,败于兵将之庸蹇,欲整顿济时,舍经武无急务。”*《先考妣事略》,《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第28页。徐树铮因与袁世凯所派的接见人话不投机,愤然离去,后为段祺瑞所赏识,聘为记室。清末新政启动后,直隶总督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派段祺瑞在保定督办陆军学堂,统制第三、六两镇。徐树铮随段祺瑞到保定,继续担任记室。在保定期间,徐树铮经常参加军事训练,“与兵士同操作,习跑步。”*段祺瑞:《陆军上将远威将军徐君神道碑》,《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第153页。他还留心兵学,注解成“浅显易晓”的《孙子兵法》*《重印赵注孙子序》,《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第8页。。光绪三十一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树铮赴日留学。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至宣统二年五月,徐树铮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成为第七期毕业生*郭荣生校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名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44页。,回国后,被署理江北提督段祺瑞派为“军事参议,领袖群僚”*段祺瑞:《陆军上将远威将军徐君神道碑》,《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第153页。。从徐树铮的经历中可见,他读书期间便萌发了整军经武的意愿,入伍后更是身体力行,在段祺瑞的提携下积累了丰富的军事阅历,最终完成了从传统科举士子到新军军官的身份转型。

在徐树铮即将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之时,国内政局发生变动。载沣摄政后,陆军部尚书铁良失势,屡请病假。宣统二年二月初七日,清廷谕令,“陆军部尚书铁良,著准其开缺”;“陆军部尚书著荫昌补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0页。。荫昌主政陆军部后,调整陆军改革政策。其具体的措施之一,便是修订军事章程。陆军部曾颁行《校阅陆军军队章程》,规定各地新军编练成镇满3年及嗣后历届3年之期,应由陆军部“奏请简派知兵大员莅军,认真校阅”*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3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09页。。荫昌认为,在各地新军已练成20余镇的情况下,3年一次的校阅章程已不适用,决定“略加变通”:不拘定期限,随时派员赴各省校阅;不必奏简大员为校阅大臣,改由陆军部派通晓军事人员检阅*《陆军部对于江南陆军之训词》,《申报》1911年4月9日,第1张第4版。。陆军部校阅章程修订后,很快付诸行动。宣统三年五月,陆军部军学司选定炮兵科长沈郁文为检阅长,吴绍璘、志庚、雷振镛等为检阅委员,前往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校阅新军*《京师近事》,《申报》1911年5月12日,第1张第6版;《徐统制电询校阅事宜》,《申报》1911年5月20日,第1张后幅第3版。。

时在清江浦的徐树铮听闻陆军部派员南下校阅的消息后,便想“乘便附觇各省近年治军事状”,获得段祺瑞的批准*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4、1、9、17页。。徐树铮对此事日后多有记载,在重印《孙子兵法》序言时有言:“奉檄江皖湘鄂,历观军佐”*《重印赵注孙子序》,《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第8页。;写信时也不无得意地说:“展转乎江淮湖湘之滨”*《致马通伯书》,《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第11页。。

出发前,徐树铮先确定了考察宗旨:实地考察本国

近年新军现状,亲身体验练兵得失,达到知悉各军战斗力强弱、增长阅历之目的。在此宗旨下,徐树铮制订了具体的考察目标:一、“将佐之智识材行及节制联络情形”,即军官素质;二、“纪律之张弛”,即军纪;三、“弁兵之精神及动作”,即弁兵的素质和训练状况;四、“军械之良窳及装需之筹备”,即武器装备;五、从陆军部官员校阅过程中推测“部宪趋重何义”,为本省编练新军提供借鉴标准*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4、1、9、17页。。

徐树铮的考察行程,与陆军部官员校阅行程稍有出入。徐树铮的考察请求获得批准时,陆军部官员已经校阅苏州新军完毕,去往南京。五月十七日,陆军部官员在南京校阅新军工作已进行到一半时,徐树铮才抵达南京,跟上校阅行程。兹将徐树铮考察长江流域新军行程列简表如下:

地点考察时间考察对象南京五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第九镇之驻扎南京第三十三、三十标及马、炮、工程、辎重各营镇江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第九镇之驻扎镇江第三十五标长沙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第二十五混成协武昌六月二十八日至闰六月初七日第八镇及第二十一混成协安庆闰六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第三十一混成协

上表直观展示了徐树铮随同校阅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行程,但有几点须补充说明:第一、五月二十六日,陆军部官员分两批前往镇江、江阴校阅,徐树铮选择前者,放弃了后者。第二、六月初一日,徐树铮因事回清江浦办公,七日再次溯江而上,到安庆时错过了陆军部校阅安徽新军的时间,仅赶上了送别宴饮。第三、闰六月十一日,送陆军部官员回京后,徐树铮返回路过安庆时,考察了安徽新军。徐树铮历时两个多月,遍历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四省,对长江流域新军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亲见诸军实状,得识诸将领性行志量。”*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4、1、9、17页。

徐树铮返回清江浦后,决定将考察见闻形诸文字,费时三日完成草稿,又费时三日修缮,于七月初五日将考察报告上呈段祺瑞。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具体而微地展示了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

二、官兵素质、武器装备及营房内务

(一)官兵素质

据练兵处新军官制规定,军官分为上、中、下三等,须由新式陆军学堂出身或久带新军、粗识文理的武官充任*《14-208.练兵处奏陆军人员任职等级补官体制章程折(附章程等)》,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4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

统制官、统领官属上等军官,分别为一镇、一协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徐树铮对江苏、湖南、湖北新军的上等军官评价不高:第九镇统制官徐绍桢书生本色,性格过于温和,“严毅不足以率下”*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4、1、9、17页。;湖南混成协新上任的统领官萧良臣,办事过于慎重,有失果断,“安详有余,魄力不足”*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4、1、9、17页。;湖北陆军第八镇统制官张彪,“办军成效,未见有惊人之鸣”,有负张之洞的重托*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只有安徽混成协统领官,符合徐树铮心中理想的军官人选:“静镇安详,宽严并用”,教操认真热诚,“不嫌琐细”,且不徇私情,能当众“驳斥部将,毫无隐饰”*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中、下级军官包括统带官、管带官、教练官及队官等。在文化素质上,长江流域新军中、下级军官大部分接受过新式军事教育,或毕业于本国新式军事学堂,或留学国外军事学校;另有小部分出身行伍者。江苏第九镇,南京新军中下级军官,仅有步队第三十四标统带官毕业于南洋将弁学堂,其余“均系日本或德意志陆军毕业学生”;镇江步队第三十五标管带、教练各官,“均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13页。。湖南新军,管带官多具有留日军事教育背景,“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者略居大半”*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管带官为留日士官生,辎重营管带官、马标教练官为留德陆军毕业生,其余多毕业于湖北讲武堂、湖北武备学堂,或出身行伍;第二十一混成协,多毕业于湖北讲武堂、武备学堂,或出身行伍*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官佐,留日士官生约占1/5,出身行伍者约占1/5,其余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或陆军速成学堂*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在军官纪律方面,南京新军表现较差,“瞻顾同学情面”,难以厉行军纪,导致“群官虚设,毫无层层节制之益”*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其余三省新军表现较优,湖北军官多为湖北人,乡土情结浓厚,“声气联络,颇称团结”*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湖南军官“上下联络情形,足称融洽”*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安徽新军军官也“著意纪律”,且恪尽职守*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南京新军实行征兵制,征召身家清白、能识文字的土著入伍,故士兵文化程度较高,“率能文”,但身体素质较差,“年体积弱者,颇不为少”。甚至有士兵“以文义与官长为难”,那些文化程度低的军官不敢严格要求,“曲徇兵士之意,则纪律难言也。”*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镇江新军士兵多从江北招募,文化程度虽低,但体质强健、军纪严明,“远出南京诸队之上”*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湖北第二十一混成协,士兵身体素质优秀,“体格强健,举动有勇往之气”,军纪严明,“实在第八镇之上”*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徐树铮对身体素质好且遵守军纪的湖南、安徽两省士兵的评价最高。他指出,湖南新军士兵身体素质优秀,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且能够服从军纪,“将来有事时,湘人必尚大有可用,柄兵政者似应留意。”*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安徽新军士兵同样如此,身体素质好,遵守军纪,“淮、皖军声,当知非虚,著以视南江人物,诚不免文弱之愧矣。”*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二)武器装备

实现军械制式划一,是清末军事改革目标之一。练兵处《军器制略》规定:军械“应择其最新、最利者”,“不准一标一营之中杂有两式之械”*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经过数年改革,长江流域各省新军武器装备情况如何呢?

江苏第九镇,一律装备日本三十年式6.5毫米口径步枪。马枪为德制套筒式。机关枪有8挺,4挺为日制,4挺为德国马克沁灌水式。炮队第九标,陆路炮1营装备金陵制造局造火炮;过山炮2营装备德国管退式火炮。工程、辎重各营装备“概称完全”,工程队配备有轻气球一具*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湖南第二十五混成协步、马队,均装备湖北兵工厂仿制套筒式枪支;炮营2队,均装备德制57毫米口径过山炮。工程队装备简陋,“仅有铁锨十余柄”*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因湖北兵工厂的关系,第八镇、第二十一混成协所需枪炮、军装、军需等,全部自给自足,优于其他省份,“殊为各省所不能猝及”*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步、马队及工程、辎重等营,一律装备湖北仿制套筒式枪支。炮队配备21尊火炮,其中12尊为湖北兵工厂仿制的57毫米格鲁森山炮,供日常操练使用;其余9尊为法制75毫米过山炮。工程队装备简陋,仅有铁锨、铁锹各10余柄。辎重队有10余辆轮车,但使用受限,“道狭不便操用”*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25、30、17、25、30、9、25、17、30、9、13、25—26、17、30、9—13、17、26、31、9、31、9、17页。。

(三)营房内务

南京步队第三十四标营房建筑项目齐全,包括兵室、排长室、队官室、营本署、库房、厨房、浴室、营铺、禁闭室。马、炮各标,亦建有独立的营房。在士兵内务方面,陆军第九镇步队成就显著,南京步队兵室“颇称工整”,镇江第三十五标兵室更优,“较南京诸队倍加精整,实远出日本军队之上。”*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5、12页。其他兵种如马、炮各标兵室内务稍差,“衣物杂具,颇见凌乱。”*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安徽步队第六十一标营房,兵室开阔敞亮,但病兵室空气流通不畅,较为闷热。步队第六十二标营房,建有兵房、军装房、讲堂、饭厅、浴室等,内务“颇称精整”。炮营,建有兵房、厨房、库房、马房、炮房等,内务“整理颇洁”,只是屋内皮件多霉污。工程、辎重各一队,实际仅有两排,驻扎在协署院内,地形狭窄,兵室简陋,很多士兵叠床而居*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湖南新军营房虽然外观尚好,“惟年久失修”。内务方面,官房布置朴实、卫生整洁,兵房整洁有序*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32页。按:湖南新军协统萧良臣查看马队、辎重队营房时发现“墙梁霉烂”,但“请款修理,大非易易”。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徐树铮关于湖南新军营房年久失修的说法。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16页。。湖北新军营房,外观宏伟壮丽。内务方面,官房朴实、整洁,兵房整洁有序,空气流畅*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徐树铮考察营房时,比较注重内务。在他眼中,长江流域新军营房的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观:新修营房干净卫生自不待言,即使年久失修的营房,“亦皆洒扫明净、洁无织尘”。与以往“涕唾狼藉”的印象不同,长江流域新军营房内务令人耳目一新。徐树铮不无欣慰地说:“此足见起居一事,深得卫生之要。”*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三、军事训练

(一)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军事训练科目

清末新军为合成军制,其一镇或一混成协基本由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五大兵种构成。由于清末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及战术的革新,新军军事训练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开设了相应的军事训练科目。徐树铮在考察报告中,逐日记载了长江流域各军开展的军事训练科目。

在南京:五月十九日上午,第九镇马、炮、工程、辎重各营“演练打靶”。下午,步队第三十三标“场操、营操、单操、排操、队操及机关枪操法、械操、步兵工作等事”。二十日,标统以下各将佐“实地兵法”。二十一日,工程营“特技”。二十二日下午至二十三日中午,第九镇“野操”*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在镇江:二十六日上午,步队第三十五标“参领、军校及额外各军堂考”;下午,该标“目兵堂考及目兵刺枪等事”。二十七日上午,步队第三十五标“官长兵棋”;下午,该标“械操等事”。二十八日上午,步队第三十五标“阅兵走排、迎送军旗各礼节,又场操各事”;下午,步队第三十五标两队“野操”*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在湖南:六月二十日上午,步队第四十九标“场操”、“炮营场操及械操各事”;下午,该标“杂技”。二十一日上午,各营“阅兵、走排各礼节”;下午,军校官“实地兵法”。二十二日上午,参领官、目兵“堂考”。二十三日,步队两队“野操”*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在湖北:二十八日,第八镇“阅兵及走排礼节”。二十九日上午,第八镇“参领及额外各军官堂考”;下午,军校官“堂考”。三十日,步队三十一标“场操”、“杂技”。闰六月初一日,马队第八标“场操”、“杂技”。初二日,步队第三十一标及辎重第八营军校官“实地战法”。初三日上午,第二十一混成协步队及步队第三十标第三营“场操、杂技各事”;下午,第二十一混成协步队军校官“劈刀、目兵堂考,又军校官兵棋等事”。初四日上午,第八镇工程营“特技”;下午,该镇目兵“堂考”。初六日上午,第八镇步兵“演习打靶”;下午,第二十一混成协步兵一队“演战打靶”。初六日晚至初七日中午,第八镇“野操”*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在安徽:闰六月十三日,第三十一混成协工程、辎重各队“杂技”。十四日上午,步队第六十一标“场操”、“杂技”;下午,炮营“场操、杂技各事”。十七日,步队第六十二标“场操、械操各事”*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

在徐树铮考察报告中,所谓演练打靶,即实弹射击;单操、队操、排操、营操、场操,即队列训练;械操,即依托器械的体能训练;实地兵法、战法,即兵棋推演;堂考,即军事知识考核;杂技,即诸兵种专业科目训练;劈刀、刺枪,即拼刺技术;野操,即军事演习。据此可见长江流域新军操法变革取得的成绩:

首先,新军训练对象有了变化。清军向来有练兵不练将的传统,练兵处要求军官必须接受训练*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9、27—29、32、33、5—9、11—12、14—16、18—25、27—30页。。经过数年改革,长江流域各省新军军官训练已成常态,练兵、练将同时进行。士兵以队列、体能、战术训练为主科目,侧重养成作战技能。军官以兵棋推演、军事理论等为主科目,侧重锻炼其指挥、组织能力。

其次,军事训练科目趋于专业化。一是共同科目训练,如队列训练及依托器械的体能训练等。二是兵种专业科目训练。步队有实弹射击、散兵线战术、土工作业等;马队有骑术、徒步战术、冲击战术等;炮队有操作火炮、瞄准射击等;工程队有架设桥梁、铺设地雷、构筑掩体、设置障碍、战场维护等。步、马、炮、工程、辎重均进行刺枪法、劈刀法等劈刺训练。

最后,军事训练趋于实战化。一镇、一协、一标之中,实施两军对垒的野操,这是效仿西方、日本陆军军事演习的产物,是新军军事训练的新举措、新思路。

(二)长江流域省份新军军事训练存在的问题

长江流域省份新军开设相应的军事训练科目,并不意味着各支新军训练有素。徐树铮极其认真地考察了各军官兵们的表现,并从军事专业角度揭露了各军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士兵日常军事训练不达标。

表现之一,体能训练不达标。南京新军械操技术熟练,但喊口号时“精神不旺”,动作时“手足不得措置之正”*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湖南新军械操,跳跃木马时,士兵横跳、纵跳多跑到木马前收步,倒立马上后翻下,“既属不符定章,又似不合定理”;湖北新军械操,纪律废弛,甚至有人“不愿自天桥行过而隐身不出”*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安徽新军步兵械操,也出现木马上倒立的现象,“不合木马本义”*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

表现之二,队列动作不达标。江苏步队第三十三标,营操时,“步伍不整,行动摇动”;单操时,有士兵“贸然前行,不知相为顾盼”;排操时,“极不整齐”*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湖北新军:步队第三十一标,营操变换队形时“颇不齐楚”,行列间距不一,“既与定制相违,列中官长、目兵亦多错杂”;队操变换队形时,“纵横距仍多不符定制”;单操时,士兵身法、步法“均与队操、营操时动作不一”。步队第三十标第三营,营操时,纵、横队形及前进、停止等动作,“都不分明”;队操时,变换队形混乱,“分合艰涩”;排操、单操“均不成片段”*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9、21页。。安徽新军:步队第六十一标,队操看齐时,“身法次序颠倒”,“队列横距不均”,变换队形时,“略显慌乱,又步度过速”;第六十二标,单操“身步不一”,队操看齐时“位置、次序凌乱”*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

表现之三,实弹射击不达标。南京新军马队、工程、辎重各营士兵射击,持枪姿势“多不能恰好”;瞄准时,“不能如法妥瞄,头面均斜倚枪托”;射击前“右肩多先摇动”*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湖南新军根本没有建设实弹射击的场地,“打靶无靶场”*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7页。按:湖南新军协统萧良臣也谈到过这一缺憾,“卑协各队编练已届七年,均各未曾打靶,然亦并无靶场。”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216页。。湖北陆军第八镇士兵瞄准动作“荒谬绝伦”,射击后统计消耗子弹的速度“颇嫌迟钝”,第二十一混成协士兵瞄准“高低左右,全无准备”,两军射击后均有丢失弹壳的现象*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

表现之四,诸兵种战术训练不达标。第一、步队。如散兵线战术,湖北步队第三十一标,散兵“横距不等”,队形“疏密不一”;步队第三十标,“散战尤无法纪”*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安徽步队第六十二标,散兵线“横距不等”,增兵时头目、排长指挥失误*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第二、马队。如湖北马队第八标,士兵骑术不精,以至有“坠马伤胸者一人”;徒步战术,士兵上下马速度迟钝,且下马后马匹无人指挥,队形混杂;冲击战术,速度缓慢,“毫无勇敢之气”*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第三、炮队。如湖南新军炮队,操作过山炮迟钝,装卸山炮“未能秩序整齐”;瞄准训练多次时,“炮手均未换班”,未能达到轮流训练的目的*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第四、工程队。如南京工程第九营,架设桥梁时,速度较慢;埋设地雷四具,仅顺利引爆一具,其余均未能引爆;设置障碍物,鹿砦排列过密,铁丝网过紧,均属大弊;行军电话徒具其形,“仅以械具示人,未演架设之法。”*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第五、劈刺技术。镇江、湖北新军教授刺枪法,两军教操目兵均不合格,前者“不知如何下手,不过以木棒互相枝梧而已”,士兵刺枪技术更不足论*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后者同样如此,士兵“不过持竿相扑去,所谓刺枪云者,尚不能以道里计也”*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湖南新军未教授刺枪法,“刺枪规矩、动作,均未娴习”*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安徽新军初学劈刀法,辎重兵掌握战术动作不完整,“未成片段”;炮兵“亦未能熟习,故不成片段,械具亦不合用*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4、19、30、6—7、27—29、6、23、20—21、29、20、14、7—8、11、21、24—25、27—28页。。

二是军官兵棋推演不合格。

练兵处《训练制略》规定,军官需“按期聚集讨论方略,演习战法”,将兵棋推演作为训练军官的重要手段*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3卷,第664页。。徐树铮指出,南京、镇江、湖南、湖北等地新军军官的兵棋推演均不合格。

南京第九镇标统以下各级军官实施兵棋推演。先是发令者出题,各将佐接题后,仅进行图上作业,极少对战地实地勘察,“殊与图上兵法无别”。各将佐多不能按时交卷,发令官也不催促。结束后,对于战地选择是否合适,军官并不前往验证,也不点评得失。总之,“发令者不能勇决,受令者不能恪遵,监裁者不能指正,殊无可取。”*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镇江步队第三十五标军官兵棋推演时,指导者学无根底,口才笨拙,讲解如“嚼蜡无味”。军官只是提前将战斗动作写进手册,推演时完全照搬,不问地形和战理,“大背兵棋因势利导之义,遂不足观。”*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湖南新军协军校官兵棋推演。出题军官“语言不明”,应试军官“毫无纪律”。与南京新军表现相似,接题后极少有军官实地勘查地形,结束后各军官也不前往验证和点评得失*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和辎重第八营军校官兵棋推演,似乎已经提前被告知战情,态度并不认真,“均无精神”。结束后,第三十一标各营官点评得失,“一无可取”;辎重营官点评得失,“毫无精义,一似敷衍塞责而已”*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三是军事演习缺乏实战精神。

军事演习是将攻守双方置于近似实战环境中开展的综合性训练。徐树铮考察了南京、湖南、湖北新军后,发现各军组织的军事演习均流于形式,普遍缺乏实战精神。

南京第九镇,攻、守两军布置阵地时,“散漫勉行,毫无斗志”;晚间露营时人声嘈杂、灯火通明,“无对敌之念”;攻方撤退时散漫无纪,守军追击时错杂呆钝,“无一人怀有战阵之想,惟滥放空响、徒糜子药。”*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湖南新军,从官兵动作看,几乎很少实施军事演习,“似不娴野操之法”。士兵在装弹时,竟然发生走火现象,军官指挥能力低下*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即使参加过1906年彰德会操、1908年太湖秋操的湖北新军,实施军事演习时也毫无实战精神。在布置作战任务和岗哨时,攻守双方“均无斗志”,官长带兵“嬉笑歌呼,戏逐而前,殊属不成事体”;各队露营时,“多无戒备”,甚至有全队熟睡忘设岗哨的现象。次日清晨演习开始,双方肉搏后,攻方撤退,“悠然游行”,守方尾追,“乌合散漫”,“均无战事观念”,双方“相逐而行,直儿戏耳”;攻方在援军协助下反扑,“两军阵形无聚无散、忽聚忽散,但与小说家所谓漫山遍野而来者相似,纵阵、横阵、散阵、密阵均不足以名之。”战斗结束后,士兵三五成群缓缓入城,因无军官督率,“有披襟挥扇者,有以枪作肩挑背包及军衣者,有高卧城门下乘凉食瓜者,官长背包亦有由兵代挑而自以指挥刀作杖佝偻缓步者”。徐树铮不无痛心地指出:“陆军至此,军规扫地尽矣。”*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申报》刊登了一则关于湖北陆军第八镇军事演习状况的报道,佐证了徐树铮的观察和批评。“野外镇操事竣,各标营皆拔队返营,沿途所见官兵夫役,无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除军官乘马者不计外,城外一带人力车几为弁兵雇尽。兵士不能乘车者,或彼此相扶,或持枪作杖,狼狈情形,若战败者然。”*《陆军第八镇检阅种种》,《申报》1911年8月9日,第1张后幅第2版。

四是军官、教练官未能尽职尽责。

练兵处《训练制略》规定,军官应指挥、组织士兵开展军事训练;同时,每标暂设教练官一员,辅佐上、下级军官教练操法*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3卷,第664页。。徐树铮发现,四省新军军事训练过程中,军官多未发挥其指挥、组织能力;教练官也形同虚设,未起到辅佐作用。

其中,尤以陆军第九镇军官、教练官的表现最为明显。南京新军步队第三十三标队列训练:单操时出错,“教操弁目既不知随时指摘,监操官长亦只持刀呆立,漠然无事”;排操时,排长“依例喊口令,无监察部兵之能”;队操时,队官也依旧如此,“不能顾及全队”;机关枪操时,队官不懂战术,见到某枪机件损坏后,下令“所属兵士群起环立而修缮之,尤犯易触敌目之忌”*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马队、工程、辎重各营进行实弹射击时,士兵持枪姿势、瞄准动作均不合标准,军官“袖手旁立,痴若木鸡,无一知有改正之责”*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镇江新军士兵的劈刺技术幼稚,但那些由留日士官生充任的教练官、管带官却不以为意,“旁观漫不为怪”*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湖南、湖北、安徽三省新军军官在一些军事训练科目上的表现,也同样如此。湖南新军,士兵单操出错,“头目不知矫正”,“官长亦熟视无睹”*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湖北第八镇步兵实弹射击时有脱靶现象,“官长毫不过问”;射击后有丢失弹壳现象,“官长不甚究问”。*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安徽新军,士兵单操出错,队官“默无一言”,管带官“视若无睹”,均不知及时矫正*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

由上观之,徐树铮对长江流域四省新军官兵们在军事训练中的表现,总体上持批评态度。即便是与北洋新军齐名的陆军第八镇,徐树铮批评时也直言不讳。当陆军部校阅员在宴会上赞扬第八镇时,徐树铮“颇难从同”,认为不过是“酬酢歌宴之际措词”*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7、11、15、20—21、8、17、24—25、6—7、6、11、14、23、28、26页。。总之,在徐树铮看来,长江流域新军军事训练暴露出的弊病,远甚于其取得的成绩。

四、长江流域督抚与新军的疏离关系

地方督抚是落实清末中央政府练兵政策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新军的态度直接关系着军事改革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关乎清王朝政权的稳固与否。由于宣统朝中央集权的加强,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各省财政的匮乏,长江流域督抚对编练新军并不热心,多持消极态度,甚至敌视、防范新军。这一现象,徐树铮在考察报告中多有记载。

在南京,徐树铮注意到,两江总督张人骏对陆军第九镇持有较强的敌意。最先引起徐树铮好奇的是,南京存储的枪炮子弹数量虽少,但足够数年实弹射击之用。然而,这些枪炮子弹,已有多年未发放给新军进行射击训练。尔后,徐树铮探听到,这与张人骏的防范态度密切相关。张人骏对陆军第九镇“颇存猜疑之见”,采取监视政策,“每陆军一营,必有防军一营监其后。”*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0、17、26、26、31、37页。徐树铮所言非虚。据第九镇中人回忆:江宁城内外原驻扎新旧两军,旧军即张勋统带的江北防营和赵会鹏统带的江宁巡防队,新军为徐绍桢统率的第九镇,新旧两军互相倾轧。张人骏既害怕新军革命,又防新旧两军冲突,“乃将第九镇枪弹悉数收回”*杨啸天:《参加第九镇南京起义》,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7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7页。。张人骏如此敌视新军,自然不会再有编练新军的热情。

在长沙,徐树铮发现,湖南巡抚杨文鼎将全部精力放在巡防队上,根本不愿耗财编练新军,“日惟亟议添设防营,于陆军则一钱如命。”*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0、17、26、26、31、37页。即使新军各营要求维修损坏的军械,杨文鼎也漠视不理,不愿拨款,任其腐朽。徐树铮对杨文鼎无视新军、重视防营的评论,与湖南新军协统萧良臣的看法一致。萧良臣在给陆军大臣荫昌的信函中抱怨说:“抚院又以款绌为口头禅,独对于防营则不惜巨资,赓续添练,是所注重者在彼不在此。”他还分析了杨文鼎视新军“直如弁髦”的深层原因:一是新军财政、人事皆需按章程办理,“不容冒滥”;二是中央军事集权,新军“有归部直辖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第216、209、180页。。

湖广总督瑞澂对编练新军也有抵制之心,其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将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扩编成一镇。按照光绪三十三年陆军部拟订的三十六镇新军计划,湖北需要编练两镇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在扩编之列。瑞澂奏报时大倒苦水:第二十一混成协薪饷“不敷尚巨”,将其扩编成镇,“更无此财力,尤难遽议扩充。”徐树铮发现,清政府亏欠陆军第八镇军饷高达140万两左右,“多赖统制官以私财维持”*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0、17、26、26、31、37页。。足见瑞澂关于无款扩编新军的言论,并非空发牢骚。瑞澂对于前来校阅的陆军部官员并不友好,“慢不为礼,请见亦拒而不纳。”*《瑞督侮慢军官之私虑》,《申报》1911年8月13日,第1张第5版。瑞澂对陆军部练兵计划的消极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徐树铮在考察报告中记载,“鄂督每于陆军部章不甚赞同其说”,显然意有所指*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0、17、26、26、31、37页。。

自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安庆马炮营起义以后,安徽巡抚朱家宝内心已不再信任新军,“深以防营为可恃,现已将旧有各队一律加饷添械,而于编练新军毫不注意。”*《皖省将裁新军》,《大公报》1909年5月24日,第3版。即使朱家宝后来成功恢复了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的建制,但始终未遵照三十六镇计划将混成协扩编成一镇。徐树铮认为,朱家宝资望较浅,从不公然反对中央各部的改革政策,对陆军部编练新军“亦无异议”。他的言外之意是,安徽混成协扩编的阻力主要源于财政匮乏,“惟无米之炊,难以相责过急耳。”*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0、17、26、26、31、37页。徐树铮虽有意站在朱家宝的角度圆场,但仍不得不承认其拖延扩编新军的事实。

长江流域督抚轻新军、重防营的做法,似乎不是个案,而是地方督抚编练新军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徐树铮在考察报告末尾不无担忧地说:“各疆臣之偏重防营,而腹诽陆军者,数见不鲜也。”*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0、17、26、26、31、37页。山西督练公所参谋处总办谭振德发给陆军部的密函和湖南二等参谋官吴汉荣发给军谘处的密函,均证实徐树铮所言非虚。谭函说:“近今各省,于裁巡防,添练陆军”,“多不赞成”*徐树铮撰:《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第10、17、26、26、31、37页。;吴函称:“各省督抚联名密奏,阻止以巡防队改编新军之计划。”*《军谘处密呈各省督抚反对改巡防队为新军来函》,《兵部全宗》4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多数督抚已对编练新军失去热情,不愿遵照三十六镇新军计划扩编新军,无疑是清末军事改革遭遇内在困境的重要表征。同时,地方督抚控制新军的策略失当,采取了一种带有敌意的消极管理方式。冯兆基指出,因军内腐败、欠饷、虐兵、晋升机会减少、编制紧缩等问题,大江南北的新军早已郁积种种怨愤*[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第206页。。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督抚对新军的漠视和敌视态度,只会助长新军内部怨愤情绪的上升,疏远彼此关系。

地方督抚与新军疏远的后果是,为革命党人提供便利,将维护政权统治的新军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辛亥后胡思敬曾说:“兵不能见信于官,官亦不敢倚兵自固,上下互相疑贰,黠者鼓煽其间,遂不谋而合,十八省同时告变而天下皆成土崩矣。”*胡思敬著:《国闻备乘》,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9页。

结 语

作为一位留日初归、意欲了解本国练兵实情的新军军官,徐树铮考察长江流域省份新军时,既带有军事专业眼光,也少了些许的粉饰动机,其考察报告的独特价值也正在于此。徐树铮丰富的军事阅历和考察动机,有助于他对军队各项事务的观察和分析,相对客观地呈现了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他的考察报告显示,清末长江流域省份的练兵成效与问题并存。诸省新军在武器装备、营房内务、训练科目等外观形态上的确焕然一新,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军队的特征。但是,新军内部问题更为突出。诸省新军各级官兵在军事训练中的表现均有严重失误,实质是官兵军事素养普遍低下的集中体现。高度的军事素养是一支现代化军队不可或缺的特征,而这恰恰是长江流域省份新军所不具备的。全国新军编练过程中,除北洋新军外,以长江流域的陆军第八镇、第九镇较优,它们内部问题尚且如此之多,其他省份新军可想而知。以往研究多从军事现代化角度肯定清末练兵成效,忽视其内部弊病的做法,既失之客观,也不利于今人认识清末新军之本相。

徐树铮还提及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督抚与新军之间的疏离关系,而且绝非单个省份的孤立现象。这说明,新军在背离清廷、转向革命的道路上,除了新军自身倾向、革命党人的策反工作及清中央政府失误等因素外,地方督抚群体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透过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可以发现,清末新政期间新军编练过程中存在着重外观、轻内在的不良倾向,中央练兵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缩水走样,练兵前景也不乐观。在宣统朝加强中央集权、财政匮乏和革命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地方督抚秉持消极的练兵态度,已令清政府的练兵计划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甚至无意中充当了新军转向革命的幕后推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督练公所与清末军事改革研究”(16CZS05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方 英

Study on the New Army of Four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on the Eve of Wuchang Uprising——Based on Xu Shu-zheng’sArmyReportofJiangsu,Hunan,HubeiandAnhuiprovinces

PENG He-chao

(Department of History,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This was a report on situation of the new army of Jiangsu,Hunan,Hubei,Anhui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on the eve of Wuchang Uprising that the staff officer Xu Shu-zheng submitted,which was collected by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Xu Shu-zheng showed us the situation about officers’and soldiers’quality,weaponry,barracks and military training of four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Meanwhile he found that the four regional governors who were unwilling to expand the new army or even hostility against them.By using Xu Shu-zheng’s perspective,we could realize and appraise the new army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and explain why the new army responded to Wuchang Upri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ors.

new army;Xu Shu-zheng;four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local governors

K257

A

1005-605X(2017)04-0064-08

彭贺超(1987- ),男,河南上蔡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新军陆军
基于CMIP6的珠江流域未来干旱时空变化
陆军海战第一连
说说“名词所有格”
“好好”先生:杨新军
宇通T7团队再添新军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奋进吧陆军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陆军士兵之歌
他从戈壁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