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17-08-26 06:15张宝瑜
师道 2017年8期
关键词:整本书世界学生

张宝瑜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进一步推动名著阅读,并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相关精神,北京市已将《平凡的世界》《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等十二部名著正式纳入2017年高考必考范围。应该说,这一举措是回归语文教育之本,对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因为文学名著是人类的艺术瑰宝,是人类思想智慧和语言艺术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获得无尽的知识矿藏,还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视野大开,尽情体验不同的人生,领悟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然而,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传统语文学习的篇章阅读或片断式阅读,无论从阅读量还是阅读的难度上都极具挑战。特别是名著往往年代久远,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特定时期的背景,有些作品文字过于隐晦、主题内涵难以一时把握,这些都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产生障碍。所以,要想有效地实施“整本书阅读”,首先必须制定有效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计划。这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呕心沥血才得以完成的长篇巨著,这部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黄土高原的时代变迁为社会背景,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爱恨情仇、矛盾纠葛为故事线索,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格调真实地展示了当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风貌。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路遥塑造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贺秀莲等,展示一种不平凡的“人性美”,给读者带来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涤荡。以下是笔者带领高一学生进行《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时的若干教学体会。

一、依托多媒体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读书者才能读好书。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似乎离阅读越来越遥远,特别是青少年,他们从小就接触电视、电脑、手机等网络社交工具与媒体,大量的声光电色充斥生活,早已失去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的兴趣。尤其像《平凡的世界》这样的文学名著大多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的名著语言艰涩隐晦,内容深奥富于哲理,中学生独立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望而却步,兴味寡然。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开展名著导读的第一步。

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与课堂相关的资源包括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进行整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导读伊始节选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几个精彩片断,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如作者为何要命名这部作品为《平凡的世界》?这些人物作为平凡世界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又各自经历了哪些不平凡的事呢?类似的思考问题为学生阅读制造了悬念,提高了阅读期待,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老师安排学生借助网络资源阅读相关材料,了解路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经历,做到知人论世,不仅大体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动机,对“整本书阅读”有一个预热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深层把握作品的主題内涵。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然融入整本书的阅读中。“教学情境是能力的缘起和孵化器”,知识只有在学习情境中才能被激活,而有些能力也只能在学习情境中自然形成而非刻意培养。

二、制定阅读策略,探寻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通往文学艺术殿堂的钥匙。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也同于传统教材内的篇章阅读或片断式阅读,因此首要是制定相应的阅读策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美国学者莫提勒·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读者面对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里提出四个要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内容真实吗?(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究竟有什么意义?这四个问题贯穿了所有类型的阅读始末,无论读什么样的书籍,都应该问这些问题。这四个问题提醒读者阅读应关注三个层面:关注文本内容,从整体到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关注文本特点,赏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关注读者心理,通过阅读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和交流。总之,“整本书阅读”应遵循阅读规律循序渐进走近作品。以下是笔者指导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的具体操作流程。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阅读方法,知道什么地方浏览、什么地方精读、什么地方要做旁批赏读,甚至有的段落要求学生背诵摘抄或作为写作的素材。“整本书阅读”要包括整体阅读、检验阅读、赏析阅读和探究阅读等不同层面的阅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其次,老师指导学生学会“五读法”并用圈点勾画的批注方式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五读法”,即一个题目,两点感悟,三个好段,四句名句,五个成语,学生每读一章,根据自己的欣赏角度和理解水平进行批注和摘抄,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培根说:“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再次,在《平凡的世界》导读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以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串联整本书作为主要的阅读方法。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部分,同时也避免了阅读的碎片化和空泛化。例如,可以《平凡的世界》中任一主要人物作为串联“整本书阅读”的一条线索,围绕着这个人物展开哪些矛盾纠葛,演绎了怎样的曲折故事,从而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等。这种以主要的人、事串联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尤其适用于人物繁多、篇幅较长的作品,有效地避免了读者拘泥于某一个细节或情节而忽视作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三、开展多元活动,形成个性阅读

名著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开动发散式思维,利用书本、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完成深入研究。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正是通过作者塑造的一个个血肉丰满又个性鲜明的普通人的形象,他们虽然各自承受生活的苦难和不幸,却闪烁着不平凡的人性的光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田润叶为例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小组的研究课题,展开阅读活动。围绕着这个研究课题,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各种探究活动。首先,学生要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重读作品,并筛选与主要人物有关的相关内容,重新整理,积累研究材料,个别学生还为田润叶撰写了人物传记,总结出田润叶人生经历的三大转折点。此外,各研究小组根据本组的讨论结果,以小说的内容作为事实依据,分析人物人性中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进一步解释女主人公人性中的不平凡之美。最终,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为论文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联系小说的主要人和事完成課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名著有个性地解读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或阐释或质疑,并且学会利用理论知识深层次解读作品,生成多元阅读和生活化解读。

总之,“整本书阅读”要摒弃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化阅读,而是通过激发兴趣、传授方法以及深入探究等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含英咀华,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感受和移情,读出喜怒哀乐,读出酸甜苦辣,最终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享受,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与经典文学亲密接触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附:《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课例(节选)

《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人——田润叶形象分析

我们已经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书阅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做了每章的批注点评,有了一定的收获。《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之所以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正是因为作品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都是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人。我们的阅读方法是以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串联整本书,本节课以其中的一位女性形象——田润叶为例,感受《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人。

(一)初步的人物分析

(投影显示)

问题设置:小说如何塑造田润叶?分别展现出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活动要求: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展示批注内容。

(学生诵读节选内容并点评,师生讨论补充,学生展示并朗诵p689节选部分)

田润叶在很大程度上没勇气毅然决然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包围她的那堵精神上的壁垒越来越厚,她的灵魂在这无形的坚甲之中也越来越没有抗争的力量。一方面,她时刻感到痛苦象利刃般尖锐;另一方面,她又想逃避她的现实,尽量使自己不去触及这个她无法治愈的伤口……

(学生展示批注内容)

润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主见,思想不够成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她碍于情面和报恩的心理一时糊涂答应了婚事,虽然立即后悔却没有勇气拒绝,将错就错,婚后对向前冷漠反感,始终不愿接受,却迫于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特别是精神的绳索,即历史上只有丈夫休掉妻子,没有妻子休掉丈夫,她不敢打破伦理模式,选择了逃避。

(板书显示)

田润叶

对少平——善解人意、平易近人

对少安——坦率真诚、执著勇敢

对二妈二爸——知恩图报、懦弱盲目

对向前——一味逃避、软弱自私

人物形象小结一:田润叶是一个平凡的人

人无完人,润叶有性格上的弱点,如她虽然敢于追求爱情,却碍于面子不愿拒绝二妈的好意,面对向前的追求不敢正面拒绝,优柔寡断,最后在绝望之际又抱着报答恩情的目的糊里糊涂地同意和向前结婚,又立即后悔不已,使自己和向前都陷入苦难和悲剧,她的懦弱盲目、固执己见、一味逃避、迫于舆论不肯离婚,这些都导致悲剧发生。所以我们说润叶是一个平凡的人。

设置这个问题和环节的目的,旨在带领学生品读小说的语言,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首先,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节选重点段落,用批注点评的方式分析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人物分析立足文本,关注细节,避免了讨论的空泛化。其次,学生带有情感地诵读精选段落,不仅加强了对人物的理解,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体现了语文重视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

(二)深入探究

(投影显示)

问题: 为什么说润叶是不平凡的人?

(学生诵读节选内容并点评,师生讨论补充,学生展示并朗诵p791-792节选部分)

一种说不出口的内疚开始隐隐地刺激她那颗冰凉的心,是呀,这个人正是因为她才酗酒,结果招致了惨祸,把两条腿都失掉了。从良心上说,这罪过起因在她的身上……

润叶立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低倾着头躁动不安地抠着手指头,脊背上不时渗出一层冷汗,她能清楚地看见,躲在医院里的李向前,脸上带着怎样绝望和痛苦的表情……

(学生展示批注内容)

润叶在灾难面前没有逃避和推卸,她感到一种深深的内疚,瞬间“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他的身上复苏”,她勇敢地承担起妻子的责任,无微不至地照顾向前,使他获得生活的勇气,润叶的感情此时已经超越了男女的爱情,不仅是妻子对丈夫,更像母亲对孩子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有怜爱关心也有责任,她在母性的感情和无私的奉献中,自己的精神也获得了慰藉和满足,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充实、轻松、快乐。

(板书显示)

田润叶

对少安——不媚世俗、执著爱情

对向前——恻隐之心、自我牺牲

人物形象小结二:田润叶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在酿成悲剧后,一瞬间“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她的身上复苏”,她深深地自责和忏悔,并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回到绝望的向前身边,此时,润叶对向前的爱已然超越了儿女之间的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无私伟大的感情,是人性中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怜悯,是超越了自我的人性之美。田润叶在无私的自我牺牲中也获得了精神的充实和快乐。因此,田润叶通过自我的牺牲和妥协,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这里虽然远远谈不上爱情,但人性之美超越了爱情美。

设置这个问题和环节的目的,旨在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搭建理论构架。毕竟中学生受年龄、人生阅历、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老师为学生补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使作品理解更透彻,课堂内容得到升华,也使学生由浅层次阅读过渡到深层次阅读。

参考文献:

[2]莫提勒·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整本书世界学生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