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交往能力分析与培养策略选择

2017-08-29 06:34苏小蕾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苏小蕾

【摘 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避免性格极端发展,有重要意义。家园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从对幼儿交往现状的分析可知,存在着幼儿在家中缺乏交往对象,在社会缺乏交往机会,在幼儿园中缺乏交往平台等问题,影响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从必要条件的分析可知,平台搭建、实践锻炼与正确引导是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针对幼儿交往现状存在的问题,加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教学、亲子交流、接触社会等手段来为幼儿的交往搭建平台,造就机会;引导幼儿通过实践锻炼、总结提高来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注意做好幼儿交往过程言行举止、心理态度、矛盾解决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交往素质,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交往;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言,忽视交往能力培养的倾向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善,将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须知,“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1]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把“社会适应性良好”列入“健康”概念的范畴。而要做到“社会适应性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有数据分析,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所出现的极端行为,究其原因,大多由于幼时各种变故形成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他人交往,或由于环境因素使幼儿无法与他人更好地交往,因而导致长大后仍然无法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做出极端行为者占的比例并不少见。可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避免性格极端发展,无疑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交往现状分析

为更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可不对幼儿交往现状加以分析。从家庭层面上说,许多父母因忙于工作,与子女沟通不多,加上现在的孩子大都仍是独生子女,少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从社会层面上说,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加上担心安全问题,家长通常很少让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从幼儿园层面上说,传统教学方式一般表现为教师讲幼儿听,很多幼儿园能提供给幼儿主动与教师及其他幼儿交往的场合并不多。可见,影响幼儿交往的主要问题是,在家中缺乏对象,在社会缺乏机会,而在幼儿园则缺乏平台。

二、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分析

交往是指“人们的联系或接触。也指友好往来。”首先,交往的产生依赖于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或接触”,需要一定的场合才能形成。因此,应尽可能提供幼儿与其他人广泛接触的平台。其次,交往是一项具体活动,需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与他人“联系或接触”的实践机会;最后,交往是一种“友好往来”,而不是“交恶”。为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应正确加以引导,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集体及社会。可见,平台搭建、实践锻炼与正确引导是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三、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幼儿的交往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应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并针对幼儿的交往现状选择恰当的策略:

(一)搭建平台,造就机会

这里所说的搭建平台,是指为幼儿提供交往的场合,目的在于造就幼儿与他人“联系或接触”的机会。

1.改革教学

为更好地提供幼儿交往的场合,应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可以开展“幼儿自主游戏课程”,采取以幼儿为主体自主探索课题概念内涵的教学方式: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课题,自由结合分组并自选组长,自主策划、实施课题活动,共同决策、协作活动、集体总结。教师以观察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通过互动的方式介入。教学方法则可以较多地运用互动、启发、讨论、协同操作等形式。实践证明,这对于增加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交往的机会,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起了积极作用。

2.亲子交流

父母作为孩子在家中的主要交往对象,应主动关心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并与之交流。可尝试采取家庭事务民主决策的方式,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与孩子交流并共同做出决定。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如分享阅读等,以便进一步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3.接触社会

让幼儿主动接触社会,是增加幼儿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手段。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有效监护的前提下主动接触社会。家长可以让孩子从邻居、社区到社会逐渐增加与其他孩子及成人的交往。例如,参与社区组织的游园活动、参与献爱心的义卖捐献活动等。幼儿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郊游、参观、访问等方面的活动。

(二)实践锻炼、总结提高

幼儿的逻辑能力有待加强,理论灌输往往不如实践体验有效。具体的交往活动“提供了让孩子与同龄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排解不良情绪的渠道。”[2]并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因此,要注意给幼儿提供更多交往实践的机会。教师教学可尝试有意设计各种情况,让幼儿相互争论、合作或共同策划,又或者给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布置“秘密”任务,让他们主动邀请那些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共同活动。家长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出各种“状况”,鼓励孩子去完成一些需要与人交流交往的小任务。

(三)正确引导、促进交往

幼儿进行交往,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才能形成良好的交往素质。

1.言行举止引导

人的交往是一种行为艺术。幼儿应学习运用恰当的言行举止与人交往。而交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从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经常遇到的交往活动出发,引导幼儿采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如使用文明行为、礼貌用语,以实际行动请求别人帮助或帮助有需要的人等。可以尝试将相关的内容编成节目或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加以表现。需要强调的是,引导不是灌输,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说,教师和家长更要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

2.心理态度引导

人的言行举止恰当与否,往往取决于行为主体是否具有健康平和的心态。没有健康平和的心态,恰当的言行无法形成,即使硬性强迫自己按照某些要求去做,也无法持久,甚至还会与别人交恶。因此,要注意讓幼儿从小养成健康平和的心态,自觉运用恰当的言行举止。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爱心,使之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要注意引导幼儿真诚待人,以诚恳、热情的态度与别人友好相处。

3.矛盾解决引导

幼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一般说来,教师或家长不宜简单扮演裁判的角色,轻易肯定一方而批评另一方。幼儿有可能只是被动接受意见,受批评的一方在无法理解自身错误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矛盾的解决。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双方共同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各自检讨自身的不足,使之自行解决矛盾,进而也锻炼了解决交往矛盾的能力。

4.个体差异引导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我们应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有不同心理需求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爱及有针对性的帮助。既要注意引导他们抛开顾虑,多参加各种不同范围的交往活动,也要注意引导其他幼儿有意识地与之接近交友。

总之,应注意做好幼儿交往行为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策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荣华,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奕琪.儿童抑郁障碍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2007(11).

猜你喜欢
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民办高校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探讨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重构小班“娃娃家”环境,建立幼儿交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