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2017-09-03 02:57张川江郑兰兵景兰王娟
海南医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艾司西普兰

张川江,郑兰兵,景兰,王娟

(1.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五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张川江1,郑兰兵1,景兰1,王娟2

(1.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五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有焦虑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伴抑郁焦虑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加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并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分别为(38.28±5.20)分、(36.72±5.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2.13±6.35)分、(39.32±4.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4.8±0.8)mmol/L、(6.9±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9)mmol/L、(7.5±1.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抑郁;焦虑;艾司西酞普兰;心理干预;疗效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病程较长,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的状态,而焦虑抑郁的状态又反过来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糖尿病作为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的观念已被广泛认可,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同时改善其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近20年来,社会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抑郁症患者不良认知而改善情绪,结构性、操作性强,逐渐得到临床重视[2]。本研究观察了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且伴有轻度焦虑抑郁的8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①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1];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1]中的轻中度焦虑抑郁诊断标准,但未达到重度抑郁诊断标准;③未经过心理治疗;④治疗前2周内未用过精神药物;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⑥符合我院伦理学委员会的规定。排除标准:①有自杀倾向者;②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③严重的心、肝、脑和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④有既往精神病疾病病史的患者;⑤药物过敏者;⑥哺乳期妇女或孕妇。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各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8.3±5)岁;平均糖尿病病程(4.6±1.5)年。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9~70岁,平均(57.7±3.9)岁;平均糖尿病病程(5.0±1.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SDS评分、SAS评分、血糖水平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根据其具体病情口服常规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艾司西酞普兰,10 mg,口服,1次/d,共治疗8周。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对患者进行集体授课,每周一次,每次50 min;向患者多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转变其对疾病的认知,增强信心,改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②同时对患者夫妇、双方父母等亲密接触人员进行每两周一次的治疗性家庭治疗,每次90 min;通过了解家庭系统中影响患者问题的因素,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4]。

1.3 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和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并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其中焦虑以及抑郁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aP<0.05。

36.72±5.02a39.32±4.92 2.032 0.046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0 40 60.32±6.88 62.13±8.23 1.067 0.289 38.28±5.20a42.13±6.35 2.967 0.004 53.42±6.32 52.95±5.76 0.347 0.729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比较(mmol/L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0 40 10.7±2.1 10.9±2.0 0.436 0.664 4.8±0.8a5.2±0.9 2.101 0.039 15.5±3.4 16.2±3.0 0.976 0.332 6.9±1.0a7.5±1.1 2.550 0.013

2.3 两组患者的低血糖事件比较治疗期间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5.0%(2例),对照组为25.0% (10例),两组患者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 6,P<0.05)。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大多会因为自身内分泌系统紊乱、心理压力、经济负担等因素导致心理障碍、强迫观念等特异性情绪出现,其中最常见为抑郁、焦虑。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发病率为20%~40.3%,焦虑症发病率为13%~32%[7]。同时,抑郁焦虑也是导致血糖不易控制、并发症产生的重要原因[8]。此外,部分患者对糖尿病治疗不够重视,认为有糖尿病时才服药,甚至有患者认为降糖药物具有依赖性,因此不肯坚持长期服药[9]。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了患者的血糖控制[10]。因此,有效的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恢复尤为重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11]的内容中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这提示我们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对于治疗糖尿病意义重大。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是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联合家庭治疗作为唯一的能够提供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12],在欧美等国家精神科临床实践指南中作为一线治疗的推荐[13]。其中美国抑郁症治疗使用指南指定CBT作为单独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方法,前期研究一经发现其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2014年,Safren等[14]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4个月的CBT干预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在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提高,而HbA1C明显降低。2016年滕昌军等[15]研究显示,CBT可改善抑郁症患者sgACC与额下回及默认网络内节点的功能连接,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反应抑制、降低自我参照性加工和反刍有关。CBT通常以5~15例患者一组,借助团体压力、团体促进等使患者可获得个体治疗无法得到的心理感受,也可节省人力物力。2016年钱仲华等[16]探讨了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积极度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团体认知行为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的积极度得分、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有效干预也是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的基础。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是一种以家庭为出发点的治疗方式,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督促和鼓励在治疗中的作用,从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中寻找个体心理的根源[17]。有研究证实家庭治疗可以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8-19]。

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药物与心理干预的联合应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SSRIs)为抗焦虑、抑郁的一线用药,因降低血糖和体重的效应,其被推荐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目前选择性最高的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20]。2012年张国强等[21]研究证实了艾司西酞普兰能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观察组SDS、SAS评分、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期间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CBT和家庭治疗应用于糖尿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可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状态,改善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水平,但本项研究观察时间有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的观察。

[1]付明媚,董雅娟.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血糖控制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436-439.

[2]李占江,张宁.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临床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6):321-323.

[3]朱丽,郭丝锦,夏效升,等.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癌症进展,2016,14(5):500-502.

[4]侯永梅,胡佩诚,张咏梅,等.认知行为治疗联合系统性家庭治疗改善轻中度产后抑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0):741-747.

[5]Samakouri M,Bouhos G,Kadoglou M,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he Greek version of 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J].Psychiatriki,2012,23(3):212-220.

[6]Zung WWK.Zung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1):63-70.

[7]杨龑晓晓,孙子林,袁勇贵.糖尿病教育中的心理干预技术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6):417-420.

[8]徐小溪,孙淑群,安新涛.盐酸氟西汀配合心理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伴发情绪障碍3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13,22(24): 28-30.

[9]贾巧,杜万红,王媛媛.综合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8(1): 58-60.

[10]曹敏晖,王雅琳,江燕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255-256.

[1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S].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22(8):I0002-I0042.

[12]秦春莉.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6):12-14.

[13]Hay P,Chinn D,Forbes D,et al.Royal Austrla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J].Aust NZJ Psychiatry,2014,48(11):977-1008.

[14]Safren SA,Gonzalez JS,Wexler DJ,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rla therapy for adherenee and depression (CBT-AD)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16,39(6):1065.

[15]滕昌军,王纯,张宁,等.认知行为治疗对首次发病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膝下前扣带回功能连接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 (4):228-233.

[16]钱仲华,屠云,钱唯韵,等.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积极度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7):649-651.

[17]王丽芳,由天辉,陈垦,等.家庭治疗干预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0):3741-3743,3795.

[18]董芳.糖尿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2):298-300.

[19]王红英,马丽.家庭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7):243-244.

[20]丘春柳.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围产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7):616-618.

[21]张国强,舒民.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764-1766.

10.3969/j.issn.1003-6350.2017.15.035

R587.1

B

1003—6350(2017)15—2522—03

2016-11-18)

王娟。E-mail:zhangchuanjiang145@126.com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艾司西普兰
家庭治疗对躯体化障碍临床效果的干预研究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