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2017-09-03 02:57闫志强李国君陈素菊
海南医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支具痉挛性步行

闫志强,李国君,陈素菊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康复二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闫志强,李国君,陈素菊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康复二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步行能力[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BBS、MWS及MBI分别为(42.17±11.73)分、(0.77±0.31)m/s、(76.23±27.37)分与(37.19±10.86)分、(0.51±0.24)m/s、(55.88±22.46)分,均较治疗前的(29.24±8.89)分、(0.38±0.22)m/s、(37.42±14.26)分与(28.05±9.02)分、(0.37±0.21)m/s、(36.53±13.84)分有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BS、MWS及M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针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康复

随着国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及社会的老龄化,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二位原因[1];同时由于神经科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是致残率却呈绝对增加的趋势。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为肢体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2]。因此,改善肢体肌肉痉挛、提高患肢肌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点。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8~60岁;病程1~6个月;脑出血25例,脑梗塞7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或脑出血;②首次发病,经急性期规范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再进展,病程<6个月;③临床表现为患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④患者及家属均同意纳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恶性肿瘤以及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有严重失语、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将纳入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包括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平均(52.48±5.35)岁,病程平均(1.23±0.41)个月,包括脑出血12例,脑梗塞38例;对照组包括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平均(51.36±6.04)岁,病程平均(1.39±0.47)个月,包括脑出血13例,脑梗塞3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训练、对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的肌肉痉挛进行缓解以及痉挛肌肉的牵拉、按摩和被动运动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方法:下肢取患侧的委中、承山、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穴,上肢则取患侧肩髃、曲池、合谷、后溪、外关、八邪穴等穴,予单手快速进针法进行针刺,留针30 min,每10 min予行针1次。每日1次,1周5次。同时在常规治疗时间内依据不同训练内容,给予抗痉挛支具控制相关痉挛肌,且在自行训练时、或休息时根据治疗师的训练要求,继续佩戴抗痉挛支具,以保持持续牵伸的效果。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独立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其中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步行能力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MWS及M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MWS及MBI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例数50对照组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BBS(分) 29.24±8.89 42.17±11.73a6.116<0.05 28.05±9.02 37.19±10.86 4.436<0.05 MWS(m/s) 0.38±0.22 0.77±0.31a7.255<0.05 0.37±0.21 0.51±0.24 3.104<0.05 MBI(分) 37.42±14.26 76.23±27.37a10.321<0.05 36.53±13.84 55.88±22.46 5.186<0.05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虽然患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在我国仍高达70%~80%,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4]。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及腱反射异常亢进,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并出现病理征、联合运动、共同运动的异常运动模式[5]。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引起主要的功能障碍,神经损伤后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是造成患者运动障碍的关键,降低、改善、控制痉挛,即成为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主要环节[6]。脑卒中后病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区域,这部分区域细胞的功能有恢复的可能。康复训练可以刺激半暗带,提高脑组织残存细胞的兴奋性,促进建立侧支循环轴突-突触练习以部分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增强肢体肌肉的运动功能。目前针对痉挛、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但单一手段的应用疗效有限且功能改善并不理想[7]。

针刺疗法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具有调节阴阳,使经脉疏通、调整经络气血的作用,目前已经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8]。抗痉挛技术在现代临床康复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贯穿了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恢复治疗的全过程[9]。王宇等[10]对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模式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指出抗痉挛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患者患肢的有效腧穴进行针刺治疗,发挥其收缩拮抗肌、松弛痉挛肌的作用,并且使患肢气血通畅、阴阳平衡,进而改善其运动功能。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进行康复治疗,结合了现代康复技术、康复工程(支具应用)及祖国医学(针刺)等多种康复手段,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BBS、MWS及MBI均明显提高,观察组BBS、MWS及M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方向华,王淳秀,梅利平,等.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9):847-853.

[2]安宁,罗海龙,刘艳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医学综述,2012,18(16):2703-2704.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刘艳秋,刘彤,刘有为.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4):618-620.

[5]汤治中,徐应乐,易进科,等.不同方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75-76.

[6]蒋毅,谢仁明,曹红桂,等.A型肉毒毒素联合目标性训练对脑卒中伴痉挛患者手腕功能与疼痛指数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 (9):1445-1447.

[7]刘涛,刘维红,张杰,等.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4): 259-266.

[8]高强,关敏,何成奇,等.运动治疗及针刺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 764-767.

[9]申茂玲,贾玉玲,申智慧.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在脑卒中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73-475.

[10]王宇,刘建梁.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51-1252.

10.3969/j.issn.1003-6350.2017.15.041

R473.3

B

1003—6350(2017)15—2536—02

2016-12-09)

闫志强。E-mail:13582352663@163.com

猜你喜欢
支具痉挛性步行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魔方小区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下肢可调负重支具的应用
步行回家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从步行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