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

2017-09-06 10:46林建华于静涵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发展机遇经济转型社会治理

林建华 于静涵

[摘  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发展平台,也为辽宁省的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辽宁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具体要做到深化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完善与优化政府职能;还要运用多重创新手段进行全面治理,努力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

[关键词]社会治理;经济转型;一路一带;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號]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7-0071-05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发展平台,把世界的多样性与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联动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也为辽宁省的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虽然辽宁省在以往的社会治理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有很多不足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辽宁社会治理现状

改革和社会治理的目标和立足点是为了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治理必须要以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为导向,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民生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民众的根本利益,而辽宁省在以往的社会治理过程中也着重解决这一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问题。辽宁省很好的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实行了一整套有利于民众的惠民政策。近年来沈阳市和平区城乡协同服务指挥中心结合本区域的发展特征,不断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凝练出一套先进、高效、科学的社会治理模式。“其中,以‘数字和平为创新主基调,以‘民生110公共服务体系,‘代整治、‘一事双责等为鲜明特征的创新举措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共识导向,在东北地区搭建了首个区县级民生便民服务平台。”[1]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创新机制和化解矛盾两方面寻求突破。辽宁省作为重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东北重化工比重占60%,辽宁则达80%。”[2]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社会经济转型的阵痛中导致矛盾激化。而化解社会矛盾就成为了社会治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辽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化解方法,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各市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工作。丹东市建立了专群结合、警民联动、指挥高效的治安防范体系和防范网络。“锦州市通过健全“大排查,大整治、大调解、大巡防、大管控”的“五大”工作机制,化解“小纠纷、小诉求、小案件、小隐患、小事情”这“五小”矛盾,将各类矛盾解纷及时有效的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3]可以说,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关键是能够有效地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并积极引导他们自觉的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为国家的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备、更加稳定、更加管用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总体效能。然而,辽宁省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自身发展需要。追求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要处理不当就会就会造成本末倒置,譬如急于求成,对招商引资过度关注,从而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过于追求维稳,制造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治理现状,而是尽快将问题压下和不扩散。有一些领导者和管理者沿袭传统的管理理念,把社会管理等同于社会控制,政府的权力过于滥用。而这种高压型的管理模式会激发社会矛盾,使民众与政府对立。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用于维稳,不去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在矛盾爆发后想方设法将其隐瞒,堵住。先制造问题,再解决问题,之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再这样恶性循环。所以想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矛盾要从理念入手。

还有就是政府职能定位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虽然政府在行政管理的机构设置、人员调整以及管理模式上都比过去有了进步,但由于长期以往形成的固化的思维模式,目前政府在治理方式上仍然存在浓厚的行政色彩。首先,整体的社会治理格局仍然没有改观。长期以来形成的都是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民众处于被动地位的错误的职能定位。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结构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弊端。其次,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社会管理功能衰减,职能的扩张导致社会对政府的依赖加深。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组织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导致社会缺少自治组织,这种过度的依赖性将导致社会创造性的匮乏,严重阻碍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第三,政府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很多弊端。缺乏高效的公共参与机制。由于公共自治组织的缺失,将导致政府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失去了重要的一环。政府的管理、公共组织以及民众自治共同构成了和谐有效的管理体制。政策调节机制不够灵活高效,公共政策是政府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如何实现有效的公共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面临的一个挑战。在政策的制定中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也是当代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面临的严峻问题。最后,安全保障机制的相对匮乏。安全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之一。这种安全保障不只是对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更要对公民进行精神层面的保障。使其自尊不受到损害,通过这种安全机制将人民的损失降到最低,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维护其生存的基本权利,从而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实施。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虚拟社会迅猛发展。但在现实中社会治理方式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多样性。一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层面仍然过于粗糙,缺乏“过程意识”,虽然工作勤奋,但往往依赖于以往积累的施政经验,缺乏规范性、灵活性、精确性的治理技术。这导致政府管理活动的随意性过强,使其工作的连续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由于各地区存在差异导致矛盾多样性,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对各地方存在的问题一概而论,缺少有效的调查了解。现代科技的成果没有很好的应用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原有的治理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手段已经成为改善社会治理方式的关键。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辽宁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机遇

历史的发展常常凝练成一次次的选择,而每一次重大的选择又常常开启一段段崭新的历史。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4]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是中国领导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审时度势,提出的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辽宁省作为一个沿海省份,沿海港口建设将成为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而作为东北的重工业基地,一个工业大省有着先天的独特优势。辽宁省有着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这都为辽宁省更好的融入“一带一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带一路”的发展也为辽宁的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提供了机遇。辽宁省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所涉及的省份,为了更好的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更要寻求机遇不断发展自身。秉承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原则,“一带一路”的提出对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带一路”的格局下必须通过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来实现长期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方面的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需求,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以确保人民的生活需求,以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在“一带一路”的格局下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就是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完善,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并且不断构建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使我省的社会治理能够实现科学化、民主化。“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对辽宁省的发展,社会治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例如,“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理念,就可以成为我省在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的一个切入点。该理念强调的是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的现象,摒弃那种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观念,要致力于共同进步。为了使社会治理具有高效性和民主性,离不开各个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商,相互依赖,这样才能使治理成果更加符合民意。“一带一路”提出的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也为辽宁省的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提供了契机,我们可以集思广益,去粗取精,在社会治理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其他省份优秀科学的治理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将其融入到辽宁省的社会治理中来。“一带一路”提出的这一原则为辽宁省的社会治理打开了新的思路。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旋律,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对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辽宁省这样的沿海省份。“一带一路”的建设为辽宁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相似,利益交集比较多。因此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能使辽宁省与沿线各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省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双赢。因此,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发展的首要前提。在经济的带动下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社会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与此同时,良好的周边环境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辽宁省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秉持着“一带一路”发展的合作、共赢的精神并赋予其平等、包容、和谐的时代内涵。通过全方位的文化、经济、政治等交流合作,巩固与周边国家的人际关系,促进与周边国家人民的友好来往。努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优秀的文化互鉴。“‘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要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努力打造亚欧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5]从而为我国的发展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

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战略,也对政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一个合理有序、充满活力、安定法治的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辽宁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需要做到:

(一)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这就需要有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尤其是要在‘往哪儿改的问题上坚定立场,明确方向”。[6]“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目的是推动我国与沿线各国开展更深层次,范围更广的合作。辽宁省就拥有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机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不仅是经济上的,还要加强政治、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我省的社会发展方面也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发展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经验探讨、出国访问等多种方式,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改革创新,无论在管理机制上还是在政府职能的改进上都应该去粗取精,学习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对于我省在社会治理方式转型上所需要改进的问题应该及时做好整改方案。依托“一带一路”这个发展的平台,使我省能尽快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带一路”本着发展为了人民的这一理念,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我国以及沿线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这一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辽宁省应该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发展契机,让广大人民从这一发展中受益。首先就应该从管理理念上进行发展创新,认真贯彻执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服务理念,弱化行政职能,强化服务与合作的职能,为广大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职能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以此来牵动优化政府职能问题的“牛鼻子”。作为新形势下我国进行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国内各地区也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中,为“一带一路”更好的推进做出了贡献。通过“一带一路”不断促进辽宁省的地区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这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政府的职能转变就非常重要,在职能的优化创新下,带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这就需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改变全能政府的模式和职能,真正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还是有交集的,政府與市场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市场总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这些条件又是在变化的,而市场自身又不能主动完善这些条件,只能依靠政府来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的作用主要在经济领域,为此政府应该将竞争领域的资源配置的主要方面交给市场。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简政放权,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能,做好经济发展的保障工作,政府与市场两者相结合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要求和必要保障。

还要不断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各省市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对各省市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发展的相关要求,在社会建设上也应该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并以此向各国展现我国良好的社会风貌,也有利于促进辽宁省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近年来辽宁省在社会治理方式上也一直进行不断探索,现阶段的社会治理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发展的重点是以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为手段,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培育社会的公共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这种社会组织可以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充当调节器。“13亿多人口,比美日德法英人口总和的两倍还多,利益诉求千差万别甚至彼此难以理解。”[7]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反映到政府,政府有关部门据此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如妇联的职能主要在保护妇女的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全国总工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民主利益。在我国这样的社会组织发展越来越壮大,所起的作用也在日益凸显。社会组织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更好的反应民意,还可以防止政府权力的扩张,这样有利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实现政府行为的合法化,增强政府的权威性。要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充分听取民意,不能关起门来制定政策。只有公众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或者说政策所涉及对象的参与,才能制定出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政策。

(三)创新全面治理手段

毫无疑问,国家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方式具有多元综合性。”[8]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就要采取新举措、新方法,治理手段要从单一手段向多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势在必行。首先要运用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实现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强化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治理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环境。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同时要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强化道德约束,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充分发挥道德力量的引导与示范作用,道德作为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是社会的“软治理”手段,是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社会与公民、公民与公民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治理绝非善治。因此要发挥不同治理手段的功效,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社会治理手段的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不断融合,大数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替代的资源,它能更加快速有效的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提供的规律性结论,不仅有利于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运行体系,而且还能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对目前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的快速搜集与挖掘及时研制与共享成为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测的有力手段。也促进了社会治理体制从碎片化到网络化的转变,在现阶段的治理中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够及时有效,协同性不足,使社会治理陷入了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社会治理的大数据完全共享,不断提升其使用效能,将有助于推动各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为转型期的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机遇。未来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评估决策将成为常态,要力促现代网络技术成为政府职责配置的新动力,使信息化平台成为政府与社会进行沟通互动的有效桥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古往今来,大多数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大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举措及其启示——以沈阳市和平区城市协同服务指挥中心为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2015,(7).

[2]张万强.新一轮东北振兴如何破局.光明日报[N].2017-4-17-7.

[3]]孙学敏王雪梅.社会管理创新路径探索—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的调查与思考.党政干部学刊[J].2012,(12).

[4]王绍森,杨哲,赵亚敏.“一带一路”战略下海上丝绸之路规划思考.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2016,(1).

[5]陈文玲.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人民日报[N]2017-5-11-7.

[6]李文.決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人民日报[N].2017-5-9-6.

[7]金社平.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光明日报[N].2016-11-15-6.

[8]朱勇.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智慧.人民日报[N].2017-5-8-15.

责任编辑  张小莉

猜你喜欢
发展机遇经济转型社会治理
探讨天然气化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下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