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改良灌注液的低温机械灌注在肝移植的临床应用

2017-09-08 09:02李盈朱晓峰王丙国赖柳生晏强陈怀周李飞刘富华董力眭维国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5400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广东广州50080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肝肝移植门静脉

李盈,朱晓峰,王丙国,赖柳生,晏强,陈怀周,李飞,刘富华,董力,眭维国(.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 5400;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广东 广州 50080)

目前,国内肝移植的供体均来源于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赠。由于受供者年龄、基础疾病因素的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维护时间长、 急救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导致器官灌注不良,形成局部微血栓,进而影响供肝质量及移植后肝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对于灌注不良的供肝,通常会用UW液进行物理灌注以改善供肝质量。物理灌注时间短、压力不可控、灌注液不能循环使用等原因导致灌注效果无法估计。机械灌注对边缘供肝具有重要价值,机械灌注可以实现保存修复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及评估供肝质量。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改良后的灌注液结合低温机械灌注(hypothenmic machine perfusion, HMP)在供肝质量改善及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受者女性,45岁,A型血,主诉:右腹部反复胀痛不适2年余。病史:发现有多囊肝20余年,期间定期复查,发现囊肿逐渐增大,未特殊治疗,近2年发现囊肿明显增大伴右腹部反复胀痛症状,需手托下腹方可直立行走,曾在外院行肝脏囊肿穿刺引流术1次,引出浑浊积液约10 L,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查体:腹部膨隆,腹部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右腹部脐下6横指处可触及肿大包块,左侧腹部平脐水平可触及包块,质稍硬。临床诊断:巨大多囊肝,多囊肾。辅助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terase, ALT)1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14 U/L,总胆红素 18.4 μmol/L,直接胆红素8.6 μmol/L,肌酐69 μmol/L。患者目前被诊断为巨大多囊肝,有明显腹痛及腹部压迫症状,肝移植是唯一治愈方法,有明确的手术适应证。

供者男性,58岁,A型血,诊断:脑星形细胞瘤术后颅内出血。术后ICU住院时间近1个月,经反复抢救无效,病情恶化,宣布脑死亡。器官获取前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5.5 μmol/L,直接胆红素3.4 μmol/L,ALT 12 U/L,AST 11 U/L,肝胆彩超提示无明显异常。家属签署器官捐赠志愿书同意器官捐赠。

1.2 处理方法:经典原位肝移植术。

1.3 方法:在UM-MPS机械灌注液中添加18 mg溶栓的药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eteplase, rPA),作为改良后的机械灌注液。在肝移植术前,对肝脏进行HMP,总灌注时间约2小时。在灌注过程中添加rPA,观察灌注前后一系列参数的变化情况。

1.4 观察指标:① 记录灌注过程中肝动脉和门静脉压力、流量、流量百分比变化情况;② 对灌注前后的肝脏行穿刺活检,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和组织情况;③ 观察肝移植患者术后转氨酶变化情况。

2 结 果

2.1 灌注过程和灌注中加药(图1,图2):采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灌注,根据肝脏重量决定灌注流量,在灌注过程加入溶栓药物rPA。

图1 肝脏灌注开始,红色表示肝动脉

图2 灌注过程中添加rPA插管,蓝色为门静脉插管

图3 灌注过程中肝动脉压力变化曲线

2.2 灌注过程中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情况(图3,图4):随着灌注的进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的灌注压力逐渐下降,在77分钟时趋于稳定,肝动脉压力为30 mmHg(1 mmHg=0.133 kPa),门脉压力为7 mmHg,持续观察一段时间。稳定后,98分钟时,在灌注液中加入rPA,随后可以观察到肝动脉和门静脉压力继续下降。记录灌注过程中肝动脉和门静脉流量变化情况,在灌注液中加入rPA后总流量恒定,肝动脉流量增加,门静脉流量减少(图5,图6),77分钟时肝动脉流量为0.12 L/min,门静脉流量为0.77 L/min。肝动脉和门静脉流量百分比也体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图7,图8),经过约1小时的机械灌注,灌注动脉流量从7%增加到14%,灌注静脉流量逐渐减少。

图4:灌注过程中门静脉压力变化曲线

图5 灌注过程中肝动脉流量变化曲线

图6 灌注过程中门静脉流量变化曲线

图7 灌注过程中肝动脉流量百分比曲线

图8 灌注过程中门静脉流量百分比曲线

2.3 灌注前后肝脏穿刺病理活检(图9,图10):肝脏灌注前后病理活检情况,对比前后发现灌注后肝细胞无坏死破坏,汇管区无明显的血栓形成。

图9 灌注前肝脏零点穿刺活检

图10 灌注结束后肝脏穿刺活检

2.4 肝移植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图11,图12):术后患者转氨酶迅速下降,约1周降至正常水平,说明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3 讨 论

目前,供体均来源于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赠,其总体质量有明显下降,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1],导致的原因可能与供体年龄、基础疾病及ICU期间抢救等因素有关。冷藏保存作为一种常规的器官存储方法,安全简单、经济有效,但是在修复器官功能方面没有太大的价值。HMP是一种持续动态的器官保存方法,临床上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比较成熟,可以用来保存和修复供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2],也可以用来评估供肾的质量[3]。机械灌注对边缘供肝有重要的价值,机械灌注可以实现在保存修复的过程中动态监测与评估供肝质量。前期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与传统的静态冷藏相比,HMP能够更好地保存肝脏,不会产生副损伤[4-6]。随后,不少学者在废弃的肝脏上进行了HMP实验[7],其目的是观察灌注是否会导致肝脏损伤,研究表明,低温机械灌注可以保存肝脏,不会导致肝脏的损伤。2010年,Guarrera等[8]首先报道了HMP在临床中的应用,提示其可以安全有效的保存肝脏,提高移植物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随后,Guarrera等[9]在边缘供肝上尝试了HMP,灌注后的肝移植后功能恢复良好,提示HMP可以改善边缘供肝质量,提高边缘供体的使用率。从动物实验到废弃肝脏,进一步到临床研究,提示HMP可以安全的应用。另外在灌注中,临床上常用的机械灌注液是UW-MPS,其黏度比普通UW液低,可以减少灌注中的血管阻力,实现持续低温灌注。

图11 术后一周ALT下降情况

图12 术后一周AST下降情况

本研究旨在通过在灌注液中加入rPA溶栓药物,在持续的HMP过程中改善供肝的微循环。rPA对纤维蛋白具有特异性的亲和力,可以选择性地激活血凝块中的纤溶酶原,出血并发症小,目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应用比较普遍[10-11]。rPA理论上可以溶解供肝组织间隙的微小血栓,改善血流开放后肝脏组织的血供。

首先我们观察常规的机械灌注(图1),采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灌注,流量根据肝脏重量决定。随着灌注的进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压力逐渐下降,在灌注77分钟后一段时间内,肝动脉压力维持在30 mmHg,门静脉压力7 mmHg,持续时间较长,灌注过程稳定。此时肝动脉的流量为0.12 L/min,门静脉的流量为0.77 L/min,肝动脉流量占14%,门静脉流量占86%。总体来说,经过近1小时的机械灌注,肝动脉流量增加明显,流量从灌注开始的7%增加到14%,灌注压力持续下降。在动脉压力维持在30 mmHg后约30分钟,在灌注液中加入18 mg rPA,再次观察到动脉压力继续下降,动脉流量上升到15%左右。在灌注约2小时10分钟,停止机械灌注,并行穿刺活检术。随后对供肝行肝移植术,肝移植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血流开放后供肝色泽鲜红,质软,胆汁分泌好。患者术后入ICU,4小时后清醒拔管,术后转氨酶迅速下降,约1周肝功能恢复正常。通过该临床试验发现,经改良后的灌注液对供肝行机械灌注可以降低动脉的灌注压力,增加动脉流量,分析原因可能与rPA能够改善肝组织内微循环有关,由于首次使用改良后的灌注液,经验方面欠缺,为确保安全,添加药物后灌注时间不长,没有进一步观察到肝动脉和门静脉流量压力的变化。

使用改良后的灌注液对供肝行机械灌注,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改善灌注过程中血管阻力,有助于供肝的修复,同时通过灌注参数也可以初步用于评估供肝的质量。

猜你喜欢
供肝肝移植门静脉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评估肝移植供肝质量的临床价值
17例HBsAg阳性供肝肝移植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进展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边缘供肝肝移植三例临床分析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