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学内容设计

2017-09-08 00:15陈东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后现代预设建构

陈东敏

课程改革的理念前提是四个“观”的转变,即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转变。其中,以知识观的转变最为重要,它对于其他“三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后现代知识观背景下的教学内容而言,笔者认为,应把知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必然与偶然、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结合起来,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过程知识与结果知识、陈述知识与程序知识等统一起来,优势互补。 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的特征。

一、应以文本的多元解读为中心

客观主义知识观下,教材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无非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化成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建構主义知识观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淡化了设计。后现代知识观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由于受原有认知结构、价值观、 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文本会产生误读现象。另外,文本基础上的解读方式和结果也是多元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为学生与文本、同伴、教师、环境的会话搭建“支架”,为建构合理的意义提供“先行组织者”。

二、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下,教学内容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在建构主义知识观下,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学生为主。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方面,应该强调为学生再生产知识、建构意义、培养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也要注重让学生通过顿悟、直觉、联想、体验等方式感受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对学生有效的学习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三、应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

客观主义知识观倾向于终极结论,建构主义知识观则偏向对过程的体验。学生身心要实现健康成长,既需要完备的知识、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态度等,也需要完整的过程、充实的生活、丰富的阅历等。因此,学生既需要学习过程性知识、个体性知识,也需要掌握结果性知识、公共性知识。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注重过程的完整、丰富、开放、动态,也要注重结果的相对可信、普遍与准确。这样既让学生享受了过程,又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既培养了学生质疑、批判、反思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四、应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客观主义知识观下,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教材就是“圣经”。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往往唯教材、教参是从,设计也是一次性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下,则要求教学内容为学生的现实存在服务,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重视知识的不确定性,强调内容的生成,设计是动态化的。而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是一个不断修正、补充、完善的动态过程,应将预设与生成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要注重课前的教学内容预设,充分规划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的相关因素;又要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白”, 使其在特定的空间氛围中凸显鲜活多维的特质。另外,教师也需要在预设和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粗加工、精加工、拓展、整合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完善。

(责 编 东 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后现代预设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