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闭症学生创设校园融合情境

2017-09-12 06:28张耀文宋曼
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自闭症创设融合

张耀文+宋曼

融合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隔离式教育提出来的,是让特殊学生融入普通教育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也有称为“社会融合”“混合教育”“一体化”。自闭症学生缺乏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刻板的行为,使他们在融入普通的社会生活甚至身边环境的过程中尤为困难。因此,为自闭症学生首先创设校内融合环境,成为他们进入现实社会前需要跨越的第一座“桥梁”。

研究对象与时间设定

研究对象 笔者以任教班9名学生中的4名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这4名学生经医院诊断,均为自闭症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平均年龄9岁。他们均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复述3个字至7个字的句子,与他人对话限于“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什么地方”,沟通过程中眼神交流较少。他们在出现沟通困难时,均会产生焦虑情绪,并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小A,会出现“咬手”“拍头”自伤性问题行为;小B,会在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时躺在地上哭闹;小C,不喜欢人多嘈杂的地方,不喜欢陌生人触碰,而且在外出活动时,经常表现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焦虑,身体往后躲;小D,在课堂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很少。这4名学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规则意识,如男学生上男厕所,上课时应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他们身体协调性良好,均喜欢运动类的课程,如学校开展的体育游戏、3D康复课程;这些特点和优势为我们选择设计校内融合活动的方式提供了有效参考。

研究设定 本研究持续时间为1年。通过自制量表,对学生进行干预前校内融合情况评估,在训练期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核评估,实时监控干预效果,适时调整干预方案。

校内融合情境的创设及实施

希望通过创设校内融合环境研究设计活动,提高自闭症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与能力,从而为他们逐步回归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研究结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如课堂活动、晨间活动、大课间活动、走班融合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关爱共同体等)活动,调整适合学生在融合活动中的参与人员、活动方式及交往方式,制订详细的干预计划,落实干预过程,实时记录干预情况,总结效果,根据学生的适应与发展情况调控干预方案。

丰富课堂活动,促进自闭症学生融入班级活动 社会交往能力的欠缺,让自闭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缺乏有效关注度。无法关注身边的老师与同学,更多地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在传统的集体学习活动中,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学习,学生关注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经常会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会出现强烈的焦虑、烦躁等情绪,也会通过咬自己手指或不停晃动椅子来缓解焦虑等情绪,课堂秩序显得混乱。为了让学生关注他人、融入课堂,回归生活,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老师根据学生们共同的喜好,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形式。比如在《植树节》主题教学中,在给学生们讲3月12日是植树节时,学生对日期的概念不明确,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一天就是植树节。老师就用特殊的电子日历,让学生点一点当天的日期,日期显示的同时会有“今天是植树节”的语音提示与“树”的图片提示。学生觉得很好奇,会主动尝试操作,从而掌握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生活常识,在其他同学尝试操作时,他们就从只关注iPad转到关注其他同学。植树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单纯讲授,于是,老师用iPad设计了种树游戏,将种树流程分解为一个个小步骤的活动:认识铲子、水壶是什么,如何使用,再逐步完成種植,最后一步步反复练习完成种树;每一次点击操作都会有相应的声音、动画,帮助学生了解种树的过程。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减少了学生焦虑、逃避和自我刺激等不良情绪行为,愿意关注老师、关注同学、关注学习活动。

走班教学帮助自闭症学生适应不同的课堂活动和不同的同伴环境 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堂,接触不同的同伴,这些自闭症学生就会先被自己喜欢的课堂内容所吸引,进而自然而然地与同伴展开互动,由被动地关注同伴逐渐发展为主动地关注同伴并参与同伴活动;接着,为学生安排适合其认知发展的学科教学的走班活动,充分适应不同群体中的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共同体学校伙伴走进培智校园,普特融合中快乐沟通 特殊需要学生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们一起游戏、一起工作,体验不同的交往方式,获得成长。部分自闭症学生对陌生的面孔与陌生的环境会很敏感,如小A刚入学时,每次班里进来陌生的面孔,他就会躲在墙角里发脾气咬手指。为此,老师会引导共同体学生在他旁边玩大家喜欢的游戏,让他看着大家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在他需要帮助时及时关注。随着共同体活动的不断展开,小A从最初见共同体活动的学生时会发脾气,到现在已经可以很投入很开心地和伙伴们一起完成涂色、唱游律动等集体游戏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性地调整适合自闭症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媒体手段、同伴的互动方式,使他们在关注课堂与课堂互动上取得明显的提升。

创设灵活多样的课间活动,促进自闭症学生融入学校休闲活动 自闭症学生的沟通障碍,让他们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享受休闲活动。长期观察发现:部分自闭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较好,对轮滑非常感兴趣。为此,学校充分利用课间活动,为喜爱轮滑的学生成立了“星光轮滑队”,让他们在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与他人互动。学生小C也是其中一员。最初,小C不熟悉轮滑场地,一个人低头站在边上,熟悉的老师会带着他熟悉场地,帮助他适应陌生的环境。当然,情感关系的扩展对自闭症学生来说尤为困难。详细的干预顺序如下:学生(被动参与)+(熟悉的)老师、学生(主动参与)+(熟悉的)老师、学生(被动参与)+(熟悉的)同学、学生(主动参与)+(熟悉的)同学 、学生(被动参与)+(不熟悉的)老师、学生(主动参与)+(不熟悉的)老师、学生(被动参与)+(不熟悉的)同学、学生(主动参与)+(不熟悉的)同学。目前为止,小C会与不同的伙伴在操场上驰骋,或是两两组合越障滑动,或是小组比赛,或是排队绕8字,在这样的课间活动中感受到越来越多交往的快乐。

社会实践活动量身定制,促进自闭症学生融入社会活动 自闭症学生在从学校生活迈向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相对缓慢,他们对社会生活关注甚少,部分学生会有负面的体验;因此,选择能够适应自闭症学生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十分重要。为了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熟悉社会规则,学校设计了“过马路”“超市购物”等一系列校内模拟生活情境活动,模拟过马路、超市购物的情景,让自闭症学生理解过马路需要看红绿灯与交警指示,购物要排队向营业员付款等基本沟通内容。在此基础上,带着他们到校门口的马路与小商店进行体验,进而到校外尝试社会实践,逐步适应社会环境。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尝试体验不同环境下的“过马路”“超市购物”,让自闭症学生能慢慢地适应社会环境。现在,这些学生在过马路时,能够主动看红绿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会在遇到有人闯红灯时及时拉住别人,并告诉对方,红灯要停下来。可以说,落实个别化教学,从细微着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自闭症学生能在活动中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结果与反思

通过创设融合环境,这4名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常识、自我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在不同活动中,与他人互动明显增多,开始关注课堂,并通过他们喜欢的媒介、参与方式完成社会性互动。培智学校作为自闭症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学会在校园中生活,创设校内融合环境,对于自闭症学生的长足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自闭症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学校里不同的同学、老师、室场环境,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积极关注,是他们变化成长的过程。本次研究限于学校内自闭症学生,鉴于自闭症儿童差异性较大,以及社会多样性和环境复杂性,缺乏大样本研究,所以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闭症创设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融合》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