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楹联文化建设的力量

2017-09-12 06:34张德兰
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教育家群里楹联

张德兰

作为湖北省首批卓越校长,我自加入卓越校长班开始,激动与惶恐如影随形,自己要如何对得起“卓越”这个称呼?困惑、纠结、挣扎、质疑……笔者期待着裂变。2016年暑期,我自驾去了西藏,在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顶,我读到了仓央嘉措的诗句:那一天,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感慨万千。30年躬耕,30年追寻,这一生我的使命就是与教育相遇相见。一年过去,碰撞、交流、思索、争辩……在观念的破立中新我重生。

关于“学校”的再认识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说:教育家要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要聚焦到我的学校。“我的学校?”经梳理审视:我从2008年开始打造楹联特色学校,始终在议论中前行。有人质疑:选择楹联,是不是切口太小了?有领导也不解:楹联,雕虫小技,能做出什么名堂?在反对与质疑中,虽不动摇不懈怠,但仍有煎熬纠结,在一次次的培训中,专家学者的观点启迪着我。

江苏省特级教师严华银说:教育家,要做到践行与反思的同步。武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程斯辉说:要定位成为教育实践家、教育管理专家。《把学校交出来》一书的作者李斌说:要做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家。在聆听与碰撞中,我追问自己:我们推进楹联文化实践,仅仅是打造一所特色学校吗?是為特色而特色吗?不,不是的。楹联,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抓手;楹联,是我们的文化选择;我们起点是楹联,落地是育人,是文化!楹联落地的过程,就是我们文化养育的过程。切口虽小乾坤大,项目虽小视野宽。我们通过文化选择、文化养育,最终实现了文化提升。这表现在:我们站在了文化教育性的高处,钻进了文化关联性的深处,走进了文化丰富性的远处。

心结打开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回顾楹联文化建设中我们的“六个结合”:氛围营造动静结合,教师培训急缓结合,活动开展点面结合,道德教育虚实结合,课题实施宽窄结合,交流展示内外结合……这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实践,在校内营造出了文化气场,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力量。

学校的3位门卫是国企的下岗职工。来校半年后,潘、贺两位师傅争相赛诗,晒书法,一时在襄阳传为佳话。有记者采访,问他们写过诗吗?为什么想到写诗?他们说:“我们从来没有写过诗,学校里处处可以感受到诗联,时时可以听到书声琅琅,每天熏陶感染,就有了冲动,不吐不快。”郑师傅不甘落后,晒其书法。纪念抗战胜利,他写“红军不怕远征难”;重阳节前,他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厚德载物”。聚焦学校,我在思索,是什么让门卫自觉自愿每天为学生提供诗词欣赏?是什么让门卫主动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浸润了校园的每一个人,反之每一个人又重新构建了更宏大人本的学校文化,文化就这样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发挥了作用,也让我重新发现了学校。未来的学校,一定是人人可以参与教育治理的学校,校长仅是搭建平台与提供帮助的人。

关于“教师”的再认识

学校有位老师是从农村中学调来的,他是中文专业的科班生。可是带班时,他常常被家长投诉,有时因为开展活动向学生收费被质疑,有时控制不住体罚学生被投诉。学校将其转岗到后勤,他牢骚满腹,工作消极,其他老师对他意见也很大。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该允许有缺憾的老师在校园行走。于是,让他加入楹联专班。慢慢地,他变了,单说每周征联学生的作品,一年他就整理装订了几百本,干的不亦乐乎。

后勤组承办江畔论语之教育讲述,主题是责任,第一个版块“责任大家谈”。有位教师围绕责任谈到他如何带着责任感、荣誉感而工作。有一句话他反复讲了几次:“这是我干的活儿,出彩了,我欣慰。”老师们奉上了热烈的掌声。

2016年11月,襄阳天气状况越来越差,某教师在学校QQ群里建议:“希望学校关注天气,雾霾天应减少学生户外活动。”我们立即回应并作了安排。若在过去,我只是觉得老师们有爱心,乐奉献,让我感动;现在,我不仅为他们的敬业奉献而感动,为他们关爱学生而感动,为他们的教育情怀而感动,更为他们的文化自觉而感动。聚焦教师,我重新发现了教师,好的学校文化——让教师拥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自觉的教师有情怀,有境界,有格局。

关于“学生”的再认识

为给师生提供楹联文化建设交流平台,我校建了“联谊群”,师生在群里探讨作联规则,交流楹联作品。一天,某学生在群里随意吐槽,甚至与其他同学互相攻击,言语不文明,行为失检点。直接批评吗?无异于大庭广众之下罚站,治标不治本。于是,我在群里出了一个下联征上联——进群讲文明。群里学生纷纷应对:出游懂礼貌;博学增风范;出门行善事;回家守规矩。我静静等待那位同学的回应。晚上,他送上一联:反省知过错。有人调侃他:“你知道错啦?”他说:“对不起,以后请大家监督。”

聚焦学生,我发现了学生,有文化味道的学校就是一方生态环境极佳的池塘。在这里,我听到了“反省知过错”的美妙之音;在这里,我听到了“小学莫小瞧,万丈高楼从此起”的铿锵话语。好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开始文化自省。有文化自省的学生,散发出文化自信。

《未来教育家》执行总编陈盼说:“教育家的成长,就是一堆教育叙事的累积。”我还可以讲很多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的观念在改变,我的视角在变化。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定位准确,才具价值与意义;目标清晰,方能知来与知往,追寻教育之道、文化之道,我将一如既往,义无反顾。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恒大名都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家群里楹联
教育家与儿童
孔府的年节楹联
一滴水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