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误区

2017-09-12 10:45秦峰
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激励性奖品公开课

秦峰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激励性评价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思维,促进思维品质,有利于加强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大力倡导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会发现人们对这种理念片面理解和不当运用,从而使激励性评价陷入误区,消解了评价本身的积极意义,导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

激励性评价误区及分析

误区一:评价单调,无启发性 在课堂中,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心目中的答案接近,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肯定评价是“Good”,有人曾经对某堂公开课做过统计,结果令人震惊,教师说了50多次“Good”。分析:要注重激励语言的多样性,避免“Good”“Wonderful”“Great”等词的机械重复,而且语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促进学生思维,使其对原有的回答产生疑问并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进一步思考,并且提炼语言,最终再次发言,阐述观点。评价要在关键处给予学生的思维导向,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误区二:随意鼓励,无原则性 在一堂公开课,当一位学生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地读完一段文本后,教师脸带微笑地、激情洋溢地做出了肯定的评价:“Very good!”分析:教师没有坚守激励性评价的原则。不少小学英语教师认为激励性评价越多越好,只要学生举手回答了,就应毫不吝啬地使用激励性评价。其实,滥用激励性评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学生只要回答就能得到表扬,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认真思考,甚至随意回答,这样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另外,当他们升入中、高年级,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能力后,就会对教师的评价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教师无论怎么“激”,学生就是“不发”,甚至个别学生会对教师本人产生诸多负面的看法。那样的话,激励也就失去了其本意,反而不如不进行激励。

误区三:物质奖励,有功利性 公开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忙于发放礼物,有时甚至将教学进程停了下来。收到礼物的学生则喜形于色,没有收到的羡慕不已。讲台成了领奖台,课堂成了庆功会。师生的关注已经脱离了学习本身,而是对物质刺激的追求。分析:激励性评价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贴纸、笑脸、五角星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课堂气氛。但是,现在的物质奖励越来越升级,文具、食品甚至小玩具也时常在公开课上露面。笔者认为这会使学生滋生功利心理——冲着奖赏而思考并回答问题。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在课堂上,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不停地说着:“Me,me!”深怕老师不请他回答。而当他回答了问题,得到奖品后,往往就到此为止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开始炫耀自己的奖品,如果是自己喜欢的食物的话,会期盼着早点下课。从长远角度来说,频繁的物质奖励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害的,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的潜意识已是为了奖品而积极思考,为了奖品而积极发言,为了奖品而认真作业。可是,当孩子对奖品的欲望越来越大时,教师该拿什么来满足他们呢?拿什么来刺激他们的学习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该从学科本身出发,激发学生对英语本身的学习兴趣。

改进激励性评价的对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激励评价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适合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赞赏学生。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牢记激励性评价的目标性 激励性评价作为整个评价体系中一项,如果偏离了的评价落脚点,缺少了细致的观察和适合的评价载体,那么最终必定是无效的。激励性的评价的目标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索,让学生体验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从而学会思考、提高思维的品质。对于刚刚提到的朗读战战兢兢的同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采用不同激励语言。如果是腼腆,不自信造成的,可以说:“A good try, but you will read better, if you read confidently next time.”如果是紧张造成的,可以说:“A good try, but you will read better, if you take it easy next time.”如果是没有预习造成的,可以说:“It's OK, but you could read better, if you previewed it.”这样也给学生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牢牢记住:任何激励方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养。只有这样的激励性评价,才能发挥其功能,让学生沉醉在英语学习的快乐中。

明确激励性评价的导向性 一个真实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生成与教师的预设有很大出入。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对学生的导向极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粗浅的认识导向深入,也要善于把学生偏颇的理解引向合理。教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发言中的漏洞或浅显之处,引导其理清思路或引导到更深层次的思维。当学生的思考出现明显偏差时,可以组织讨论,通过引导,让全体学生的认识得以校正。在碰到不着边际的“畅想”,甚至是明显错误的“乱答”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差异性 孩子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学习中,孩子的个性差异就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性,并做出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做出适合孩子个体特征的具体有效的激励性评价,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达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对存在不足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能力和潜力,提出为其量身定做的有针对性的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高明的教师能把一个胆小、腼腆学生的一般性表现激励得脸蛋红红的,眼睛亮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活力;也会让一个发言和表现别具一格的学生感受到莫大的成就感;更会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维成果受到老师的积极肯定,是因为有重大的价值意义。而对一个发展水平相对较慢的学生,他有点滴的进步,老师一句:“Better again. You really give me a big surprise.”这样因人而异的评价,也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把握激励性评价的适度性 “适度”是指进行激励评价时要做到恰如其分,把握激励的尺度。教师的评价既要符合学生思考值,又要符合学生的现有能力值和能够开发的潜力值。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都不能发挥激励的最大功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过度的激励和赞美,是具有摧毁性的,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他们会把夸大其词、吹捧式的赞美理解为冷嘲热讽,从而产生失落感、挫败感,使其反感,过激的学生甚至会产生与该教师的敌对情绪,不但没有丝毫的激励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严重的后果。激励不足则会贬低学生的思考价值和劳动成果,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考都白费了,從而对教师的问题冷漠,不积极应对。只有适度的赞美,才会有启发性和建设性,使学生产生思考有所值的感觉,真正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大力推行教改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我们要客观地激励评价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激励评价的正确运用,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促使每个学生在激励评价中快乐成长,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浦.教学理论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李介.论激励性评价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19).

[3]张春莉.走向多样化的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励性奖品公开课
Thinking思考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折磨人的奖品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获奖名单看过来,奖品发放请注意!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