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班上课”的实时应对智慧

2017-09-12 15:20颜小琴
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案情师生笔者

颜小琴

在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颁奖大会上,笔者曾应邀执教了一堂小学体育展示课《侧向投掷轻物(水平一)》,选用的是活动承办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的班级,自然会遇到“借班上课”时常常会遇到的情况。

教学案情

教学案情一 在这节课中,笔者在准备部分和学生复习“原地三面转法”,发现一位学生的转法及模仿投掷动作有问题。在该练习中,笔者加上了投掷动作,以便引入后面的学习,但这位学生的转法不熟悉,投掷动作生硬、别扭。

教学案情二 在课的基本部分伊始,学生反应冷淡迟缓。为此,笔者引导说:“我们都有一双手,请举起你准备投掷的那只手!”于是,孩子们纷纷举起一只只小手。笔者接着说:“这只手是了不起的,老师也有这样的一只手。(顺便示范一次正面投掷)我们给她贴上‘星星标志,表扬她正面投掷本领高,好吗?下面,谁愿意用这只手给大家展示一下‘正面投掷的动作?”此时,全场气氛变得轻松而活跃。

教学案情三 在辅助游戏部分,笔者原本安排了两轮“保卫大本营”的投掷游戏活动。第一轮活动下来,发现场面热闹但部分学生忽略了游戏规则。笔者指出:“这轮比赛是我们的热身活动,我发现大家很投入,以至于有时候比赛规则都忘掉了,所以暂时没有第一名。我们再来一次比赛,不比哪一队的有效投掷最多,而是比哪一队最遵守规则,这一队就是比赛的冠军。”接下来的场面很有改观,学生们在投掷时不再“犯规”了。

诊断分析

“借班上课”的教学预案肯定是经过反复斟酌和充分预设的,授课教师对于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分配会精确到分钟。上述三个教学案情中反映的问题,在“借班上课”时经常会遇到,笔者在处理上时多花费了几分钟。也许,可以忽略这些存在问题,为把握教学节奏而视而不见地“强行演绎”。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花费”是有价值的。反思这次“借班上课”过程中的这些教学细节,至少会人们带来以下思考:

一是重点帮扶策略 因材施教,眼中有“具体”的学生,把每个孩子遇到的困难视作生本教学的最佳情境。因为是跨地区的“借班上课”,所以笔者只是在报到之后抽空与学生见了面。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个体差异等基本没有“具体”的概念。心中如果没有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也就难以有亮点。怎么办?笔者采用的是重点帮扶策略。也就是说,笔者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把目光集中在那些动作缓慢型的学生身上。于是,很快捕捉到了“案情一”中的主角。这个孩子和大部分学生相比,协调性比较差。困难最大的,就是最需要个别辅导的。所以,笔者的眼中有具体的学生。笔者不担心有困难生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而是非常乐意地按下了全班教学的“暂停键”——一边对全班同学强调动作要领,一边对上述学生专门进行针对性纠正和引导,四五遍之后,那个孩子终于顺利掌握了分腿站立、转向投掷的方法。“借班上课”,更多地关注有困难的学生,花一点时间去重点帮扶是值得的。在疏导教学阻滞的过程中,往往会擦出精致的亮点。

二是主动同化策略 正面激励,心中有“情感”的能量,把每次调动遭遇的阻力化作拉近心理距离的积极动力。“借班上课”的阻碍之一是师生间缺乏了解,学生也不会轻易主动表现自我,因为他们需要有充分的自信,自尊心让他们显得迟缓、冷静和小心翼翼。师生之间存在心理的距离,教师的调动力度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教学案情二”所呈现的情境。如何在短时间之间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呢?笔者采用的是主动同化策略。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笔者把原本后面才用到的教学道具——“星星”标志贴提前搬了出来,并带头大胆地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肯定性标志物。教师蹲下身来,化作“星星一族”,成为孩子中的一员,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使得课堂气氛转为融洽、活跃。随后,笔者很随性地主动示范,更是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注入了强大的情感能量。

三是热点转移策略 随机应变,手上有“流动”的智慧,把每个环节出现的意外当作即时诊断的最佳时机。“借班上课”还会遇到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不太配合。学生的反应迟缓,现场过冷,自然是个问题;可是学生的现场反应过热,乃至于忘乎所以,把活动规则抛之脑后,同样是个问题。在“教学案情三”當中,部分学生就没有按部就班地做游戏,他们活泼好动,很快就把“规则”遗忘了,成了纯粹的游戏者。遇到这种情况,强行阻止、大声呵斥不是好的选择。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上策呢?笔者即时进行教学诊断,并通过儿童运动心理学分析后,选用了随机应变、“变在不变”之中的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首先是“不变”,教师顺应儿童的游戏取向,重复刚才的比赛,让学生玩得更尽兴,为此,果断地弃用了预设的第二轮比赛方案;然后是“变”,改变了游戏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去遵守规则,做有规则的游戏。如此,采用较为自然的方式将学生关注的热点转移到游戏规则上来。

结束语

“借班上课”需要迅速地进行信息处理,激活课堂教学智慧,选用最匹配的策略加以化解。在动态的、信息量巨大的教学实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取直觉的、即兴的教学策略,才是即时的、有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借班上课”,才是最真实、最精彩的,也才是最具有课堂教学样本研究价值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案情师生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两高”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文本分析及改进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