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的背后:学业不良习惯的意图理解与矫正

2017-09-18 02:10罗萍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3期

罗萍萍

摘 要 学业不良行为背后隐含着特殊意图,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观察、理解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意图与改善不良行为是教师和家长应尽的责任。把握学生的行为意图,其生活经历与体验是关键。文章以某初中教师提供的教学叙事为案例,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方法,深入人物的生活经历,体验人物的生活感受,对案例中人物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行为矫正建议。

关键词 学业不良习惯 意图理解 学业附属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1 学业不良习惯

1.1 学业不良习惯的表现

学习是学生成长的主要任务和途径,尤其是身处知识经济,人才竞争已经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社会,学生更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今很多学生厌学、混日子的状况已经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据调查统计学生的学业不良习惯有如下表现:课前不懂预习、不能按时准备好学习用品、桌面不够整洁、自学能力差;课上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爱做小动作爱说话、坐姿写字姿势不对;课后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且质量不高、课后学习效率不高,不能进行及时的复习。现实中教师和家长只看到了学业不良习惯的外部显现,并且盲目地根据学业不良行为习惯作出判断,给学生贴上困难生的标签。学生的学业不良习惯由多重原因造成,包括家庭结构和教育功能的不良、学校教育中的缺陷、消极的社会环境、学生内部心理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内部心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未定型、可塑性大、自我意识能力差,抗干扰能力差。

1.2 学业不良习惯的背后意图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产物,个体属于集体又组成了集体。学校就是社会,学校处处体现着社会性的要求,学生在学校这集体环境中,迎合集体的要求就会获得来自集体的关爱,体会到归属感、爱和自尊。爱与自尊的需要没有满足就会产生一种迎合他人和采取不良的学业习惯来吸引教师或同学关注的错误价值倾向。6至12岁和12到18岁期间孩子面临“勤奋感对自卑感”和“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任务。孩子要迎合社会他人和集体的评价标准,以期在他人心中建立起新的同一的自我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的情感地位,以彰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当下学校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教师赞美表扬,得到周围同学的关注和仰慕。这种评价环境下孩子们就会想提高自己学业成绩,获得在集体中的成就感。学业成绩不优者为了摆脱集体生活中自卑感,他们会做出两种行为,一种是通过学业不良习惯来吸引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以期满足爱与自尊的需要;一种是在学业附属内驱力的作用下表现出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具有外部的不稳定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理解事物、掌握知识、达到对知识地系统阐述,而是能够在集体中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关注,同时促使着他们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面对失败,他们若认定为是低能力造成的就会引发羞愧和沮丧,若被归因为努力不夠则导致的负面情绪会降低。

2 初中生学业不良习惯的意图理解

2.1 案例呈现

看着一个学生脸被咬了,她笑着说,我和我妈干了一架。看着她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暑假她的计划是早上7:00到晚上11点各种作业和试卷,最近经常拖拉,每天总有几项完成不了要到下一日,母亲生气就有了之前的一幕。这个该生特别想好,可是在努力时总是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文科该背诵的她永远不背,理科总是一知半解。昨天该生笑着告诉我:教师,都是我的错,现在我们和好了。得知是因为白天她在补习班上课,认识了一个同学,两个人商量,她喜欢英语就帮这个同学做英语作业,她不喜欢语文,这个同学就帮她做语文,由于字迹不同被母亲发现,她狡辩不承认,母亲发火了打了一架。每次她都会信誓旦旦的告诉我,一定好好努力。她做事情喜欢浮在表面,不求甚解。我一直在鼓励她,约定等她考入一中或附中来看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案例中的人物有主角初二女生,该生的母亲和该生的数学教师,故事发展都是围绕该生撒谎的这一学业不良习惯,并由该生撒谎揭示出的一系列该生在学业发展上的不良行为表现。结合教师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到该生撒谎是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情感的需要。家庭中该生缺失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与陪伴,亲情得不到满足。学校中该生由于学业成绩不佳,难以完成勤奋感与自卑感和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任务,产生了自卑,自尊心受损。两方面使得该生在学业附属内驱力驱使下为了能够迎合教师、家长对自己的要求而做出了撒谎、表面完成作业、制定详实计划可是不按时完成、课后作业不按规定完成等行为。

2.2 迎合的背后:行为的意图理解

首先是该生对母亲的撒谎,称在辅导班的作业是自己写的,对教师撒谎被母亲体罚是因为暑假计划没有完成。母亲确认后发火责罚了该生。该生母亲只是看到该生的作业没有保质保量的完成,却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关心该生。母亲没有深入对该生进行道德诚信的教育,引领该生认识到自己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过失。该母亲只尽到了管教的责任没有对该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更严重是事后通过体罚方式来处理,影响到该生的身心健康,使得该生在家中感受不到应有的陪伴关爱。那么长久以往该生在这种环境中就会失去良好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受到贬低,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归属与爱的需要就难以得到满足。第二次是该生对教师的撒谎。该生在家庭中无法满足爱与自尊的需要,这时该生就会将满足需要的目标转向教师,期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教师的关爱、鼓励与表扬,重拾自尊与自信心。因而她才欺骗教师她和母亲的打架是因为她没有完成繁重的学习计划。该生选择制定高于能力水平的目标,考上附中或一中、从早晨七点到晚上十一点的学习任务、上补习班。该生这些的行为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她只是完成几天的学习任务,上辅导班与同学互相帮忙写作业,背课文只一部分,做习题敷衍了事。该生期望通过给教师展现这些行为,让教师误以为自己成绩提不高是不努力的结果。教师还会对自己充满期待,这样就可以一直从教师那里得到爱与自尊的满足。该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极力在教师面前树立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她只具有附属内驱力,是一种自我卷入式学习。endprint

接着是教师面对该生撒谎和学业成绩差,没有采取相应办法来解决。可该教师只从该生“学习浮在表面,思考不深入,文科内容不背诵,理科内容不理解等”外部行为认为该生是一个求进步求发展,有能力但努力不够,学业成绩一般的学生。此归因没有对该生的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生活学习经验与体验进行详细深入地了解,并去探究与分析学业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同时教师基于这一判断与该生早期达成的约定“作为她的教师,我一直在鼓励她,初一时我们两个约定,等她考入一中或附中来看我”。该教师未分析该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就和该生约定,这个约定让该生看到了教师对她的关注与期待,该生认为达成目标,归属与爱的需要就能得到满足。但是这一目标与她的实际能力不相符合,并且外在期待强化不易长久。该生努力可是效果不佳,为了在教师面前树立形象一直进行外在强化,这一外在期待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巨大的压力。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该生期望满足这些需要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满足自我需要的手段本身。真正的教育就在于引导该生通过正当的手段来满足合理需要。教师缺乏的是对该生学业不良行为的重视,未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矫正该生的行为,正确激发该生学习的动机。最后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有误,学习依靠该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不是靠教师的监督,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这位教师在处理家校问题时存在严重的失职问题。教师知道母亲对该生实施体罚事情时,她只是一味地想知道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没有对该生母亲说明体罚的严重性与后果,也没有将该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及时地和家长沟通。更为严重的是这位教师知道该生撒谎和面对该生无所谓的态度时,没有及时地洞察该生内心体验,反思探究事情,以致错失对该生最佳的教育时机。

3 基于学生学业不良习惯意图的行为矫正

3.1 教育者加强教育理解的敏感性

许茨将“行为”界定为“透过自发主动性而赋予意义的意识体验”,理解个体的行为意图,就要深入他们由生存的感体、生存的空间、生存的时间、生存中的他人共同构成生活世界。学生有些行为和意图难以理解是因为他们身心未成熟,没有学会用恰当的行为表达内心需要和意图。学生的学业不良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意图更加难以分辨、洞察和理解。面对学生的学业不良行为时,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具有一定心理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切的理解力。要矫正该生在因爱与自尊缺失而产生的附属内驱力下的学业不良习惯,并为该生的学习提出可行针对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透过该生学业不良习惯,深入理解与分析行为发生的缘由。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才是对问题的具体解决。案例中母亲应追问该生为什么和同学互帮写作业?谁先提议的?为什么不喜欢语文?为什么撒谎?母亲应关心该生在辅导班学习的心理感受,仔细观察该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绪的变化。教师不能单单找该生和家长谈话,并简单地认为努力是该生提高成绩的方式。教师首先应进行追问该生数学和物理是哪部分不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重新对试卷进行分析对错题加以练习。该生做题不愿思考还是能力有限?文科不背诵是因为不喜欢语文吗?

3.2 教师提升教育指导的有效性

杜威认为指导是“把被指引的人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指导必须是一种真实有效的指导,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真正有效的指导必须是针对学生个人,是具体的;真正有效的指导是迎合学生需要,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真正有效的指导是既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案例中教师对该生的学业指导是不真实,不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教师要对该生进行学业动机方面和爱与自尊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参与到该生的日常学习中,多关注该生家庭学习和辅导班学习状况,多多和家长交流,并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可通过分析该生的学科作业完成进度与质量,各科成绩分布,入学来的学业成绩变化,制定数据图,量化分析。之后与该生共同制定未来两年学习的总体计划、每学年的计划、各学期的计划、各学科的计划。教师还要采取“消极教育”的方式,放手让该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先从小额作业开始,逐步减少教师的参与,进而培养该生独立性和坚韧性。教师要指导该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人力资本。引导该生提前认知当下社会残酷的竞争,激发该生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学业内驱力。教师的陪伴、鼓励会给该生带来爱与自尊久违的满足。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真正的需要是学业压力的缓解,所以教师要帮助该生减轻压力,消除过度看重学业成就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6).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構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

[6] 马和民.学生学业不良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

[7] 郭秀.浅议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6).

[8] 张文.略论增强学习内驱力[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9] 杨福义,梁宁建.早起经验对孩子内隐自尊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03).

[10] 但柳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