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诗词大会》里的“中国故事”

2017-09-18 23:59袁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故事古诗词

袁媛

摘 要 在“故事化”已成为电视节目一大特征的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输出正确的“中国价值观”,彰显“中国气派”,成为了电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国诗词大会》为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优质的范本。

关键词 古诗词 中国故事 中国声音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2月12日,一档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华彩亮相,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引发了“诗词热潮”。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其实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中国诗词,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统,每一篇诗词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或欢喜、或悲伤、或豪迈、或愤懑的“中国故事”,每一个诗人,他的身世就是一本“故事集”。然而,如果是把《全唐诗》48900首放在普通人面前,有几个人能够读完?所以,要把诗词的精神融会贯通到普通观众的内心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诗词竞技的方式,激发读者的兴趣,然后告诉观众:“这里面是有故事的!”再通过点评嘉宾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些精选出来的美丽故事,光辉思想,不朽精神传递给观众,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跟相声中的“抖包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前面的竞技答题环节,其实就是“做包袱”;故事的叙述,嘉宾的讲述,就是“抖包袱”。观众不喜欢照本宣科,喜欢别开生面的讲述。

《中国诗词大会》中,故事的讲述者是“称职”的。首先主持人董卿,是“学习型主持人”,她在以往的主持生涯中,给观众留下了大气、知性的印象,她在日常积累的古汉语、传统国学等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厚;光有积累还不够,因为海量的诗词装在脑中,临时要用,再渊博的人也会“发懵”,所以必须针对节目录制的内容,进行“突击攻关”,从她主持的现场就能看出,在节目录制之前,肯定是做过大量的功课,以至于主持这样的节目,游刃有余,很多典故,她能够信手拈来,在一群学术专家、诗词高手中间,丝毫不显逊色,这就是一名主持人在这类节目中,“平日积累”与“临阵磨枪”相结合的体现。这些都为利用诗词“讲好中国故事”,当好“引领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诗词大会》中,点评嘉宾的选择也是非常明智的,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四位老师,都是《百家讲坛》的“明星讲师”,不是传统的文邹邹、一板一眼“老学究”的刻板形象,而是能够充分重视受众的兴趣点,在讲课的过程中,融入趣味性较强的内容,甚至是引入时尚元素,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把诗词本身的趣味点、诗人本身的人格魅力或者性格特征展现出来,与其说整个节目过程中观众是在学知识,不如说观众是在“听故事”,而几位老师的精彩讲述、点评,也是节目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内容。

《中国诗词大会》所讲的故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传统文化故事、人的故事、价值观故事。这几类故事,都有值得回味、引人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中,很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渊源,就好比节目播出的时间,正逢春节,里面的答题,就提到了王安石的一首名篇《元日》:“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问到了“屠苏”、“新桃”、“旧符”是什么?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点,一般人可能不会太在意,蒙曼老师就以讲故事的手法,侃侃而谈,屠苏是酒,新桃和旧符,就是中国春联的雏形,顺带着说到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同时她说到了中国古人也有“贴门神”的传统,说到了“神荼”(“申叔”音)、郁垒(“玉律”音)。四个字,也许观众在很长的时间里,读错了三个音,蒙曼老师在讲故事、传知识的过程中,也顺带纠正了几个读音错误,在春节期间,讲述这些与春节息息相关的话题,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记忆深刻。唐诗,自身也是一颗传统文化的明珠,它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发展而来,经历了什么,这里有着怎样的脉络,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作“孤篇盖全唐”,这首诗的对于唐诗发展的意义何在呢?康震老师,用故事的方式,展开阐述了,他首先讲述了诗人在那个夜晚,所见所闻以及诗篇本身的美,然后再阐述了这首诗对于唐诗的意义:在初唐时期,诗人们都在致力于创造一种诗体,能够彰显时代特色,并且与魏晋南北朝的诗不同,正在人们困惑、遇到障碍的时候,《春江花月夜》横空出世了,它为唐诗,树立了一个风范,它的韵律,是“唐音”的开始,从此,中国的古诗发展到《春江花月夜》这里,就被称为“唐诗”了。“孤篇盖全唐”,实至名归。这一个个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将一个个单一的中国文化片段,用极其富有亲和力,让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体现。

其次是“人的故事”。這里可以分为两个概念。首先是历史人物的故事,诗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诗人本身,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故事。人的故事,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人性,更加动人。《中国诗词大会》中讲述的古人的故事,就是跨越千年,与古人遥相对话的一种方式:说到贺知章,他慷慨好客,仰慕“谪仙人”李白的才华,金龟换酒,豪掷千金;说到李煜,他是个失败透顶的皇帝,但却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一首《虞美人》,抒发了他痛失江山、沦落为俘的凄苦内心,但也为他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一代“鸿儒才子,无能皇帝”,就带着最美的词章,亡国的屈辱,去了另一个世界,让人唏嘘不已。除了历史文化的故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参赛选手,也个个是“有故事的人”,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同样具有感染力、新奇性,同样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比如说第一季第一场的首擂冠军——彭超,无臂少年,却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考上大四川学,他爱好古诗词,有着诗一样的情怀,让人感动;俄罗斯留学生大卫,能把汉语说到字正腔圆,立志“不做中国通,我要通中国”,非洲选手南唐,虽然答题成就不是非常好,但是态度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在他们的个人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能够让老外欣欣向往。

最后是“价值观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诗词。除了文字优美、立意深远之外,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跨越千年,还在向我们传播着正能量,为我们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无数包含诗人赤子之心,高贵精神的诗句,仍在观众耳畔萦绕。“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诸如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写了《论佛骨表》,触怒了皇帝,在被贬外放的路上,尽管千难万险,依然不屈不挠,矢志不移,这就是高贵的气节,这就是正确的价值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因为不愿趋炎附势,屡遭贬黜,但是始终不向权贵低头,他以“赏桃花”这一风潮,暗喻朝中的歪风邪气,大加讽刺,不愿同流合污,这也是正确的价值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教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都是古人满腔正气、心忧天下的正确价值观,值得后人景仰、学习。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故事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古诗词中的新年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