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艺经典剧目看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

2017-09-18 01:13朱铭歆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民族化现实主义传承

朱铭歆

摘 要 西方的戏剧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黑奴吁天录》的上演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肇始。在经过了一系列戏剧观念和体制改革运动后,中国的戏剧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戏剧艺术道路。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是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人物要个个生动,剧目要具有民族特色。本文以: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确立;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北京人艺表演风格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从经典剧目中看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

关键词 表演风格 民族化 传承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1 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确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2年6月,著名戏剧家曹禺是第一任院长,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也为北京人艺奠定了特有的戏剧风格。北京人艺的思维领导人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为北京人艺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北京人艺要继承发扬我国话剧运动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莫斯科艺术剧院各方面的长处,充分调动剧院艺术家们的才智、经验和潜力,树立向高标准艺术境界攀登的雄心壮志,把北京人艺办成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且享誉世界的文化剧院。焦菊隐曾说过:“我们的演出要体现出作家的风格,又要具有我院的独特风格。第一,人物个个生动,令人久久不忘;第二,具有民族特色,演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要有民族特色,演我国的历史剧、古装剧,也要反映出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虎符》这部戏剧作品作为人艺话剧民族化的探索,通过《虎符》进行吸收运用民族戏曲的美学观点和表演方法,戏曲的表现方法是强有力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强调、集中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这三方面,经验积累的特别多。把戏曲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在话剧里来,会使人物思想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人物之间的关系、规定情境等都被表现的特别鲜明,因而也就会使全剧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思想特别突出。话剧导演和演员学会了戏曲的浪漫主义手法,就会把人物解释的更深刻,更提高一步;会使艺术的真实更加提炼,更富于思想性;也会打破话剧对现实生活的局限,而创造出更美、更有意境、更能引人入胜的境界。焦菊隐便把中国的民族戏曲传统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及西欧的一些戏剧理论融会在一起,《虎符》的成功上演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导演焦菊隐长期实践探索及理论积累的结果。两者的结合再加上众多演员的出色表演,诞生了这部经典之作,也成为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代表作,郑榕对现实主义风格给出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结论:“下生活,要找生活的原型。”演员创作人物不是凭空想象,必须走入生活,接近人物。195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相继推出《蔡文姬》、《骆驼祥子》、《雷雨》、《日出》、《悭吝人》、《伊索》、《带枪的人》、《烈火红心》八部大戏向建国十周年献礼,这八部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剧目的成功演出标志着北京人艺全面走向成熟,也是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初步形成。演出中外古典剧目,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出演外国戏、现代戏,也都在追求民族化,在演外国戏时,追求的不是“演外国人”,而是中国人演外國戏,运用中国的语言演出适合于中国观众欣赏习惯、能看懂的戏,《悭吝人》的演出时北京人艺对外国古典名著民族化的尝试。1961年北京人艺的五个剧目赴上海演出,在此期间北京人艺的演员和领导们讨论完成了“三年工作总结”,三年来北京人艺不断上演了《雷雨》、《骆驼祥子》等优秀的保留剧目,通过不断的整理加工,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北京人艺在上演新剧目中所保留的剧目比例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现代剧目的保留比例也逐步提高,在对保留剧目进行整理加工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摸索话剧剧目轮换演出的规律,更能满足观众的要求。

2 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

随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北京人艺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井胡同》的复排不仅演绎了一部经典作品,还培养了一批新的专业演员,他们继承前辈的艺术风格,继续演出剧院的经典剧目,还演出了一大批新创作剧目。《甲子园》是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的原创剧目,在《甲子园》这部话剧的舞台上,北京人艺五代同堂,在首演时90岁的朱琳、88岁的郑榕、86岁的蓝天野、82岁的朱旭、72岁的吕中和徐秀林,他们带领着《甲子园》剧组,在首轮的26场演出中创造了826万的票房奇迹。透过《甲子园》,我们看到了北京人艺“戏比天大”的精神,这是老一辈艺术家们所有的一种特质,老艺术家们没有所谓的“明星”大牌作风,与导演探讨细节,对剧本中台词的改动要征求编剧的同意,对人物的创作以及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准备,这种言传身教是化解年轻演员“不理解”和代沟的最好方式。传承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终身使命,传承后辈也不单是简单的技巧,而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对舞台的执着与爱;对工作的严谨;对创作者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甚至对人生的态度。传承是一种责任,在薪火相传中要让观众看出这是北京人艺的戏,对于保留的经典剧目,在回归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再造风骨,把北京人艺几代艺术家集体的情感通过舞台人物的精确演绎呈现给观众,表现出北京人艺所独有的表演和创作风格。《甲子园》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创作和实践的过程,更是人艺风格和人艺精神传承的过程,《甲子园》是一个继承北京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样本,结果虽然是成功的,但是这个继承的过程却是艰难的,第一轮的演出中老艺术家们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第二轮的演出中,年轻演员们的表演不能概念化、不能虚假、不能平庸,也不能模仿老艺术家们的表演,一切都要像原创一样从生活出发,从自我出发,完成从生活真实到创作真实,最终还要达到观众审美感受的艺术真实,在老艺术家们打下良好基础的演出面前,无疑是对年轻演员自身创作以及对北京人艺表演传承的一种考验。继承北京人艺特有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不仅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关注现实生活,塑造鲜活形象,反映时代精神,而且还要推出更多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

3 北京人艺表演风格面临的挑战

北京人艺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话剧剧院,还是北京文化的地标之一,随着戏剧发展的多样化以及审美市场的多元化,当下流行的商业话剧、先锋剧、爆笑舞台剧等活跃在戏剧舞台,近些年,无论戏剧市场低迷还是上扬,无论受到赞赏还是批评,北京人艺始终没有放弃努力。随着一批批老艺术家的相继退出,一批更多接受西方戏剧教育的年轻话剧演员陆续接班,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发展的城市,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富有老北京地域文化风格特色的四合院、胡同等建筑也在日渐减少,《茶馆》、《雷雨》等剧目是北京人艺建院以来一直传承下来的经典保留剧目,对于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而言,他们生活在旧时的北京,对老北京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也都了解甚至经历过,在高效运转的社会效应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话剧演员,被这个焦躁忙碌的社会带动,他们难以潜下心来,像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一样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体验生活,创造角色。而优秀演员的成长和蜕变是在创造一个个角色时积累而来,而有蕴含的角色的塑造需要经过漫长的沉淀以及深入揣摩不断领悟而成,其实这就是对演员自我修养的一种无形严苛的要求,演员要拥有深厚的自我文化修养,以及对角色生活环境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上一代老艺术家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艺术环境,艺术源于生活,而那时的生活处处是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他们耳濡目染,又潜心研究,对艺术精华的吸取与运用,充分体现在北京人艺戏曲与戏剧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及民族化的艺术创作中,而现如今,中国的戏曲艺术韵味在年轻一代的演员中逐渐削弱,由于时代的变迁,在古都新貌的更替中,传统的人文意境也随之消逝,年轻一代的演员已经不像老一辈艺术家们一样对京戏可以朗朗上口,因为不接触戏曲,青年演员难以找到台词的韻脚;没受京韵大鼓之类的京味文化熏陶,所以很难演出富有民族文化和北京地域特色的京味儿话剧。对北京人艺现实主义和民族化表演的风格来讲,年轻演员要想演好具有丰厚历史知识、个性化的人物、京味儿十足的作品,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年轻演员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11.

[2] 刘章春.小井胡同的舞台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1.

[3] 甲子园编委会.甲子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12-01.

猜你喜欢
民族化现实主义传承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新法律现实主义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