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社会资本角度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

2017-09-28 08:59任亚新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95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归属感资本

任亚新(南京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5)

基于社区社会资本角度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

任亚新
(南京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5)

从社区社会资本角度入手,通过对南京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表明,总体上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水平不高,村改居居民社区归属感与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在社区内的关系与居住时间有关。村改居社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过渡品,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也是村改居社区建设和转型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提高社区的整体信任和规范水平,扩大社区内的社交网络,提高居民社区建设的主体地位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充分考虑居民的个体差异。

村改居; 社区归属感; 社区社会资本; 回归分析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社区归属感

1.1.1 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1]。

在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测量研究方面以国外学者居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卡萨达和贾诺威茨认为,人的社会地位与其社区归属感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二是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卡萨达和贾诺威茨认为,居住时间和社会关系对人们的社区归属感有较大影响。三是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卡萨达和贾诺威茨认为,居民在社区内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亲情、友情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区归属感的增加。四是居民的社区参与程度。卡萨达和贾诺威茨提出,居民在社区组织中的成员资格以及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是研究社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五是居民的社区满意度[1]。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居民对社区的满意程度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六是居民对社区进步的认知度。

我国关于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学者提出的测量指标也不同。丘海雄[2]在西方学者对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人际关系、社区满足感和社区组织活动参与四个维度的社区归属感假设。单菁菁[3]在社区居民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中对这一维度进行测量指出,居民满意度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最大因素;吴新慧[4]关于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将社区满意度和社区参与作为衡量社区归属感的指标。汪雁等[5]对三峡库区移民的研究表明,移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以及移民政策落实情况对移民社区归属感影响最为显著。叶继红[6]通过对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社区进行研究指出社区归属感受“社会适应”、“社区条件”、“邻里关系”、“社会交往”等影响,移民的社区归属感还存在年龄、地区、居住时间等个体差异。

1.1.2 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归属感

本文对社会资本的定义采用的是普特南的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定义。普特南从宏观角度,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7]。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对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大多都是围绕社区社会资本的3个要素,即信任、规范或互惠和网络关系展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及其社会资本的现状和问题、社区社会资本的构建等方面。在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上,大部分研究都将社区归属感作为社区社会资本测量维度之一[8],而对村改居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社区社会资本的流失、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等方面。

1.1.3 社区建设与社区归属感

关于村改居社区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改居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9]、村改居社区建设的模式、村改居社区建设与文化建设[9]和村改居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10- 11]的关系等方面。在社区归属感与社区建设的关系上,现有研究都肯定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即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社区归属感缺乏不仅是社区建设不足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社区建设不完善导致的。

1.2文献述评

现有研究较为详细地指出了村改居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但笔者认为,作为转型中存在的特殊过渡品,现有研究中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村改居社区一方面保留着农村传统的熟人社会和关系,但由于社会流动的频繁和外来人口的住入,村改居社区比改造前的农村社区有更大程度上的复杂性。社区归属感作为村改居社区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是凝聚社区居民的纽带,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现有研究中所较少涉及到的,现有关于村改居社区建设中并未将社区归属感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没有把提升社区归属感与社区建设很好地联系起来。其次,在社区归属感方面,现有研究涉及到对多种对象的社区归属感研究,有移民社区、少数民族社区以及不同年龄群体的社区归属感研究,但少有关于村改居社区归属感的研究。最后,在社区归属感和社区社会资本的关系上,国内外不少研究对社区社会资本测量维度的划分都包含有社区归属感。笔者认为,社区归属感作为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维度,既然现有研究已经表明村改居社区建设和社区社会资本有紧密的关系,社区归属感同样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尝试着从社区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在已有的关于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对该村改居社区的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对社区归属感的培育提出建议。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2016年在南京市幸福花岗城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村改居社区的居民,按照多段分层方法进行抽样,按照年龄、男女比例进行分层,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共发放43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06份,有效率为94.41%。在现有社区社会资本和社区归属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0个指标作为社区归属感的衡量指标。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在变量处理上,采用五级量表赋值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赋值1~5,分别表示社区归属感从弱、较弱、一般、较强至强的5种不同强度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关心小区各项事务”“喜欢我的小区”“未来几年继续住在这个小区”“社区归属感”的均值偏向“较强”的位置,其余各指标的均值都是处于“一般”与“较强”的中间位置水平。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平均值均小于4,可见总体上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不强。虽然从各指标大致可以看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大致倾向,但由于指标较多且之间难免存在相关性,造成信息重叠。本文将对这几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精简后有代表性的指标对社区归属感作出解释。

表1 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评价

通过对10个指标进行KMO(Kaiser- Meyer- Olkin)[2]检验发现,KMO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状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的卡方值为2 609.054,自由度为45,在0.00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10个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表明,10个指标被概括为2个主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指标内容,分别命名为社区认同和社区关心。指标的共同度都在0.6以上,2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432%,可反应原始变量所提供的大部分信息。然后以2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总体归属感的综合得分,再以综合得分为因变量,以居民的社会地位、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作为此次研究的自变量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求其对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同时借鉴单菁菁[1]将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化成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月实际收入2项指标,作者将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转化为彼此打招呼的数量和拜访邻居次数。结果表明,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和居住时间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2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解释

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由描述性统计量表得知,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15~0.418,而因变量社区归属感与各自变量都有一定关系。4个自变量中只有3个被选入模型,1个被删除,自变量进入模型的标准是F≤0.05,删除的标准是F≥0.1。3个模型的方差检验F值分别为53.951、30.926、22.714,显著性P值均为0.000,说明各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均达显著水平。

表2 因子的命名解释

由表3得知,模型1中,自变量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76,t值为7.345,显著性概率为0.000,容差为1.000,VIF值为1.000;模型2的2个自变量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61和0.237,回归系数t检验均为显著,容差为0.948,VIF为1.055;模型3的3个自变量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78、0.249和0.065,回归系数t检验也均为显著,容差和VIF值均表示模型无多元共线性问题。

表3 以社区归属感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及回归分析可以构建出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回归方程Y=0.178X1+0.249X2+0.065X3-1.154,即村改居社区归属感=0.178社区活动参与程度+0.249社区关系+0.065居住时间。经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是Y=0.347X1+0.134X2+0.114X3+0.16,即村改居社区归属感=0.347社区活动参与程度+0.134社区关系+0.114居住时间。

由标准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在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和居住时间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具有较强的正面作用,说明居民参加社区活动和次数越多,居民之间的交往越频繁、关系越密切,居住时间越长,彼此的感情就越深,社区归属感就越强,反之则社区感情越淡薄;并且在X1、X2和X3互相控制对方影响后,X1作用于Y的效果明显大于X2和X3,也即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是影响其社区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是采用逐步的方法选择变量,只有社会地位的t检验不显著(P<0.05),到此回归过程终止,因此该变量被排除,也说明居民的社会地位与社区归属感之间的联系极弱。

3 社区归属感的培育建议

3.1社区社会资本角度

充分发挥社区社会资本,即社区内部个人和组织在互动产生的信任、互惠、合作和规范。这就要求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刺激社区内存在的无形关系网络,鼓励社区参与增加居民彼此之间和对政府的信任。扩大原来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的邻里互惠和支持范围,从而尽快消除村改居社区居民在社区转型中的不适,尽快融入新的集体[5];通过建立社团组织、举行社区活动,使居民之间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社区内营造“熟人”氛围,从而增强居民之间的信任。

3.2社区建设角度

社区建设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改革开放后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缺陷引起的,因此,在社区建设中除规范政府的主体地位、创新现有管理体制外,还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不仅是让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还要考虑其心里因素,这涉及到带有鲜明人性化色彩的社区归属感的作用。同时可以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村改居社区居民摘掉以往社区成员的身份标签并消除排异心理,增强对现在社区的喜爱和情感寄托,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中,在社区建设中培养对社区的认同、喜爱和依恋感。

3.3村改居社区居民个体角度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居民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居住时间之间存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区归属感的培育应充分考虑居民的个体差异,鼓励居民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增进居民间的情感联系,从而使双方的信任增加,社区内形成团结和睦的邻里关系。对于居住时间的差异,应考虑居民居住的稳定性和社区成员的流动性,如何处理社区内的异质性和保证社区成员居住的稳定性是以后研究中应考虑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年龄因素,除不同年龄群体的社会流动性不同,在社区建设中应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特性和利益,尽量减少群体利益之争和冲突。

总之,不能简单根据本次研究得出的该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不强就将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划分到社区失落论的观点范围内,如何从更好地角度对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进行研究、如何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归属感相互促进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1] 单菁菁. 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121- 131.

[2] 丘海雄. 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59- 63.

[3] 单菁菁.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J]. 城市问题,2008(3):58- 64.

[4] 吴新慧. 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探源:基于杭州等地的调查[J]. 城市问题,2011(12):69- 74.

[5] 汪雁,风笑天,朱玲怡. 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129- 136.

[6] 叶继红. 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社区归属感研究[J]. 西北人口,2011(3):27- 30.

[7] 王亮. 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J]. 求实,2006(9):48- 50.

[8] 桂勇,黄荣贵. 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8(3):122- 142.

[9] 刘昱. 推进“村改居”社区建设的路径[J]. 中国民政,2012(7):48.

[10] 王聪. “村改居”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变迁[D]. 厦门:集美大学,2013.

[11] 潘泽泉. 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J]. 社会科学,2008(7):104- 110.

(责任编辑:张瑞麟)

C913.9

:A

:0528- 9017(2017)09- 1663- 04

2017- 07- 11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jss162501)

任亚新(1995—),女,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E- mail:18120175575@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任亚新. 基于社区社会资本角度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9):1663- 1666.

10.16178/j.issn.0528- 9017.20170951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归属感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怎样有效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社区活动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