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适合白酒养生?

2017-10-10 03:39林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10期
关键词:米酒饮酒酒精

文/林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任医师

中国人最适合白酒养生?

文/林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任医师

编者按:近日,一则名为《科学家给出惊人答案:中国人为什么要喝白酒?》的微信文章在朋友圈被广泛转载,文章谈及中国人体质属于虚寒,因此最适合饮用性热的白酒,以达到身体的“阴阳协调”,并称白酒能改善中国男人日益下降的“体质”,还可减肥、减压、增进食欲,是养生之佳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主任林殷教授从专业角度出发,条分缕析一一驳斥其中的“伪中医”“伪科学”观点,辟清“白酒养生”九大谣言。

国人“虚寒”空穴风,是酒“皆热”没商量

1 当前的中国人,不管大江南北,大都是虚寒性体质。

错!迄今为止,并未见古今哪位中医在哪本书里说过“中国人体质偏寒”。中国古人多是被动偏素食,动物蛋白摄入偏少,这是实情。但要“虚”,也是气血阴阳俱虚,没听说光是阳气虚者。况且人和人不同,应当是既见“路有冻死骨”,也闻“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很难一概而论。现代人的营养状态则更多体现为整体不均衡,据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报道,2010年~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1.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按中医的说法,“肥人多痰湿”,咋就一口咬定“当前的中国人,不管大江南北,大都是虚寒性体质”呢!

无论原料是谷物还是水果,酿成酒后都变成热性的了

2 红酒即葡萄酒的原料偏寒性,酿出的酒也偏寒。

错!首先,中医食疗学里的葡萄是平性而非寒性;其次,无论制酒的原料是谷物还是果实及其原来食性如何,酿成酒后就都变成热性的了。所以清代医家章穆直言“凡酒皆热”“天下未有性凉之酒”(《调疾饮食辩·卷二·各种酒》)。清代医家王孟英也说,无论米酒、葡萄酒还是烧酒(即白酒)在食性上只有程度差异而无性质相左:“酒性皆热,而烧酒更烈。”(《随息居饮食谱》)

另外,《红楼梦》看多了,都记得宝姐姐劝宝玉的话,说喝冷酒写字会手抖。所以,古人这酒究竟是冷饮还是热酌?

除了祭祀敬神和入药治病,起码在唐代之前,国人饮酒都是冷着喝。《周礼·天官冢宰·食医》条和《礼记·内则》里都有“饮齐(剂)视冬时”之说,这里的“饮”即指米酒,“视冬时”就是说酒的温度要像冬天那样冷才好喝;《楚辞·招魂》和《楚辞·大招》篇中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和“清馨冻饮,不啜役只”的记述,也是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汉代王逸注:“冻犹寒也,醇浓之酒,清而且香,宜于寒饮。” 宋代洪兴祖解释:“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酒寒凉,又长味,好饮也。”),因为酒性热,冷着喝可矫正其部分燥烈之性,正好适宜于多数人饮用。由此也说明,起码唐代之前,国人“体质”并不虚寒。

这“体质”非那“体质”,中国男人“怂”在哪儿?

3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我国国民体质各项指标均呈现上升态势,但成年男性体质达标率下降0.1%。

错!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确实做过国民体质监测,也确有成年男性体质达标情况不佳数据。但此项监测主要查的是皮褶厚度、腰围、体重、臀围、胸围、身高、台阶指数、握力、肺活量、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纵跳、俯卧撑、一分钟仰卧起坐和选择反应时等系列指标,这里的体质(physical fitness)是指个体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与所谓“虚寒体质”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靠喝白酒让男性“更高、更快、更强”无异于缘木求鱼。有研究结果证实,摄入酒精并不能改善运动时的生理功能,饮酒后肌肉的工作能力反有可能下降;如在寒冷环境中进行长时间竞技时,酒精会损伤人体温度调节功能;饮酒的运动员更易疲劳和脱水,在长距离的耐力项目中成绩更差。在一些强调反应速度的运动项目中,由于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饮酒的运动员劣势更大。

这“白酒”非那“白酒”,“百药之长”是米酒

4白酒在中国古代最早是“药”,并不是饮食的一部分,最早喝酒是用来治一些痹症,比如胸痹,就是现在说的冠心病。

错!《汉书·食货志》确有酒为“百药之长”说法,但传统入药的酒是米酒而非白酒。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酒》说,酒的原料、制法和浓度不同,但只有糯米加白面酒曲制成的米酒才能入药,“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入药佐使,专用糯米,以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这样酿出的酒,色白味甘微辛,酒度极低,故又称白酒或水酒,药用效果极佳。(“白酒,吾乡则呼水酒。……入药暨病人饮,糯米为胜。能宣布药力,通行经络,活血和营,上行头顶,外达皮肤,旁通四末。”《调疾饮食辩·卷二·酒》)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确有2个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子——“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就是用7升~1斗“白酒”直接煎煮瓜蒌、薤白(即野蒜)、半夏等中药,浓缩到2升~4升后让病人分次喝。方中诸药加上米酒,辛能宣散,甘能缓中止痛,恰好对证。按古今度量衡换算,10升等于1斗,东汉的1斗相当于现代公制的2000毫升。方中酒量用到7升~1斗,约折合公制1400毫升~2000毫升。

现代所谓“白酒”(Liquor and Spirits )特指以谷物为原料,加酒曲发酵后经蒸煮、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因其酒精浓度高,见火就着,古代又称烧酒或火酒。李时珍《本草纲目·烧酒》:“烧酒,纯阳毒物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试想以上述两方中加上2升酒精含量60%的酒来煮药,实属罕闻且与临床不符。关键是,张仲景那会儿,国人还不会酿蒸馏白酒呢!

“阿剌吉酒”出西域,白酒养生古未闻

5白酒产自中国。

错!最早的白酒是“外来货”叫“阿剌吉”。蒸馏白酒到元代才从西域传入中原。元代蒙古族御医忽思慧介绍说,此酒“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饮膳正要》,公元1300年))明代李时珍也讲:“火酒,阿剌吉酒。”“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本草纲目》,公元1590年)“阿剌吉”为阿拉伯语“araq”的音译。关于蒸馏制酒法, 据1975年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铜制烧(蒸)酒锅的试验和鉴定,确认应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 年),相当于南宋高宗到孝宗时期,此与《本草纲目》中言烧酒“自元时始创其法”相符。

“虚寒体质”万恶源?无稽之谈不足凭

6据中医分析,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大多数中国人是虚寒性体质。

错!肿瘤的病机中医多责之于“气滞血瘀”,典型的脾瘅即糖尿病的病机更以“阴虚燥热”为特点,现代心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就更复杂,既有寒凝也有痰浊血瘀。这个“虚寒体质”是万病之源说,恰似前几年流行的“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谬论的翻版,不值一驳。

“烧酒纯阳,销铄真阴,当戒。”

7 古人用白酒养生。

错!酒在中医里既是药,则不宜平人长期久服。据笔者统计,古代药酒多为治病并非养生。古人尤其不“待见”白酒。忽思慧《饮膳正要》认为它“大热,有大毒”,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指称其为“纯阳毒物也。”喝多了不仅伤胃、伤肝(胆)、伤心,还会折寿肠烂而亡,“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章穆老人更痛心疾首地控诉:凡酒的害处,烧酒都有过之无不及,嗜酒者不仅会七窍流血,还会长疼痛难忍的疔疮疖肿。你爱饮白酒,落得如此惨状死不足惜,关键还浪费粮食、祸害百姓,简直大逆不道啊。(《调疾饮食辩·卷二·烧酒》:“凡水酒之害,烧酒均有之,而性之恶劣倍屣。耽饮太过,有七窍流血而死者,有二便出血而得。或不即死而发为流注,疼痛过于刑夹。然酒人酷嗜,不可挽回也。其丧躯命、损精神、招愆尤、膺恶疾,皆所自取,极无足惜。独其耗粒食、困民生,则为害于天下。”)清代曹庭栋更指出,烧酒会损伤真阴,一定要戒除:“烧酒纯阳,消烁真阴,当戒。”(《老老恒言·卷一·食物》)

白酒减肥适相反,“举杯消愁愁更愁”

8中国白酒,既可减肥,又可减压?

开胃酒饮是洋派,饭后饮酒属古训

9 白酒可开胃消食,增进食欲。

错!常言道“酒足饭饱”,饭前喝杯“开胃酒”,似成餐桌“惯例”。其实,古人喝酒多在饭后,“抹抹缝”而已,古人称之为“酳”(yìn),就是用酒漱漱口的意思。(曹庭栋:“古人饮酒,每在食后。《仪礼》谓之酳。”《老老恒言·卷一·食物》)饭后饮酒,既不伤胃,也延缓酒精的吸收,还能控制酒量,不失为聪明之举。

错!喝酒增胖还差不多!酒精饮料可提供较多的能量,特别是高度的白酒。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介绍:每克酒精中含29千焦(相当于7千卡)的能量,但这种能量并不能补上男人的阳气,而只会增加脂肪的储存。虽然酒精在体内不能直接转换为脂肪,但其产生的能量可以替代食物中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在体内代谢。当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时,机体就会将由酒精而非其他食物来源所提供的能量转变为脂肪在体内贮存。目前,据相关研究报道,中国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已经达到37.9克/日,远超过中国营养学会低于25克/日的建议摄入量。长此以往,如果患上酒精性肝硬化,血清中的男性激素(睾酮)水平降低,雌性激素(雌二醇)水平上升,还会出现男性女性化倾向:乳房发育,皮下脂肪增加,那中国男人就更惨喽。

饮酒减压?虽然一代枭雄曹操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名句,但到唐代李白那儿,这理儿就“掰”过来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饮酒后,“宿醉”的效应一直会持续16个小时以上。醉酒清醒后,由于受到酒精毒性、脱水等影响,人会出现沮丧、抑郁等情绪,并感到头痛,口渴和易惊。因此,以酒浇愁无异于饮鸩止渴,难怪一代酒仙出此慨叹。

猜你喜欢
米酒饮酒酒精
八宝米酒过三八
75%医用酒精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白露米酒
《陶渊明 饮酒》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与猫狗共饮酒
酒精脾气等
一壶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