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儿园半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

2017-10-23 04:35浙江省仙居县安洲街道中心幼儿园顾晓晓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保育员驿站环节

浙江省仙居县安洲街道中心幼儿园 顾晓晓

优化幼儿园半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

浙江省仙居县安洲街道中心幼儿园 顾晓晓

在半日活动中,过渡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除早操、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等之外的其他衔接与转换的时间。过渡环节作为衔接各环节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蕴涵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让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能够让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中提高观察、分析、反思等能力,注意观察幼儿、理解儿童,找到更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对待他们,从而发挥过渡环节的真正价值。

在过渡环节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优化过渡环节也变得尤为迫切。在过渡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中应做到巧妙设计、过渡无痕、生动有序、张弛有度。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忽视价值,保教分离。

过渡环节作为衔接上下两个活动的纽带,有时也被看作自由活动或休息时间,教师常常忽视了其中的教育价值。比如教学活动后,教师总是自顾自忙于下一个活动的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是否正确洗手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排队到户外活动时,又会听到“某某,快点排队!”“某某,再不排好你就别去了。”在这一过程中,保育员有的无动于衷,有的加入到教师催促行列,严重忽视其保育职能的发挥。

2.时间不足,过于紧凑。

在以往半日活动中,教师对于各环节的时间总是细致安排。然而在看似井井有条、环环相扣的时间安排中,我们却发现由于各环节安排得过于紧凑,以至于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3.界定不清,环节混淆。

在过渡环节时,许多教师会安排幼儿进入区域开展活动,这样的设计会让幼儿将过渡环节和区域环节混淆,也影响了区域活动的开展。

4.形式单一,平淡无奇。

教师在过渡环节中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到过渡环节,所有幼儿都在看书、或者玩一种玩具、又或者看动画等等,时间一久,必然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出现无序地你追我跑。

5.高度控制,失去自主。

针对有些幼儿园由于硬件设施限制,同层教室共用一个盥洗室的现象,教师往往采取的是领着幼儿“开小火车”“我是小小兵”等游戏排着整齐的队伍进行盥洗,再排队擦手、喝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则处于完全被把控的状态。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过渡环节中出现的小纰漏,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顺利展开,更影响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因此,优化过渡环节变得尤为重要。

一、保教共育 让过渡施教于心

㈠改变观念,捕捉过渡环节的教育契机。

教师和保育员要共同改变观念、积极参与,重视过渡环节的组织,树立“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的教育观念,善于捕捉过渡环节的教育契机,为幼儿创设更多自主的时间与空间。比如:点心后的“快乐驿站”给予幼儿自主空间,使其学会自主选择活动,提高统筹安排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午餐前的“值日生餐前服务”,让幼儿协助保育老师分毛巾、放调羹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过渡环节中的“轮流表演”,让每个幼儿都有表演机会,提高其表现能力;“看书”则让幼儿学会自主阅读及整理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㈡加强配合,体现过渡环节的教育内涵。

过渡环节中,由于环境因素、同伴影响,以及教师的某些暗示和诱导因素的存在,幼儿的自我活动不可能是放任无羁的,而是在教育因素规范下的自主调节。因此,只要加强教师和保育员的配合,分工合作,学会等待,给予幼儿自主的空间和机会,那么孩子们的自主调节能力会在一次次的过渡环节中慢慢地提高。

【例】愉快自主的点心时间

早操之后,幼儿进行盥洗后陆续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吃点心。吃完点心后,有的孩子到植物角观察植物、记录观察结果;有的孩子在书架前挑选一会儿后拿起一本书到约定的位置上看书;有的孩子则玩一些小玩具等。轩轩、佳佳、妙妙和肖肖一直吃得比较慢,看着别人在自主地活动、快乐地玩,他们好像一点也不着急,悠哉悠哉地、若有所思地、安安静静地吃着点心。大约过了七、八分钟时间(比刚开学时快了四、五分钟),他们也陆续吃完了,赶紧整理餐具,妙妙和肖肖拿起书来看,佳佳进到植物角观察了起来,轩轩拿起玩具玩了起来。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在点心结束后的过渡环节中,孩子们自主调配着点心时间。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和保育员则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合作,教师关注着已吃完点心的小朋友,时而与孩子们进行交流,适时给需要指导的幼儿以帮助;保育员则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照顾几个吃得慢的小朋友,不催促,任由他们自主调配。同时,通过加强教师和保育员在各过渡环节的配合,我们看到幼儿的自主调节能力在慢慢地提高——从之前的茫然无措、无序追赶到现在悠闲自得、井然有序地活动。

表1.半日活动的过渡环节中教师与保育员的配合与分工

㈢积极评价,发挥过渡环节的教育意义。

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常常会忽视对幼儿活动的评价,而评价恰恰是对幼儿行为总结与提升,就像是“催化剂”,激发幼儿朝更好的方面发展,稳定行为习惯。为此,教师要有一颗“幼儿发展”的心,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对幼儿的闪光点和行为问题做出及时的积极评价,发挥过渡环节的教育意义。

【例】放大镜下的小嫩芽

孩子们各自选择一样水果种子,种好后摆到植物角。点心后,超超、楠楠、皓凯来到植物角。皓凯围着花盆左看右看,小嘴嘟囔着:“柠檬树怎么还不长出来呀?”他又拿起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忽然他开心地喊道:“我的柠檬树有点发芽了!”超超看了下说:“哪里发芽了?”楠楠说:“没看见呀?”我看着他,也摇摇头。皓凯说:“你们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到!”他拿来放大镜,果然在角落里我们看到了一粒发了一点芽的种子。这时,感受到植物角的开心氛围,又陆续来了三个小朋友,纷纷拿起放大镜观察起来,也惊喜地发现有几粒种子竟然发芽了。我及时表扬了超超和楠楠等乐于学习的小朋友。从这以后,每次点心后植物角都能迎来很多孩子。

这只是过渡环节的一个小故事,假如教师总是忙于准备,无暇关注孩子们的表现,没有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我们将会失去一些会观察、爱学习、乐于分享的孩子们。

二、合理作息 让过渡张弛有度

在半日活动中,我们要合理安排过渡环节时间,区分出哪些是必要的过渡环节,哪些是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将不必要的环节从半日活动中删除,或者融合到其他活动中去。

为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我们对半日活动作息时间表(见表2)进行调整:将来园接待、晨间户外活动和早操进行融合(见表3),幼儿来园后先进行自主服务(插小绿卡、喝水等),之后到户外自主选择运动器材进行活动;晨间谈话和生活自主活动相融合(见表4)及餐前准备与午餐的融合(见表6),为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主调节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学习活动、户外自由活动和区域活动三个环节之间舍去了生活环节(见表5),幼儿可以在每个环节后、户外自由活动和区域活动进行中按需选择盥洗、喝水,或者直接进入下一活动,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弹性的空间。

三、优化组织 让过渡精彩无痕

㈠场地的拓展性

过渡环节场地的创设应是幼儿喜欢的、更是为幼儿服务的。因此,在创设时我们发挥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与幼儿共同协商,最后约定——因活动室场地有限,借用区域活动场地,但不使用区域材料。我们还对每个活动场地进行取名、编号、设计牌子,如“快乐驿站①”“快乐驿站②”“快乐驿站③”等,以此打造过渡环节的“快乐驿站”。另外,我们在活动室中的角落创设“快乐驿站”材料区,摆放近阶段幼儿喜欢的过渡环节材料,对材料进行编号,与场地编号同步。

点心后,艇艇到快乐驿站的材料区选择了2号材料——多米诺骨牌,到快乐驿站2(借用益智区的场地)开始活动起来。

点心后,凯凯、腾腾到快乐驿站的材料区选择了3号材料——魔尺,到快乐驿站3(借用美工区的场地)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四位小朋友。

㈡材料的丰富性

由于过渡时间相对较短的因素,操作材料应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且能在短时间出成果,又便于幼儿整理的材料,最后至关重要的是选择的材料应为幼儿喜欢的、需要的。通过实践,我们整理出各年龄段幼儿在过渡环节所喜欢的材料(见图1),这里所呈现的是其中一部分材料。

图1.各年龄段幼儿喜欢的过渡材料

在投放材料时应注意:首先,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投放,以3~5种为最佳,并保证一定数量,让每个幼儿都有事可做;其次,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地增添、减少或更换材料,让过渡环节变得更加有趣。

㈢组织的多样性

在组织过渡环节时,教师要注重活动节奏合理、规则科学,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要为幼儿多提供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我们根据过渡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时过渡和长时过渡(见图2)。

图2.过渡时间的分类控制

四、自主管理 让过渡生动有序

㈠巧用多媒体,有序过渡。

为了让过渡环节更加轻松、自然、有序,我们尝试将音乐和动画片等多媒体手段渗透在其中,营造出温馨的氛围,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获得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兴趣,与幼儿共同协商、选取与各过渡环节相适应的音乐或动画片,适当地进行剪辑加工,比如,集体活动前播放幼儿喜欢的儿童歌曲进行轮流表演,比如《春晓》《虫儿飞》《两只老虎》等;集体教学后播放抒情的音乐,提醒幼儿安静自由地去盥洗、喝水等自主服务,比如《卡农》《雪之梦》等;区域活动结束时播放相对活泼、快速的音乐,如《玩具进行曲》等;午餐前播放音乐或动画片,如故事动画、安全动画、礼仪动画等,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整个过渡环节,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暗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㈡妙用师幼约,和谐过渡。

巧妙利用约定,给予幼儿足够自主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活动,渐渐地他们就会养成自主的秩序习惯,也不需要教师提醒,让过渡变得和谐。比如,户外活动后就是区域活动了,在这里我们没有创设特定的过渡环节,于是我们就与孩子们约定“户外活动后必须要洗手、擦汗,而如厕、喝水等可以按需来完成”。有的孩子是入厕、洗手、擦汗、喝水后再进入区域活动;有的孩子洗手、擦汗后直接进入区域活动,玩了一会儿去盥洗、喝水,有的孩子休息后再去进行每一步骤等,都是他们在约定下自主完成活动。

㈢利用值日生,提醒过渡。

排队让幼儿学会了遵守秩序规则和等待,但频繁的排队就显得教师高控,也造成消极等待。对半日活动的排队进行分析,将过渡环节中不必要的排队舍弃,比如学习活动后、区域活动后的排队,于是创立“值日生”代替排队借以提醒过渡。同时,为了让值日生明确自身任务,我们一起制定了“值日生任务单”,比如提醒未入厕的幼儿及时入厕、检查幼儿小手是否清洗干净,午餐前进行分碗、报菜单等,提高幼儿的自主服务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总之,看似短短的过渡环节,却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育无小事,处处藏契机”,作为教师,善于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抓住每一个契机,理解幼儿的行为,提升细节品质,让过渡环节变得更加精彩,为孩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资料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马媛.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策略新探[J].教育导刊,2015(4):36-38.

[3]李洁莉,王情.多举措实现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的有效过渡[J].江西教育,2016(2):76-77.

猜你喜欢
保育员驿站环节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区域性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的审视
——基于武汉光谷地区的调查分析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现状研究
推动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