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依族文化背景的地方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2017-11-06 07:37彭光明蒋会兵龙如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布依族三视图民族

彭光明,蒋会兵,龙如军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兴义三中;3.义龙一中,贵州兴义562400)

基础教育研究

基于布依族文化背景的地方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彭光明1,蒋会兵2,龙如军3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兴义三中;3.义龙一中,贵州兴义562400)

布依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其生活习俗、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布依学生的生活习俗习惯、生活背景经验等开发民族数学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助于培养布依族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校本研修。

布依族文化;数学素养;教学路径;教学实践

1 问题提出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族人口占全国布依族人口总数的97%,主要聚居在册亨县、望谟县和贞丰县。淳朴的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在布依族人口聚居地,民族文化浓郁,人们用布依族语言进行交流,纺织土布、建造吊脚楼、自制乐器,对歌婚配等。虽受地方经济发展和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人与外界联系日益增多,生活生产方式、认识、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从小生活在浓厚的布依族文化氛围中,布依族学生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价值取向。对于布依族学生的这些独特性,学校没有专门开发与学生思维和习俗相一致的民族文化教学资源,也没有专门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翻转课堂、MOOC等大力推广的今天,对如何开发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布依族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2014 年,国家在《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应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应将民族地区以数学为核心的理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作为重要研究领域[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2014年,教育部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3]。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布依族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

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形成新知识的构建过程,即人们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下能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接受学习,还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按照课程标准,数学课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数学观念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成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立足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师风格选择教学内容、有效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对教材“创造性地用,个性化地教”[5]。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利用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开展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为了探索民族地区数学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凯里学院罗永超、喀什大学常宁、凯里学院张和平等对民族数学教育进行了研究[4],[6],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因材施教的数学教育理念。基于此,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结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浓郁的布依族文化氛围、布依族学生的基本文化背景、布依族民族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实际,以布依族民族文化为依托,以中小学数学知识为载体,开发布依族民族数学教育资源,开展布依族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7],提出了“情境驱动问题(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过程展示、解法讲评、迁移巩固、课后反思)”的课堂教学六环节教学路径,并在不同的学校中进行实践。

3 “布依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

课程内容要反映数学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体验,因此,教师处理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按照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处理为利于学生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材料[8]。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布依族民族文化”,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恰当融入数学教学,改变严格按照教材教授数学知识的方式,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亲切自然,贴近生活。

3.1 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基本内容和目标,明确本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节课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并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例如《三视图、体积、表面积的相关计算》[9]反映出:一、学生要理解三视图、体积、表面积的相关概念和公式;二、掌握基本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画法;三、根据三视图及相关知识、情境能计算出体积和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三视图和立体图形的转化和体积、表面积的计算,难点在三视图和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

3.2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三视图、体积、表面积的相关计算》(复习课)内容为例,对“情境驱动问题”的教学路径作进一步探讨。

3.2.1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一起走进布依族村寨)

布依族粮仓(图1、图2)是望谟县境布依族人自豪的古老建筑,在打尖、油迈、新屯等六七个乡镇的部分村寨,一座座像云朵或蘑菇式的粮仓,形成一道道别有风味的景观,令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们留连忘返。目前保存下来的布依族粮仓,大部分建造于清代年间。布依族人称“布依粮仓”为“圆堡粮仓”,它的建筑技艺有其独特样式和民族风格。

图1

图2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取学生熟知的“圆堡粮仓”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其取材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2.2 问题探究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师辅以引导和启发,提出数学问题,开展探究。

问题1:以上建筑物是什么?大家熟悉吗?能说出这个建筑物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描述)

问题2:布依族“圆堡粮仓”的主体部分是旋转体还是组合体?由哪些几何体组成?

问题3:同学们以前学习过三视图,现在能不能画出布依族“圆堡粮仓”的主体部分的三视图?

问题4:请大家猜想这样的粮仓能装多少粮食?(以玉米为例,假设1m3能装60千克玉米)

问题5:如果年久失修仓顶会出现漏水,户主打算用塑料油纸进行遮盖,请问需要多大面积的塑料油纸?

问题6:为了使布依族“圆堡粮仓”更具有布依族特色,户主打算用彩色油漆对仓体、仓盖进行涂涮,每平方米需要1.5升油漆,每升油漆单价为30元,请问户主将其刷好需要多少元钱?(底面长方体不作要求)

说明:让学生分组讨论粮仓的几何体构成图;

让学生自行摸索画三视图的方法,老师可以给予提示;

让学生猜想粮仓容量,可以通过计算验证。

教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引导学生根据数学基础知识进行猜想和动手计算。把“圆堡粮仓”作为数学知识点的载体,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生活中的这些建筑物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猜一猜”、“算一算”,在熟悉的环境中“玩数学”,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信念和树立民族自豪感。

同时,“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猜一猜”、“算一算”等教学活动,符合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达到教学生“体验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数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做数学”、“想数学”“说数学”,促进学生领悟数学价值,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

3.2.3 过程展示

背景:学生上讲台展示所画出的三视图,介绍三视图的画法;让学生介绍粮仓容量计算思路和方法,展示过程、介绍结果。

说明:描述熟知的数学情境和介绍自己的画法、解法,引起学生探讨,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学习过程,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体会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2.4 解法讲评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引导和启发,并逐一讲评和总结,然后给出正确规范的解题过程。

3.2.5 迁移巩固

列举布依族文化中的其他情境,给出数据,让学生自己探讨和解答。

案例[9]

布依族斗笠(图3、图4)由一个圆锥+圆环的组合体构成,圆锥底面直径约20cm,斜高约为20cm,圆环的外环径约为80cm。

问题1:圆锥和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旋转体)

图3

图4

问题2:当下我们想知道圆锥和球的什么?(相关概念、圆锥和球的表面积及体积的公式、三视图)

问题3:你能画出布依族斗笠与人头的组合体的三视图吗?

问题4:结合图3、图4及布依族斗笠中的数据,你能编出一道与面积或体积有关的数学问题吗?3.2.6课后反思

反思1:本节课借助布依族粮仓和布依族斗笠,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表象”,并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实物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实物的相关计算,完成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求解验证”的完整过程;学生以布依族文化为载体,在分析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计算技能,还感受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基本数学思想。

反思2:从“实物”到“表象”再到“关系”的过程,是典型的数学抽象、模型建立、数学运算的过程,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建筑“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符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反思3: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数学知识,借助布依族文化,是教师对教材加工的过程,教师没有局限于教材知识的呈现形式,而是充分挖掘布依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提炼成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师注重启发、因材施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时,也是校本教材开发的有效途径。

反思4: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习过程开展的具体路径,是实现学习结果目标的关键所在[5]。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和认知,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有效学习方式。

4 结束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借助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适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甄选。但从开发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资源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表明,借助“布依族文化”进行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信念、增强布依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有积极作用。实际上,对地方民族数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鼓励教师借助民族文化开发民族地区数学教学资源、处理教学内容,不乏为民族地区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教民厅〔2014〕7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4]常宁,汪仲文,米哈尔古力.吐尔汗江等.基于民族数学背景下的新疆少数民族数学教育[J].背景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48-53.

[5]李静.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关键词与初中数学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张和平,宋乃庆.文化差异与教育回归―对少数民族数学教研组文化差异产生障碍的认识[J].民族教育研究,2016,(4):77-83.

[7]彭光明,孙健.山地旅游布依数学文化教学案例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6):1-5.

[8]李静,刘福林.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处理[J].教学与管理,2012,(2):50-52.

[9]彭光明,孙健.山地旅游布依文化数学教学案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A Practical Stud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with Bouyei Cultural Background

PENG Guang-ming1,JIANG Hui-bing2,LONG Ru-jun3
(1.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Xingyi No.3 Middle School;3.Yilong No.1 Middle School,Xingyi 562400,China)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 competency of Bouyei student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ir living habit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Developing mathematic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the folklore and life experience of Bouyei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mathematic instruction patterns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hematic competency of Bouyei students,and enhance teachers’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improve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studies as well.

Bouyei culture,mathematic competency,instructional approach,teaching practice

G62

A

1009-3583(2017)-0153-04

2017-06-21

贵州省教育厅2014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黔教高发【2014】378号);贵州省教育厅2014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片区互助教研助推民族高校和中学发展的实践与研究”(黔教高发【2014】378号);2017年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贵州省重点培育项目(黔教办基【2017】48号)

彭光明,男,贵州晴隆县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曹先东)

猜你喜欢
布依族三视图民族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我们的民族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探究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几种常用能力
多元民族
借助长方体巧解棱锥的三视图问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三视图题型例析
三视图解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