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辑佚兴起的思想渊源

2017-11-14 05:29姚一鹤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汉学渊源经学

姚一鹤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999077)

文化 CULTURE

清代辑佚兴起的思想渊源

姚一鹤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999077)

辑佚是传统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若从宋代王应麟辑《诗考》算起,辑佚学已有700余年的历史,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辑佚至清代达到鼎盛,其大家辈出,为后代学人提供了无数极有价值的文献和资料。辑佚的兴起盛行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思想潮流有重大关系,并且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清代考据学的完善与繁荣。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清代辑佚兴起的思想渊源:经学的兴盛、统治者“稽古右文”的思想政策以及清儒“坠典遗文,世资灌溉”的思想。本文通过对清代辑佚兴盛原因的探讨与整理,进一步加强了文献学领域的理论探索。

清代;辑佚;思想渊源

辑佚这项学术活动在中国古代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人们从历代的书籍和材料中搜集亡佚的资料,将其重新整理辑录在一起,力求再现书籍的原貌。辑佚的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辑佚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提到:“捃摭《春秋》之文以着书,不可胜纪”。当时的人们往往从《春秋》中搜集资料,编书著述。此后的历朝历代,由于多种原因,大量的文献失散亡佚,激发了人们搜亡辑佚的决心。因此,从古至今,辑佚一直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然而一直到清代,辑佚才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清代辑佚兴起的思想渊源:经学的兴盛、统治者“稽古右文”的思想政策以及清儒“坠典遗文,世资灌溉”的思想。在分析思想渊源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清初辑佚兴起的历史背景。

1 辑佚兴起的历史背景

究竟当时有哪些现实因素推动了辑佚的兴起?在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前朝的历史背景。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明代江河日下的学术风气,导致辑佚文献出现了严重的弊病,这样一个“烂摊子”,被甩给了清代的学者,逼迫其矫正前朝风气,抢救历代亡佚文献。

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明代部分学者开始辑佚一些消遣类的小说和杂记,来取悦这部分市民阶层。但是辑佚方法不够严谨,因功利性较强,多招致非议,被后人斥为伪书。顾炎武有云:“万历年间,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开始。”明人不但修改字词,篡改句子,有时候甚至要随意修改书名与作者。例如,在《苕溪渔隐丛话》序中表明《诗话总龟》的作者是“舒城阮阅”,但是明月窗道人刊本则改为“阮一阅”,诸如此类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屡见不鲜。明朝灭亡后,学者开始反思明人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清初考据学者有感于此,认为“明代士人不知学,兢务虚声,横议朝政,浸以亡国。” 因此,从清初开始,学术界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弥补明代在学术上的缺失。

2 辑佚兴起的思想渊源

2.1 清初经学的兴盛,理学的衰落

喻春龙的《清代辑佚研究》中提到:“在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倡导’经世致用’之说,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这一思想也影响了清儒的辑佚,他们强调辑佚内容应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因此刘献廷校辑《水经注》时,专门提到历史上“自五胡云扰以迄金元,沦与夷狄者千有余年,人皆草草偷生,不暇远虑,相习成风,不知水利为何事”;“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外患可息,而教化可兴矣”。他的这番话说明兴修水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王谟在辑佚《汉唐地理书钞》时也提到,“地理书钞者,钞录隋唐二《志》所载汉魏以来传记、图经,以略存陆,任二家书钞体例,而资直省州县志书采辑也”。这也表达他为地方修志而辑佚的目的。

其次,清初学者惠栋所提倡的“尊古崇汉”的理念。清初学者之所以要提倡“汉学”,其目的是摆脱宋明以来空疏学风。这里所说的“汉学”,不仅仅是恢复汉代经学,而是更进一步,将汉儒的古训,作为探求孔子微言大义的门径。清儒希望能承袭汉代经学,由辨伪、校勘、辑佚等方法入手,从事治经工作。“古训不可改,经师不可废”,这决定惠栋在治学时侧重搜集与研究汉人的经说。惠栋的辑佚代表作有《周易述》《九经古义》《易汉学》,这些著作的内容都侧重于对汉儒旧说的钩沉补辑。除了惠栋以外,还有一位颇受“尊古崇汉”思想影响的辑佚专家王鸣盛。“幼从长洲沈德潜受诗,后又从惠栋问经义,遂通汉学”。他认为“知训诂必以汉儒为宗”,主张“经文艰奥难通,但当墨守汉人家法,定从一师而不敢他徙”。喻春龙在《清代辑佚研究》中提到:“王鸣盛认为《尚书注》虽多,但是只有郑玄师祖孔学,独得其真,所以他从群书中搜罗《郑注》。”《尚书后案》为王鸣盛治经之代表作,其宗旨在于发挥汉代郑玄一家之学。

此外,封建统治者思想的转变也暗示了经学的兴起,理学的衰落。康熙有云:“朕见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终日讲理学,而所行全与其言背谬。岂可谓之理学?” “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经学。” “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乾隆也曾说过“夫政事与学问非二途,稽古与通今乃一致。”康熙和乾隆均认为理学的内容偏向理论,终日讲理学的人甚至言行不一。帝王要治理国家,要安抚人心,一定要贯彻经学的理论。统治者思想的转变,直接促使清初学者在历朝历代的文献中搜寻有关汉学的资料,完成对汉学的辑佚工作。

2.2 清初“稽古右文”的思想政策

清初“稽古右文”的思想政策主要指的是:“大兴文字狱,钳制人们思想言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述都为稻粱谋”,人们读书撰文,因为文字狱的威慑,不敢独立思考,也不敢评论现实。于是,长久以来多数人将精力转至经史考证,出现“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盛况。同时,康乾年间,统治者比较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力推崇传统儒学。清廷在各地开办书院,借此提倡天下士子读书养气,此外,还组织学者编纂图书,发起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活动,清儒修订《四库全书》便是其中典型一例。

2.3 清朝学者“坠典遗文,世资灌溉”的思想

已经亡佚的典籍文章,需要世世代代的人搜集补全。部分清儒的辑佚行为多出自内在的责任心,受到统治者稽古右文政策的影响较少。陈运溶的辑佚着眼于故乡湖南的古佚书。他的辑佚代表作为《湘城遗事记》。他抢救性地辑录湖湘方志、地理佚书、名人遗事。黄奭耗尽平生之力辑佚古代亡佚的书籍,累计有三四百种之数。“今传本民国二十三年刊本《黄氏逸书考》收书最多,凡291种”。这些清儒辑佚的出发点主要是抢救辑录古代亡佚的文献,丰富内在学识,其功利性较弱。

清代是辑佚发展的鼎盛时期。辑佚学是考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辑佚学发展的盛况,,为何“当时的考据学者,基本上没有一人不从事辑佚。”清代辑佚兴起的思想渊源,主要在于经学的兴盛,理学的衰落;清朝统治者“稽古右文”的思想政策;清朝学者“坠典遗文,世资灌溉”的思想。

[1]喻春龙.清代辑佚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2]赵尔巺.《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王謨.《汉唐地理书钞·序》[M].中华书局,1961版.

[5]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

[6]郑天挺.《清史》上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喻春龙.《清代辑佚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G256.3

A

1003-2177(2017)01-0024-02

姚一鹤(1987—),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及文学。

猜你喜欢
汉学渊源经学
扎塘寺壁画艺术渊源再探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对“欧美汉学通史”的一种追求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评阎国栋教授《俄国汉学史》
Contents and Abstracts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