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微电影+”情景下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困局与机遇

2017-11-14 06:22张桂力娄立原
电影评介 2017年23期
关键词:创作大学生

张桂力 娄立原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65亿,较2016年底增加2026万人,增长率为3.7%;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75.2%,较2016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 微电影伴随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也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网络环境的优化,资费的降低,催生了微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微电影则是这场洪流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大学生是微电影的“消费者”或者叫做观众;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微电影的创作者;这样双重的身份导致微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巨大的影响力。在共享经济、融合媒体各处开花的情况下,微电影进入全新的“微电影+”情景。

一、“微电影+”概念分析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经济的新业态“互联网+”经济的诞生。“互联网+”经济已成为当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其中三项都与“互联网+”紧密相关。而微电影领域也经历着这样的变革,微电影进入了“微电影+”的新业态。

“微电影+”是微电影的新业态,是微电影与各种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它以微电影的形式结合任何传播方式,达到产品宣传、概念传达、品牌渗透和积累IP等目的,并通过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发布。

以2017年11月11日首映的微电影《功守道》为例,首映3天播放已达1.5亿次,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功守道》的上映,完成了阿里巴巴微电影的一次原创性实验,也同时实现了阿里巴巴媒介融合的大战略,全新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功守道”由此衍生,又完成了阿里巴巴文化版图在微电影上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阿里巴巴内部资源的联动,而这场“微电影+”的终极指向,则正是刚刚结束的“双十一”。马云亲自演微电影、与王菲发单曲,正是用“微电影+”整合马云IP与明星IP,打通体育与娱乐IP,才是“功守道”微电影真正的题中之义。《功守道》的成功可见“微电影+”的巨大魅力,在微电影行业中起到双重作用的大学生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种种的困局,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机遇。

二、“微电影+”时代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困局与机遇

大学生团体是微电影创作的生力军,但由于他们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其创制的很多困局。特别是在“微电影+”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创作思路奇思妙想;另一方面作品质量高低不均,有的作品甚至在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其困局与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的主题凝练往往浮于表面,不够深刻

大学生创作往往不太重视案头创作,年轻的导演们往往是拿着两页纸的分镜稿就开机了,他们相信很多创作都可以在现场完成,真正到了现场才发现自己能掌控的东西和自己的期望差距又太大,半途而废的创作比比皆是。“微电影+”的创作就更需要在主题上深刻的表达,这个主题就是加号后面的东西,即用电影的手法去表现城市、产业、科技、民族、旅游、文化等等,把主题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作品中。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也是电影存在的基础,没有主题的电影就成为了一些散乱的视频片段。生活的视野是没有取景框,没有焦距,没有景深的;电影则不同,所有的镜头都在四个边框之内,边框之内的事物是经过精心组织的,所有的表演,灯光,道具都是为了电影的主题服务。特别是微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主题就更需要凝练,剧情更加紧凑,如果没有能在前几分钟抓住观众你的电影就基本没人看了,给创作人员渲染气氛的时间非常有限。年轻的创作者们需要对剧本进行仔细的推敲,严密的规划,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差强人意

由于各类赛事的举办,以及各大视频平台青年导演扶植计划的推出,导致了大量的微电影涌现。从这些“微电影”看,往往仅仅满足了“时间段、篇幅小”这一微电影特点,从影片中看不出半点电影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影片仅能用“短片”或“小视频”来称呼。微电影从形式上看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微”,但是它的本质依然是“电影”,既然是电影就应具备电影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影片应该有核心主题、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电影的元素。在“微电影+”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微电影为了拿到投资或者回报,直接成了广告代言,而不是顺水推舟的植入广告。“微电影+”的“+”不是生硬的集合,不是1+1=2;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了无痕迹,是1+1>2。微电影的主题应该和“+”的对象找到最大的结合点,用电影的手法,以观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无声无息的融入作品中。不然这样的“微电影”,就仅能称为有剧情的广告。

从本质上来讲微电影仍然是电影这个大的艺术下的分支,微电影的核心不是在其时间短,而在于其以小见大,通过微电影可以去展现一个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人性。所以在创作时还是应该去追求影片中人物立体的塑造、故事完整的表述。在进行创作时要求主创人员去体味生活,反映社会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对这些体会和现象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

(三)制作资金及技术相对比较匮乏,作品影响力有限

电影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一部电影动辄就是上千万的投入。当然不能期望微电影的投入也有如此的大手笔,但是,大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面临最大的困局就是制作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有的微电影的预算只有几万,甚至几千。微电影市场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初始的阶段,没有形成一个从剧本到影片,从影片到获取回报,再从回报中拿出部分继续投入到制作的产业链的闭环。很多的大学生微电影都是主创人员自费拍摄,设备用学校,演员用同学,场景找朋友,道具自己做,化妆灯光也都是自己动手,属于是原始的作坊式加工,没有科学的制作流程。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整体影片的水平会显得很低,即使是有很好的想法,最后的影片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微电影虽然能够拉到一些赞助,但是商品的强势植入,让微电影与商品显得非常的不合拍。

作品的影响力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和技术限制,在宣传方面没有很多的手段,如果作品得到的反馈平平,那么对创作者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就没有继续制作的激情了。

(四)微电影与宣传的融合,为微电影商业化开辟了新的主战场

“微电影+宣传”一直以来都是微电影发展的重要方面。宣传类微电影是宣传主题为了推广自己形象、推广产品而出现了营销方式,以冠名、植入广告和赞助等是主要方式出现。公司、企业、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把理念、定位或者商品融入到微电影的情节中,使观众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接受。另外一种类型的微电影则是对社会风尚、政策宣传或者形象宣传,也是通过影片完成诉求,需要将主题融入到影片中。北京大学“青春日记系列三部曲”就很好地将大学的理念、形象融入到了3部微电影中。以《星空日记》为例,在当下社会,“房子、车子、票子”视乎占满了年轻人的视野,要是谁谈到梦想,就像谁谈到诗人一样,都会被大家嘲笑。社会的价值取向都向“金钱”靠拢,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病态取向。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对梦想的充分肯定。影片中的很多经典台词,让我们再次燃起了往日的梦想。“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如果梦想是件衣服,那么天文学就是我买不起的牌子。”“一百多年了,我们这些人就是在别人笑完了之后,才来到这里的。”

主题优先是这类微电影的最大的特点,也是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主战场,创作者们应在内容和形式上找到很好的融合点,用电影的手法去表现特定的主题。避免出现故事生搬硬套,人物苍白无力,主题牵强附会的弊病。多做案头工作,提炼主题,思考表现形式,善于见微知著,透过一滴水看到整个世界。

(五)微电影成为先锋电影的试验场

“微电影+先锋”可以给观众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时空体验,不但能刺激观众的情感认知,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这主要针对一些专业的创作人员,适合开设有影视制作相关学科单位的大学生。先锋不等于是让观众看不懂,让观众头昏目眩,这类创作也不能脱离电影的本质,故事也需要线索,情节也需要层次分明,各种先锋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为影片主题服务的,不能为了先锋而先锋,忘记了电影的本质,最后给人错乱、晦涩、碎片这些不好的感觉。以黄渤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2B青年的不醉人生》为例,汇聚了一个酒醉后的“2B青年”在KTV中的各种离奇经历,这是一部“一镜到底”的先锋微电影,通过镜头展现了在同一个时空里的人生百态,很好地通过场景调度来进行切换。技术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各种先锋微电影的探索也是为找到了微电影的可能性。

探索是这类微电影的最大的特点,影视专业的大学生最喜欢涉足这个领域。胶片对于他们太过奢侈,微电影为专业创作人员表达思想提供广阔的天地。特别是电影数字化快速推进,设备要求不高、制作成本低的先锋微电影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对于电影艺术的实验和探索,在艺术规律的指导下尽情发挥。在情节、人物以及主题这3个电影基本要素的指导下,实现对人性的展现,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六)在高速发达的自媒体的包围下,微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别

“微电影+自媒体”给微电影插上了互动的翅膀,它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电影类别。奥斯卡、柏林、戛纳等多个重大电影评奖以及大多数的大学生电影节,纷纷将微电影(有的电影节叫短片)纳入到评奖范围。从获奖影片可以看出,微电影采用了和传统电影完全不一样的叙事策略,他们一般的做法是压缩开端和结尾的渲染,直接就上高潮,在情绪上和观众达到快速的共鸣,简单情节的微电影是主流。

三、“微电影+”时代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应对之策

微电影创作永远都是年轻人的舞台,“微电影+”时代给大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微电影+”时代,面对观众欣赏水平迅速的提升,这些困局和机遇在大学生创作中如何应对?

(一)理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关系,真正在“+”上做文章

未来微电影的成功在必然出现在“+”,而“+”的真正意义在于融合,在于模糊,在于双赢。我们既可以看到电视新闻的微电影化,也可以看到微电影电视新闻化。

(二)跳出不是“校园”,就是“爱情”的主题圆圈,发现美好的生活

“校园”和“爱情”是大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导致大学生微电影的主题大多为此。大学生微电影创作跳出低水平重复的第一步就是主题的发散,通过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的细节,用画面的语言传递人类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三)再现“真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真实感”是微电影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对于大学生创作来讲又是最容易轻视的部分。无论在前期策划阶段,拍摄阶段,后期制作阶段都应将“真实感”的营造放在重要位置。

结语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依然困难重重,但仍然要看到它美好的前景。“微电影+”为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就像“互联网+”给经济提供的可能性一样。年轻的创作者们应该在生存上脱离宣传的依附,实现影片的艺术表达。微电影仅仅是一种形式,通过它实现多人性的审视和反思,完成观影者灵魂的共鸣,行为的改变。通过微电影创作也为我国电影行业训练更多的后备力量。

猜你喜欢
创作大学生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创作随笔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