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东方电视美学气质

2017-11-14 06:22郭霁红
电影评介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全息晚会山水

郭霁红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广播、电影、电视重新定义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在60年代美国百老汇演出受到电影和电视的冲击时,戏剧艺术家就开始考虑戏剧与新媒介的区别并提出了“环境戏剧”这一概念。戏剧已经无法在科技工艺上超过电影和电视,但是,戏剧中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无限的变化是新兴媒体无法企及的。这种交流和互动的空间,观众所在的“场”,是戏剧所独有的,而这个理论也可以同样印证实景演出。实体景观演出即是实景演出,实景演出多利用当地真实的自然山水和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艺术性的创意演出,以浸入式的、互动的方式,实现由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的转换。在这一转换中,景观演出融合自然、文化、旅游、经济、科技、艺术等元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十多年来在国内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之大,蔚为壮观,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实景演出的研究。通过对多地实景演出较为周翔的实地考察和学术研究,加之多年的实景演出实践,提出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概念。全息山水景观晚会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夜空为幕,大地为台,运用高科技艺术手段营造的景观为表演场所,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主题,采用多种表演形式,海陆空影像摄制,超越四维时空,虚实叠加,增强现实的全方位、全信息的电视晚会。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创造性地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打造出活体实景,全方位地运用地理空间,从天、水、城、景多维视角呈现一个开放式的舞台,提炼当地城市性格,延展城市文化。通过经典民歌、流行歌曲、诗词歌赋、创意舞蹈、复合节目等文艺表现形式,声、光、电、多媒体现代视像手段,满含古典写意的唯美情怀渲染出独特的东方电视美学气质。

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突破了演播室的局限,通过借助地方特色的景观作为晚会舞美的重要表达方式。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多是以展示当地特色自然、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利用演出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背景,以一种艺术性的歌舞形式,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演出活动。由此,全息山水景观晚会打破了演播室内晚会的局限,通过利用演出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背景,以一种艺术性的歌舞形式,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大型中秋晚会也充分展现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内涵。中秋晚会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都是一个团圆欢聚的节日晚会。当然,“秋晚”与“春晚”有一个定位差异:不同于春节联欢晚会热闹团圆的定位,中秋晚会更多的表达了全球华人共庆佳节、共享盛世的情怀。中秋晚会并不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在室内举行。在历年的中秋晚会中,选择的多是具有独特地方魅力的城市。无论是舞台的搭建,还是演出节目内容的设置,主创团队都十分注重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地特色的山水自然文化相融合,以国际化、高端化、精品化、大型化的特点呈现在受众面前。如2005年的中秋晚会结合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节目风格坚持“中华情”系列一贯的大型化、时尚化、国际化,一面兼顾大陆观众的欣赏习惯,一面又具有适合海外观众观看的特点,形成了世界华人欢聚武汉的感人场景,并蕴含了武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及其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重要成就。武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因此,本台晚会以黄鹤楼为天然主体景观,营造大型山水景观,再现大气纯美的古典意境;同时长江上使用油轮作为分会场,江上焰火映衬两岸夜景,沿江燃放的大型焰火礼花,照亮整个江城,与主会场千古名楼遥相呼应,形成中秋佳节普天同庆的气氛,不失为本台晚会的一大亮点。该晚会荣获第39届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项——白金大奖。

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多以天为幕,以地为台,通过山水营造全方位立体的视听效果。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创作的出发点是山水,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设计都是直接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浙江杭州的《印象·西湖》、云南丽江的《印象·丽江》、福建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河南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湖南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河北承德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等,都是基于当地的山水景观进行的艺术创作。其次,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创作的落脚点是山水,山水是其演出创作的重要组成。如在《印象·刘三姐》中,云雾缭绕的山峰、影影绰绰的水中倒影、飘飘沥沥的烟雨、随风轻吟的竹林……这些意象都是基于山水创作的。

在中秋晚会的实体景观打造手法中,最常用的是山水结合。运用借景、移景、造景、区隔、转合等手法将自然地理状貌与舞美艺术手段相结合,并且运用大面积的水景营造“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中秋月夜的美好意境,并将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舞美设计。《芜湖月·中华情》在舞美设计的过程中大胆地使用了长达200米的巨型舞台。这个巨型舞台如同一幅徐徐舒展的山水画卷,将独具匠心的各种独具徽派建筑的意象展现在受众眼前:青石拱桥、门厅楼阁、曲街深巷……同时,《芜湖月·中华情》还融入了各种自然意象:攀援匍匐的藤萝薛荔、昂然矗立的蕨草凌霄、翩然起舞的杜若蘼芜、葱葱荣荣的紫芸蒹葭……这些意象在粉白墙头、木雕窗后、池塘桥边中绿意丛生,弥漫至水边。如上文所言,整个舞台通过借景、移景、造景、区隔、转合等手法将自然意象与舞美艺术手段相结合,绘制了一幅安逸静美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芜湖月·中华情》整台晚会以万象为心灵映射的对象,让山川为人放歌,让山川为人立言,这将主创的主观审美追求通过客观的自然景象表现出来,传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臻境。

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具有独特的亲水气质,常以水为景,以水为镜,以水为境。“水”的意义广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智慧和道德的体现。《道德经·易性第八》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由此看出,水被老子视为“上善”,虽具有“七善”,却利万物而不争。再由“水”比作人,讲做人的最高境界则像水一样,品性高尚,润泽万物,不争名利。

G20峰会文艺演出充分利用了“水”这一元素。“水”成为G20西湖晚会自始至终都要凸显的主题,并且,它已经超越了作为意象的水的表层含义,水形成了蕴藏着中国文化独特内涵的意境之美。晚会的开篇为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让现场观众如同走入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中。《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而更名。张若虚的原诗共三十六句,运用四句一换韵的创作手法,将春夜江畔的优美景色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笔触描绘出来,韵调优美,脍炙人口,有“孤篇横绝”之誉。古典名曲经过全新的现代化交响化编配,再加以琵琶演奏家赵聪的倾情演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音色清脆悦耳,时而像莺燕细语于花底,时而如珍珠洒落于玉盘,钱塘江那潮汐的声音在耳边回响,西湖畔春暖花开、鸟鸣林间、月色迷人的情景在眼前浮现。不同类型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既有清泉石上流的幽静,又有江潮汹涌澎湃的雄浑。中国人自古有一种崇尚水的情怀,赋予水以精神内涵。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传统文化自古强调胸怀宽广、与人为善的君子之风,既要保持如水般柔弱的心态,又要有大海般宽广博大的胸怀。因此,对于异域文明,要保持求同存异的心态,如水般包容和接纳。《庄子·山木》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源于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始终保持宽怀理解心态。所以在常人看来,如水一样淡。不仅如此,G20峰会的“水”还有一种至刚至柔的美学内蕴,这种“不争”而利万物的水与“心善渊”的人是统一的。那就是中国人经过数十年“不争”的改革开放,到如今“润万物”的四方来贺G20峰会,这无不是“水”的哲学的胜利,“水”的哲学的文化自信。

全息山水景观晚会蕴含着浓郁的东方古典情怀,借助晚会可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审美文化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某种更根本、更深层的东西融合起来时,才富有价值。”作为一种愈发普遍的艺术样式,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剧如今不再停留于“讲故事”“打造视觉奇观”的阶段,如何追求对画面本身的超越,探求“意境”,成了越来越多主创者们的创作宗旨。

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特性决定了它“试图创造一个不同的梦幻世界,也许是一个梦魇世界——那里的一切对于观者来说都是稀奇古怪的,它不仅邀请他们观察这个世界,也让他们成为它的奇观魅力的参与者”。由此,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凭借其独有的景观魅力呈现了一种久违的自然与和谐。主创用艺术追求自由和本心,让观者在艺术中感受自由,认识自我。全息山水景观晚会让宇宙万物的生存样态、差异性的视觉形象真正地进入观者的感受方式和内心深处,让观者物我相融,人心、物情和谐,感受自然万物的生命力。

《芜湖月·中华情》的舞美打造就放射着独特又耀眼的东方古典光芒,让人们看到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芜湖月·中华情》的舞美设计灵感来自于《清明上河图》。舞美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安徽独特的徽式市井生活画卷。在这市井生活画卷中,将徽式建筑、村落、芜湖、月亮等元素相交融,形成了十分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艺术景观。《芜湖月·中华情》的舞台打造充分利用了中国独具的古典美学,通过被雨渍染的老旧城墙、古色古香的石雕、镂空的一砖一木等建筑意象与青苔、芦苇、睡莲等自然意象交相辉映,在层楼叠院与亭台楼阁中错落有致、高低掩映,从而形成了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中之情,情中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舞美设计中,为增强景观的灵动之美,主创者特别选择了具有芜湖市城市象征意味的“鸠兹鸟”,伫立于舞台的芜湖水畔。这种将主观的生命见解与客观的自然风光融合的方式,成功打造了《芜湖月·中华情》独具匠心的舞美。可以说,观全息山水景观晚会之“性”,可感艺术生命之“神”。观其“性”也是观其“神韵”,观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得其“道”。在全息山水景观晚会中,通过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独特的视听语言,在意象构成的叙事中使得观者感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从有限的意象景观中,获得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哲理性感悟。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在《文艺批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文中说:“我们必须谨记,一切文艺作品的灵魂,最后都是通过试听感官和阅读神经的快感进而达于心灵、思想深处,并化为受众的精神美感。”全息山水景观晚会不仅仅是一台文艺演出或商业演出,它还往往承担着展示城市文化、凸显城市性格的宣传作用。除了演出内容本身的艺术性以外,为了城市宣传,全息山水景观晚会中的文化地域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城市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民族特色都不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和身处当地的游客来说,他们也期望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得到精神层面的人文主义熏陶,实现更深层次的心灵审美愉悦。全息山水景观晚会不仅仅是华丽的歌舞表演、精巧的道具设计、震撼的视听感受,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创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个人对于宇宙情感的表达。意境创造是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重中之重,因为具有丰富感情色彩和奇特美好想象的艺术境界,才能带给观众审美惊奇,才能留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体验。在娱乐文化越来越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观众需要更加富有文化底蕴、艺术特色、国际视野的内容,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所引发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最高追求。

[1]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神魂和形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63.

[2](澳)理查德·麦特伯.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1.

[3]仲呈祥.文艺批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艺术百家,2013(2):12.

猜你喜欢
全息晚会山水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