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研究

2017-11-14 06:22李盛龙杨源宇
电影评介 2017年23期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贵州

李盛龙 杨源宇

贵州红色影视剧以20世纪80年代初《在密林,在山岗……》亮相央视为初始,不断摸索发展至今,呈现创作多元化与整体繁荣的发展态势。本文基于SWOT分析,拟对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予以观照,以期促进其持续发展。

一、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丰厚。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丰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主体部分的革命遗址,全省即超过2000多处,包括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事件及活动遗址、重要人物故居、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等,形成了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群、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群、红二六军团长征革命遗址群,以及川黔边、黔桂边、滇黔边中共地下组织和游击武装革命斗争遗址,还有散布于全省各地的解放和剿匪斗争遗址等。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又是非物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视死如归、无比忠贞的伟大民族精神及其精神成果,包括信仰、价值、制度和规范等,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其次,具备一定的生产创作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红色影视作品。尤其是2009年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成立以来,贵州红色影视剧驶上了快车道。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工作室创制和出品了《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风雨梵净山》《第三个黎明》《二十四道拐》等作品,不少作品先后登陆央视,贵州红色影视剧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贵州红色影视剧创作已初具规模,产业链初步形成,内容创意研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流通渠道、播出平台多样化,它已成为贵州影视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劣势

1. 内容艺术欠缺。影视剧是叙事的艺术,对于红色剧来说,由于其主题思想相对固定,要吸引观众的注意,讲好故事尤为重要。纵观贵州红色影视剧,少有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回肠荡气、闭合性较好的作品。如曾在央视引起热议的《绝地逢生》,谱写了一曲乌蒙山区人民在村支书蒙幺爸带领下如何脱贫致富的奋斗之歌,但整个故事叙述平淡,高潮太少;剧中蒙二棍、蒙三棍等人的故事有虎头蛇尾之感,存在叙事断裂。《遵义会议》“史”的“纪实”的部分较多,以至影响了故事的质量。此其一。其二,艺术处理上存在不足。如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处理上,《遵义会议》更偏重于前者。诚然,历史真实是红色历史剧的生命力所在,但如果艺术真实不够扎实到位,与历史真实不相匹配,剧作的思想艺术注定难以出彩。同时,战争场面的呈现缺乏雄浑恢弘,剧作的整体氛围太过悲惨、凝重,与遵义会议这一巨大转折的基调有些出入。又如《绝地逢生》中融入了不少贵州民族风情的元素,并从色彩、音乐等方面予以极力渲染,但有些元素并未能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贵州红色影视剧塑造了岳林盛、蒙幺爸、古月贵、张明堂、梅松、刘显兰等一系列有个性的人物,但这些形象都不同程度地缺乏相应的典型高度。

2. 制作不够精良。如贵州第一部掀起热潮与好评的剧作《雄关漫道》,由于制作团队误读“漫道”一词,使得剧名出现了硬伤。“雄关漫道”源于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句。但“漫道”在原作中不是雄浑的关口、漫漫的长路之意,而是别说、莫说之意。可见,剧名在这里的引用显然是欠考虑和不恰当的。又如剧中呈现岳林盛泪水一幕:眼泪不是顺着脸颊方向竖着流下,而是沿着眼角的方向流向耳朵处。另外,在后期制作中,对有些画面内有工作人员的镜头没有有效处理,以至观众面对严肃的场面却忍俊不禁。《二十四道拐》中,悬念的成功运用是其突出特色,但悬念设置上也有败笔,如“苟延康侦听到日军电台,来向梅松报告,两人进行研究,但与第二天的日军袭击大桥并没有任何联系”以及“苟延康派两人侦察到日本人的发报地点,两人被日本特务杀了,与后面情节也没有什么联系”,从而形成叙事断裂。

3. 编剧队伍较弱。贵州红色影视编剧除了老一辈编剧家唐佩琳、新秀欧阳黔森等比较出名外,很少有全国知名的编剧。贵州的影视编剧队伍偏小且缺乏专业编剧。已有的编剧大多为作家出身,如《周恩来在贵阳》的编剧唐佩琳、《遵义会议》的编剧刘星、《雄关漫道》的编剧王元平等、《杀出绝地》的编剧田雁宁等、《绝地逢生》《二十四道拐》的编剧欧阳黔森等都是作家转行做编剧,不是科班出身。近年来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精品意识自觉的编剧队伍。

二、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一)机遇

1. 政策机遇。近期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另一方面,从贵州省的情况看,2006年推出《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2011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相继出台,等等。这些思想和政策为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和壮大营构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相应的政策、资金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是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的良好机遇。

2. 传播机遇。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作为新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方式应运而生,它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在自媒体环境下形成的是传播者与受众随时可能发生的转变和重合的“网状传播”模式,网状传播的“信息交换频率更快,信息扩散效果更强”,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积极能动的传播需求。近年来,随着贵州红色影视剧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观众把他们自己对作品的观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发布,使更多人有意无意地关注到贵州红色影视剧。这几乎是一种不费成本的传播方式,却较好地宣传和扩大了贵州红色影视剧的影响,塑造着贵州红色影视剧的形象,促进着贵州红色影视剧的发展。

(二)威胁

首先,贵州在全国红色影视剧的竞争中处于弱势。2006-2012年6年间,贵州仅有《雄关漫道》《绝地逢生》两部红剧登陆央视。同时期的陕西则有《保卫延安》《聂荣臻》《延安颂》《西安事变》等不下十部红剧在央视播出。湖南则充分借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宝贵财富来塑造红色品牌,《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作品虽为红剧,但是经过湖南广电的宣传包装之后便有了青春、新鲜的感觉,从而扩大了受众范围,增强了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形成了湖南特色的红色影视品牌。再如,贵州和江西在红色历史文化上不相上下,但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影视基地的开发上,贵州明显落后于江西。

其次,红色影视受到外来影视文化的冲击。目前,一方面是以韩国偶像剧、综艺节目为主的“韩流”的冲击。国内广大青少年甚至中老年人沉迷于浪漫唯美的韩剧,热衷于韩国亲民、新颖的真人秀。这些人可能会觉得红色影视剧犹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另一方面,以好莱坞电影、美剧为代表的西方影视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对我国观众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自不必说。相较于剧情冗长、节奏缓慢的韩剧,以情节紧凑刺激见长的美剧大受观众追捧。美剧不拖泥带水,工于悬念设置,剧情跌宕,大小高潮接连不断,极大地激发起观众的欣赏兴趣,让人欲罢不能。

三、贵州红色影视剧的发展策略

(一)统筹规划,实施品牌战略

当前贵州红色影视剧制作呈现多元化、分散化的趋势,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而品牌战略是影视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来说,应进一步加强对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根据国家和贵州的发展战略大局,自觉加强对红色剧开发进行全局的、自觉统筹规划。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资金实力、精于市场运作的制作机构为龙头,强化资源整合,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规模化,从而形成红色影视剧的品牌聚合效应,切实提升红色剧的竞争力。近年来,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但离品牌效应依然尚远。

(二)铸造文本品质

1. 开掘题材。如红色剧《遵义会议》是对遵义会议这一中国革命生死攸关转折的表现,当时填补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题材创作的空白;《雄关漫道》则呈现此前从未被涉及到的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之路;《二十四道拐》叙述抗战时期滇黔运输线上的著名盘山公路“二十四道拐”的一段壮烈往事,被誉为国内首部公路抗战大剧。这些作品题材打通古今,用当代意识予以观照,显现出较高的艺术追求。只有不断掘进和开拓,风格样式不断丰富,贵州红色影视剧创作才能持续发展。

2. 讲好故事。在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匠心运用叙事策略,生发叙事动力、缝合内外聚焦视点、建构多线索交织的叙事结构、组织线性与非线性交叉的叙述时间、成功运用悬念艺术,从而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红色剧还要正视和顺应塑造典型人物这一艺术规律,努力塑造出李云龙式的成功人物形象。

3. 制作精良。“十年磨一剑”的制作追求是优秀电视剧的必备条件。应当依据剧作内容的含量来决定剧作的篇幅,剧作务求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如《绝地逢生》前半部显得有些枝蔓冗长,后半部则略显仓促;《二十四道拐》也有类似情况,从而影响了作品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应打磨出一个好的剧本,实现剧本质量全方位的提高。此外,还要精心运用视听语言,力争做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拓宽融资渠道

红色影视剧发展离不开资金保障,当前红色影视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来自社会、企业、民间以及外资等渠道的投资还是有限的。如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红色影视剧的投资,是贵州红色影视剧发展面临的挑战。计划投资100亿元的东方影城·赤水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该产业园将以建设影视拍摄基地项目为主,同时建设星级酒店、配套疗养和康复医院等,它在中方控股51%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外资。在贵州红色影视产业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可以实现技术和资金的合作与保障,值得效仿与进一步探索。

(四)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

目前,贵州影视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较弱,不仅缺乏编剧、导演等专业人才,也缺乏既通影视又精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贵州正在创造条件,加大人才引进步伐,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专业人才投身贵州影视产业。另一方面,应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创造条件留住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有关待遇,切实减少人才流失。同时,应建立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采取公费资助等多种手段,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进修,不断夯实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各类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超乎想象的能量。

[1]覃爱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思考[C]//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798-802.

[2]闻元.《雄关漫道》剧名贻笑大方[J].党史文苑,2007(5):38.

[3]边国立.悬念的力量——电视剧《二十四道拐》艺术特色漫述[J].中国电视,2016(1):79-81.

[4]张艳.浅析自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扩散[J].国际新闻界,2009(10):91-95.

猜你喜欢
影视剧影视贵州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