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017-11-14 08:32苟凤丽
经营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

苟凤丽

摘 要 三农问题关系百姓民生,是国之根本。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需求的不断增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出发,重点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供给管理

一、引言

基于我国现阶段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的实际,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是以供给调控为主要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点是加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首先,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阶段性的客观要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第一阶段,农业生产发展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以脱贫致富为宗旨。利用价值规律,通过价格调节,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第三阶段,以经济结构调整为目的,以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国泰民安。我国现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举措。

其次,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自建国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也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根本性改变农业地位的有力举措,是中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阶段性发展的结果,有利于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和经济健康发展。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观光农业等。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农业,而且还要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开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促进多类农业融合发展,以期获得更高收益。例如,在我国沿海地区注重发展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模式,而在南方丘陵地区则可发展种茶业和观光农业,不断延长农业发展产业链。从收入角度来讲,农业的投资收入应与其他产业收入基本对等,在对等的基础上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力求实现土地资源开发的利益最大化。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助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诸多方面,现仅从水利、交通以及信息化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水源问题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问题。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出资,还需要政府集结各方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农民共同参与的局面,不断融合资金,加快水利设施的建设进程。除建设以外,政府还需注重对基础水利设施的后期专项维护。农民作为后期专项维护的主要力量,有必要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排查,以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

第二,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的建设不仅指村庄公路的修建,还包括与乡村公路相关的物流集散中心的建设。一方面,通过乡村公路,农作物自田间产出后能更便捷地通过相应渠道投入市场销售。另一方面,乡村公路网的构建还应发挥物流集散中心储物与运输销售的作用,增加农作物的销售效率,以达到农民增收之效。

第三,完善农村网络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逐渐步入网络化时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建设农村基本网络设施,鼓励农业生产者创新销售模式,引导农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的宣传与售卖,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三)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引擎

现代科技投入农业生产,将节约人力、物力与财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因此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首先,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政府应给予相关的财力支持,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定期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科研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

其次,加快种业体制创新。植物种子、畜牧动物种和鱼种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的核心,种的质量好坏决定农业收成的高低。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加强对种业制度的革新。在提高现有种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快自主研发种的改良和推广,增加自主研发种的种类,提升自主研发种的质量,实现增收目的。

最后,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在思想上,定期开展农业文化知识课,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在实践上,传授农民现代机械使用要领,增加农民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技能。

(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带动力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延伸农业链条。利用市场经济,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延长销售链条,能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一体化的目标。利用信息化网络渠道进行创意销售,能在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功能多样化。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农业的非传统功能。例如,开展乡村文化旅游活动,邀请游客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农耕体验等,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总而言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带动力。因此,政府应加快制度建设以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积极引导产业融合。例如,政府建立平台公司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共同致力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在政府和农民的合作中应重点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

(五)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应完善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发展受气候影响较大,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农作物减产状况时有发生。因此,政府出台相关农业补贴政策不仅能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而且也能稳定农民的心,促进农业生产的和谐发展。除对农业进行补贴外,政府还要积极争取保险公司对农业的投保,降低政府和农民发展农业的风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必要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涉及规模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补贴等诸多方面,因此各地只有因地制宜地从关键点入手,才能局部带动整体,从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经济日报,2016-01-28.

[2] 賈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究展望[J].财政研究,2014(8).

[3]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视域下服务业结构性改革研究
资产荒结构性根源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研究
破解广电供给侧改革难题
张掖市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点思考
张掖市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点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基层民事检察之进路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