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管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2017-11-16 06:38薛治家唐美玲王建宇
关键词:应用型实验教学技能

薛治家,唐美玲,李 楠,胜 兴,王建宇

(沈阳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基于过程管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薛治家,唐美玲,李 楠,胜 兴,王建宇

(沈阳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了创新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一套新的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指标要求,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两个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形成了“四个阶段”“五个环节”的培养模式,利用过程管理方法严格控制各环节,建立具有层次化和个性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际指导。

实验技能;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目前,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亟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到1980年,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诞生在百森(Babson)商学院、贝勒(Baylor)大学和南加州大学[1]。1979~1986年间,美国中小企业与创业课程成长迅速。如今美国至少有400所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除美国外,世界上还有26个国家也开展了类似教育。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我国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这就要求高校要深入了解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解决方案,探索出既符合国情,又具备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国内诸多高校也纷纷推出各种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但在实践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施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是学生创新意识建立的首项工作,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严重背离[2]。一方面,实验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实验课程以演示型和验证型为主,实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再者,实验课程从属于理论课,大多数实验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实验教学的地位,严重影响实验教学作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另外,实验室利用率有限,大多数仅在上课时间开放,也是影响培养效果的一方面因素。

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四个“不一样的个性化特点”,即知识结构不一样、思维构成不一样、能力构成不一样和培养过程不一样[3]。不同专业、不同行业背景的创新人才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而很多高等院校对人才大多采取共性培养、批量培养,缺乏个性化措施,培养的学生往往都属于服务型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遵循专业、行业特点,构建一套层次化、个性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实验实践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改善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的现状。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以电力行业为背景,就业主要以火电厂能源与动力方向为主,职业工作围绕火电厂设备安装检修、火电厂集控运行和电力生产调试改造等几方面,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和故障处理等能力,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两部分。因此,新模式将实验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横向、纵向及时间三个维度中分解成若干任务,利用过程管理方法管理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两个目标、四个阶段、五个环节的新型培养模式。

1.两个目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是由多种标准组合而成的一种评价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评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4]。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特点,围绕人才评价指标,利用目标管理方法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基础的实验技能培养与进阶的实践能力培养两部分,二者在地位上同等重要,在培养时间和培养层次上又是渐进关系,其中,实验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创新意识的首项工作。

2.四个阶段

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目前通行的大学本科学制为四年,专业知识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年一个层级,第四年属于实习实践阶段。如图1所示,可以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分解为四阶段。

(1)一年级,属于导入期,以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学科知识的认知并不多也不深入,基础较为薄弱,但可塑性强。我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安排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从而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该阶段适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二年级,属于成长期,是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在本阶段安排基础实验教学,同时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科研管理机构和系部管理机构等通过举办专家讲坛、参加学术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等活动项目,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讲授相关科研方法、学术动态和学术价值,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合理引导将会极大增进学生的科研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图1 实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流程

(3)三年级,属于成长发展期,是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型阶段。我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本阶段在开展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等专业教学的同时,设置了专业实验实训课,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比如共青团组织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

(4)四年级,属于能力提高深化期,是创新能力实践期。在本阶段普遍开展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此时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可以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开始毕业设计及参加教师科研活动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循环促进各项能力的巩固和提升。

3.五个环节

通过实验技能培养、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及创业项目等“五个环节”,打通大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通道,通过环节中的选拔,为各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为社会发展建立具备各类特长的人才库。

(1)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建立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以往,实验课程都是根据理论教学需要而开设的,实验技能培养在教学中不成体系,妨碍宏观系统的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环节中,应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验课程大纲,独立设置专业实验课程,将课程性质分为课内必修和课外选修,将实验类别分为演示型、验证型、创新型及综合型四部分,必修实验课以演示型和验证型为主,选修实验课以创新型和综合型为主。将实验技能培养分解成教学内任务和教学外任务两项任务,如图2所示,为实验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分类,其中课内实验按教学大纲安排进行实施,课外实验通过开放实验室实施。

图2 实验课程规范化管理方案

(2)开放实验室,充实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环境。改变以往实验室只在规定教学时间开放的特点,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我校能源与动力学院成立了实践能力拓展部,负责开放实验室管理运行工作。开设的实验内容以课外实验为主,在完成本专业实验内容后,可以选择跨专业实验进行学习。

(3)开展实验技能竞赛,按层次个性化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大众化与普遍性、模块化与层次性、校际化与辐射性等特色的实验技能竞赛,组织参与各专业、各层次的专业竞赛,使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深化。

对竞赛环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选拔为实验室助管员,辅助开放实验室的运行,这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巩固专业知识。

(4)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分为三种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强调项目设计、研究的过程;创业训练项目强调对项目商业可行性计划的研究和经营模式的研究;而创业实践项目强调真正的企业运行和市场化经营管理。这三种项目的共同特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目前,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列为学生必修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高效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三、结 论

实验技能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实验技能是根本,创新实践能力是目标,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本文利用目标分解原理和过程管理方法,建立了一套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分解为两目标、四阶段、五环节,通过对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两个目标的把握,四个阶段的培养,五个环节的选拔和提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1] 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73-74.

[2] 荣 昶,赵向阳,蔡惠萍.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2-14.

[3] 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1-3.

[4] 徐 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J].江苏高教,2009(6):107-108.

[5] 吉晓瑞;杨晓红;孟广伊.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2-125.

ANewModeofExperimentalApplicationSkillsoftheApplication-orientatedUndergraduatesBasedonProcessManagement

XUEZhi-jia,TANGMei-ling,LINan,SHENGXing,WANGJian-yu

(Schoolof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ShenyangInstituteofEngineering,Shenyang110136,China)

The paper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and analyzed the place of the experimental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on,and also explored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m,which formulated a new mode of integral cultivation.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ivided the object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by means of process management,which establish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s of partial-ring form and integral-chain form.By establishing the hierarchical and personal methods for talent cultivation,the paper gives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xperimental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experimental skills;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application ability;talent cultivation

2017-07-25

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Q201402)

薛治家(1982-),男,黑龙江尚志人,讲师,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7.04.019

G642.44

A

1672-9617(2017)04-0544-04

(责任编辑祁刚校对伯灵)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验教学技能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拼技能,享丰收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