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
——对中学生训练的启示

2017-11-27 12:15王铭演
运动 2017年18期
关键词:步频步幅田径

王铭演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中、外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
——对中学生训练的启示

王铭演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4)

近年来,我国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成绩上有所突破,但若继续获得突破仍然任重道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以及专家访谈法,以张培萌、苏炳添等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与以博尔特、鲍威尔等为代表的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发现中、外男子田径 100 m运动员在起跑阶段、途中加速跑阶段、最大速度点的速度及体力安排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可折射到中学生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

中外;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速度特征;加速能力

田径100m比赛曾是欧美选手的天下,可如今我国优秀男子100 m运动员张培萌、苏炳添、谢震业也在多项世界大赛中有所突破,中国男子运动员在田径100m比赛中获得了长足进步,甚至可以说形成了集团优势。100m竞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运动员及其背后团队的辛勤付出,同时训练理念的转变也对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00m跑全程速度结构划分

传统上我们将100m跑全程速度结构划分为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阶段,并沿用于日常的训练之中,但随着对100m项目研究的深入,笔者通过归纳、分析相关资料及众多学者观点,将田径100m全程速度结构划分为起跑阶段、起跑加速阶段、途中跑继续加速阶段、最大速度点、减速阶段几个部分,这样的划分可体现出对运动员加速能力的重视不断提高。

2 对比与分析

2.1 中、外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起跑阶段速度特征对比

100m比赛转瞬即逝,反应时的快慢对比赛产生重要影响。孙南曾对2012年奥运会和201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m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全运会88人次的反应时中55人次集中在 0.161~0.200 s,占全部比例的62.5%;而奥运会144人次的反应时中103人次集中在 0.141~0.180 s,占全部比例的71.5%。可见,中国男子100 m运动员起跑反应慢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运动员起跑阶段往往处于领先。以伦敦奥运会男子100 m半决赛为例,二道的苏炳添反应时0.157s,排在所有选手第4位,起跑后 3.4 s内则明显处于领先位置,但4.5s过后优势逐渐消失,被外国运动员超越。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男子 100 m运动员起跑加速阶段领先,但后程乏力的现象。

起跑是100m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良好的起跑节奏有利于体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对运动员最高速度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若在起跑阶段过度用力,则正常的全程节奏将被打乱,身体过早抬高,消耗能源,导致冲刺阶段乏力,不利于竞赛成绩的提高。传统理论认为运动员起跑后应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本人最高速度,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在中学生训练中十分注重运动员起跑加速能力的训练,30m起跑是日常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起跑固然重要,但过分夸大起跑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正确起跑节奏的建立则易导致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阻碍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2 中、外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途中跑加速阶段速度特点对比

作为决定100m成绩的主要因素,途中跑加速阶段在整个100m比赛中占据比例最大,影响最为深刻,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放在首要位置的训练内容。随着100m世界纪录不断被改写,运动员最高速度点的出现呈延后趋势,即运动员的加速距离延长。这便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训练中注意对运动员速度耐力和持续加速能力的训练,延长运动员的加速距离,减少最后减速阶段所占据的比例。(表1)

由图1可知,中、美男子优秀100m运动员每个10m瞬时速度,中国运动员在40~50m时达到本人最高速度,随后速度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而美国运动员加速距离明显较长,在50~60m时才达到本人最高速度,而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的加速距离更长,达到 70~80m。此外国外优秀运动员在40~90m之间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高速状态,在极高速度的同时缓慢加速,表现出了保持速度能力强的特点。

2.3 中、外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最大速度点速度特征对比

最高速度的快慢是影响田径100m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指标。杨永芬提出最高速度与100m跑成绩、名次成线性关系,y =1.812401-0.17069x,x 即为运动员的最高速度,由此可知,运动员的最高速度越快则最终 100 m成绩越好,相应地最终名次越靠前。

根据表3可发现,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时间长,最大速度也越大。对比表1,美国运动员最大速度达到11.7m/s,而我国运动员最大速度仅为11m/s,差距一目了然。最大速度能力的差距是制约100m跑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2.4 中、外男子田径100m运动员步幅、步频对比

跑动技术方面,我国运动员普遍步幅小、频率高,在强调大幅度摆臂、大步幅奔跑的今天存在一定劣势。过快的步频会缩短肌肉收缩、放松的时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提前出现,引起机体组织产生保护性抑制,影响100m跑的加速能力和速度。

表1 近30年男子100m世界纪录分段成绩统计 s

图1 中、美男子优秀100m运动员每10m瞬时速度对比

表2 奥运组、全运组、高校组短跑运动员 100 m成绩及有关参数

在我国 60 多年的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的片面导致我国短跑技术训练的单一性,培养了我国一批批步频型为主的短跑运动员,他们 100 m跑的全程平均需要 46.5 ~ 48.5 步去完成,速度频率快、步幅小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技术被运动员所采用,即“步频型”和“步长型”两种技术。以博尔特为代表的“步长型”,运动员能够用 43 步跑完 100 m的距离,这类运动员的特点是步长大,步频适中。而米歇尔、沃特则属于“步频型”的运动员,他们跑完全程约需 49 步,跑完 100 m的平均步长只有2.05m左右,但步频极快。两种不同特点的技术被不同技术类型的运动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采用,“步频型”运动员虽然也能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但“步幅型”运动员往往更胜一筹。

相较于国外优秀100m运动员,我国运动员普遍步幅较小。目前,我国的男子短跑运动员既没有像米歇尔那种用 49 步跑完全程的“步频型”运动员,也没有像刘易斯那样用 43 步跑完全程的“步长型”选手,我国的优秀短跑运动员成为介于二者之间的 46.5~ 48.5 步跑完全程的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偏于“步频型”的中间型运动员。其实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与外国优秀运动员并无差别,但长期强调步频的提高和对运动员伸髋肌群的训练造成了中外运动员技术上的差异。此外,较大的步幅与适中的频率更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放松。运动员的奔跑过程中对放松提出了极高要求,我国运动员普遍频率快,起跑阶段发力领先,但这存在一定弊端:(1)动作频率高,肌肉收缩与放松的周期短,虽然动作速度快,但易使中枢神经产生疲劳。(2)动作频率提的越快越高,能量消耗也就越大,从而导致疲劳的过早出现,影响加速阶段的延长。综上两点,快频率的技术动作直接影响到中国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及最高速度的保持能力,因此要想提高成绩,必须提高运动员步幅,并保持适宜的步频,使二者处于最适宜的比例,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所提高。

因此,要想提高100m跑成绩应转变训练思想,以步幅的提高作为主要手段,将以提高步频为主的训练模式转移到以提高步幅为主的训练模式上面来。此外,还应注意对运动员的上肢力量进行训练。

3 建 议

3.1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田径100m技术的发展,跟随100m技术革新的潮流,学习优秀训练理念。

3.2 提高动员速度耐力和持续加速能力,延长运动员的加速距离,避免过于注重发展运动员起跑阶段能力。

3.3 发展运动员步幅,使步频与步幅合理搭配,并可以采用变速跑、以长带短等方式训练放松能力和步幅能力。

3.4 发展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强化上肢力量和伸髋肌群力量,提高步幅。

[1]郭树涛,孙红炜.100m跑加速能力的探讨——与郭成吉教授商榷[J].中国体育科技,2005 (2):25-27.

[2]李广文.100 m运动员加速能力判断标准及其决定因素[J].运动,2011(1).

[3]谢伟,梁莉,杨小坚.从影响跑速的因素分析我国男子100m跑成绩滞后原因[J].体育科技,2008,29(2).

[4]严新江.短跑项目途中跑阶段速度的影响因素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7).

[5]张荣魁,闫俊涛,熊西北.浅析我国田径短跑运动落后的原因[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2012:1-6.

[6]孙南.现代田径训练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G82

A

1674-151X(2017)18-019-03

投稿日期:2017-07-28

王铭演(1991—),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09

猜你喜欢
步频步幅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我和亚洲飞人比速度
5 ways to reduce your carbon footprint from home 减少家庭碳足迹的5种方法
计数:田径小能手
苏炳添与世界优秀男子60 m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对比分析
谢震业与世界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节奏比较研究
博尔特百米全程节奏的跟踪研究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理论对现代百米技战术的影响
防风寒白天踮踮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