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初探

2017-11-28 06:15王红丽林朝平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州511400
名作欣赏 2017年32期
关键词:四格起承转合古典

⊙王红丽 林朝平[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广州 511400]

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初探

⊙王红丽 林朝平[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广州 511400]

中国古典诗歌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讲究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关系。文章先探讨二者融合的可能性,认为二者在章法结构方面的相通性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再探讨其必要性,认为有两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在新媒体环境下陷入的传播困境是其一,其二则是四格漫画的短小精悍、简单有趣、轻松随意,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最后对于二者融合的方式做了初步的探索。

中国古典诗歌 起承转合 四格漫画 融合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发源,历经汉魏六朝的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高潮,即使是元明清时期,亦颇有佳作传世。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文拟从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出发,探讨其与四格漫画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方式。

一、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讲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特点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起承转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结构章法之一。这种结构章法并非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意为之,而是后代研究者在广泛研究前代诗人的创作后的理论总结。从先秦开始,各个时代各种体式的诗歌中都有应用。正如傅若金《诗法正论》云:“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古诗长律亦以此法求之。《三百篇》如《周南·关雎》则以第一章为起承,第二章为转,第三章为合。《葛覃》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章为承,第三章为转,第四章为合。《卷耳》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第三章为承,第四章为转合……”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律诗绝句中使用起承转合是常见的,就是在《诗经》中也有起承转合的使用。

简单讲,起指起句,一般讲究开门见山,直接扣题;承,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伸深化,要从容;转,转句,要变化,既是结构上的转折,也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合,合笔,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讲究渊深隽永,作为情感和主旨的聚焦之处,结句一定要浑然圆融,婉曲蕴藉,戒言尽意穷,索然无味。

而四格漫画,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四个画面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非常相似。四格漫画的特点有三:短小精悍、简单有趣、轻松随意。也就是说它更着重的是点子创意,画面不需很复杂,角色也不要太多,对白精简,让人容易轻松阅读。要使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变成可能,重要的是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所讲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对应起来。王昌龄《出塞》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诗歌的内涵极为丰富深厚。作为一首绝句,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可做分析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起),万里长征人未还(承)。但使龙城飞将在(转),不教胡马度阴山(合)。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起,是开端。这一句起得非常高妙,以明月照边关代称战争,以具有特定含义的时间名词秦、汉,将眼光投向深远的历史中。“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承,是发展。在深远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战争最主要的要素还是人。因此承句是对于起句的延伸深化。“但使龙城飞将在”是转,这一转,是面对无望的战争找寻仅存的希望,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但愿有良将守边,可使百姓免于水深火热。“不教胡马度阴山”即是此意,这是合笔,是结句。但转合两句,却也有另一层含义:“龙城飞将”自是良将,但古往今来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战争中却是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庸才。起承两句,塑造了具有历史厚度和空间广度的群像,这一群像渲染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的残酷性已经到达极致,其震撼力非常强大。转合两句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草菅人命的将领和统治者的谴责,以及对于爱兵如子的忠臣良将与最高统治者的期待。如何用四格漫画表现这种比较抽象的诗句,值得深思。

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两组四格漫画据此诗而来。

图一

图一第1、2格包含起承二句之意,第1格忠实地画出了明月照边关的意象,画面非常精美,能传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内心低沉压抑的感觉,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战争的表现过于含蓄;第2格是一个特写,撷取千千万万远征之人遗留在后方的妻子儿女间的对话来表现承句之意,尤其突出了妻子含泪的眼睛。不足之处在于概括力,诗歌所呈现出的群像的震撼力没有得以表现。

第3格是一个伟岸的背影,便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画面简洁有力,将军的坚毅果敢可视可感。第4格是将士拼杀卫国的身影,画面中规中矩,但对于主题的表达稍有欠缺。窃以为,第四格有平和安详的要素为佳。

图二(4-1)

反观图二,第1格画面中,既有明月照边关的意象表达,也有战争的必须要素——战士奋战且死伤遍野的画面,这一画面所交代的内涵与原诗之意非常吻合,且对于原诗句是有具体诠释的。加上画面中所配文字,其表达就更清晰明了。

图二(4-2)

图二第2格震撼力更为强大,一排排荷戟带刀的征人正前仆后继奔赴前线,无须多言,那种视死如归义无反顾自然蕴含其中。战争的义与不义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至于生死也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他们只需在战争的旗帜下浴血奋战即可。这一格与图一的第二格堪互为表里。这是表,那一幅是里。结合起来看,所揭示的内容有更丰富有力。

图二(4-3)

图二第3格,其中身着红色披风的将军,并非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而是泛指历朝历代战争中数不胜数贪功冒进的庸才。披风的鲜红喻指的正是:将军的赫赫战功,是多少士兵的鲜血染红的。可知画作者对于此诗的解读有进一步的深化:能体会到本诗所要表达的对于战争的谴责更多于对于忠臣良将的思慕。这一幅与图一第3格亦可互为表里:此为里,是对原诗翻出一层的理解;彼为表,是对于原诗的忠实表现。合而读之,此诗境界可全然而出。

图二(4-4)

图二第4格,画面中持戈背面的是侵入的胡马,正面的那个虚化的形象则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画面的优点在于,在那个虚化的“龙城飞将”的身后,是得以保全性命的士兵与士兵们身后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这个画面背后的蕴含令人赞叹。

这两组漫画作品,各有优劣,可反复斟酌补足之。通过这种实践分析,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适合用四格漫画来表达。

二、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有其势在必行的必要性。原因有二:

(一)中国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1.偏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是确定的,有一些作品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其长久以来的传播过程中,纸媒几乎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已经遍地开花的时代,其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2.时代差异造成的文字阅读障碍。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字——文言文。文言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高度的凝练性,寥寥数字即可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语言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许多内涵丰富的文言文逐渐变得艰涩深奥。而这种阅读障碍的产生,必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困境。3.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介的冲击对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少人已经习惯于将手机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媒介。手机阅读有着非常卓越的优越性:一来,手机的普及性使得阅读这件事情变得门槛很低且非常方便。网络上的电子图书,一般来讲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不用抱着厚厚的沉重的书本,一部手机就可以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作品装进去,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二来,各种读书类的APP,更使得这种阅读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如何在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也纳入到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体系中,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4.网络流行的各种恶搞行为所导致的对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的误读。曾经风靡一时的“杜甫很忙”风潮,将中学语文课本中诗圣杜甫的一幅画像当成了恶搞的对象。有论者说此举可以舒缓各种压力,还可以开拓思维,不必过于紧张,但是作为天天与青年学生打交道的教育者,却深深知道,这样的风潮对于诗圣杜甫及其作品在学生中的普及并无任何作用。在我们播放了“杜甫很忙”的视频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杜甫是何许人也,代表作品有哪些,学生照旧不甚了了。

综上所述,陷入困境的中国古典诗歌传播必须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寻找更多的传播途径,使其传播效果最优化,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便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二)二者融合可以促进四格漫画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对于四格漫画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丰富和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而且为了配合中国古典诗歌这个特殊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会有相应的发展。一般而言,四格漫画在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叙事,以短短四格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而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等,其融入,必然会导致其内容的拓展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三、融合方式初探

在二者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要学会用现代生活情景演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桥段,巧妙嫁接或引用当今的一些热点事件、词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四格漫画感兴趣。在保证四格漫画的基本格式的前提下,内容、形式、风格等都可以灵活多变,最终归结到“感染力”上。要吸引读者看下去,作品必须有亮点,或者叙事好,或者构图设计好,或者创意好,或者画面好,或者搞笑有趣味,或者发人深省等。与此相反,平铺直叙,过于书面、说教则不可能有生命力。

(一)根据诗歌侧重点不同,采用适合的方式。

1.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诗词,重在内容的讲述,在进行四格漫画创作时可以改编,向趣味性方向发展,在情节安排创新上可以大胆一些,情节和表现形式只是一个载体,把故事中要传达的道理讲明白就行。哪怕用现代人生活情境和事件去演绎故事都可以,只要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诗词故事内涵就可以了。2.对于“情感性”较强的诗词表现,通常注意处理两个极端:其一是颠覆和破坏,有恶搞的意图,反传统观念,有寓教于乐的意思。不过这个“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恶俗现象,扭曲原意,失去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其二是深挖故事内在的情感,走情感路线。抒情、唯美是很好的表现形式,尽量用情感唤起读者的心理认同,使之产生共鸣。日韩漫画风格很具代表,用绘本漫画表现手法效果会很不错。对白(独白)可以通俗易懂一些,要真切,有发自内心想说的话的情感状态。3.对于“意境性”很强的诗词,可以参考中国古代诗画名作,会有很大启发,这里是通过四格漫画创作把虚幻的意象转成具象的图景。这里难度最大,需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把自己体会的虚幻的意境表现出来,用插画的形式表现可能更能感染人。4.对于注重“吟唱”诗词,要尽量保留诗句原貌,这类诗词中大量的经典诗句是需要原文朗诵、吟唱才能体会其意义和价值的,不能强行地改编,否则会严重损伤诗词的原文学意味。建议尽量保留诗词原貌,直接配图,能准确客观表现诗词的原意就行,只做书籍插图配置,起到辅助认识的作用即可。

(二)构建系列作品。在进行足够的练习、自由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系列作品。前期的联系和自由创作可以为后期的系列作品创作提供参考、积累素材甚至是后续的模板。然后统一角色,统一风格,分期推出系列作品。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是双赢的,既可以很好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又可以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意义重大。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为引玉之砖,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提供更多的思路。

[1]傅若金.诗法正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明代胡氏文会堂刻本.

[2]何文焕编.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毛翰.诗歌押韵与起承转合[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

[4]吴正岚.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起承转合”的形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

[5]黄强.论起承转合[J].晋阳学刊,2010(3).

[6]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J].文学遗产,1998(3).

作 者

:王红丽,文学博士,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林朝平,艺术硕士,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本文为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其中的漫画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14动漫专业部分学生的作品

猜你喜欢
四格起承转合古典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爆笑四格
爆笑四格
爆笑四格
爆笑四格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