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省堂诗集》试析万斯备诗

2017-11-28 06:15叶思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万斯诗集

⊙叶思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从《深省堂诗集》试析万斯备诗

⊙叶思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与万斯同等兄弟并称“万氏八龙”的万斯备,深得李邺嗣真传,诗歌成绩较大而无人知。本文试以《深省堂诗集》为本,结合万斯备经历及时代背景,从具体诗篇着手,分析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万斯备 浙东文学 清初诗 《深省堂诗集》

万斯备(1636-?),字允诚,一字又庵,万泰七子,与其他兄弟并称“万氏八龙”。师从李邺嗣,且为其长婿,亲如父子。万斯备诗深得李邺嗣真传,且在“万氏八龙”中,诗歌成就较大,有集传世。现存万斯备诗歌处有三:《深省堂诗集》《续甬上耆旧诗》《万斯备诗集》。《深省堂诗集》为张寿镛所辑,存诗二百六十七首,其中三分之二为五言诗。在诗集序中,张寿镛说:“万又庵先生诗极为李杲堂所赞,尤称其五律,自以为不如。其后,谢山续辑《甬上耆旧诗》,录先生作至百六十余首。杲堂曾为贤士作《叙李集》叙,又尝为选定五律百首。”作为与万斯备关系最近的人,李邺嗣亦师亦友亦父,其诗、才被一代诗学巨子肯定。翻阅《深省堂诗集》二百六十七首诗歌,不难发现,万斯备诗歌内容主要有:思乡之情、山水之感、个人情思。

二、异乡遥动故乡愁

万斯备虽得岳父李邺嗣赏识,然其谨遵先训,以风节自持,终身不仕清廷,生活漂泊、困顿,以教书授业过活。幼年时期,由于战乱,整家居无定所,然而万斯备与众兄弟同吃同住,感情深厚。后,兄弟骨肉因各种原因长期分离,万斯备的思念之情延绵不绝,只可寄诗以怀之。在其《深省堂诗集》中,思乡念亲之诗约有四五十首。诗集第一首《旅兴》便抒发了其渴望回到家乡,回到那个温暖幸福的时刻。“悲风从西来,飘我游子裳。岂不惮远行,饥渴摧中肠。朝餐叶上露,暮宿陌上霜。不如鹪鹩鸟,安居且翱翔。崔嵬历古道,指视多白杨。念彼成死人,酒行为停觞。人生匪松柏,为欢无久长。况复贫贱身,坎坷历遐方。”首句一个“悲”字,直接点明了整首诗的哀凉基调。呼啸的西风吹动了衣裳,诗人站在路上悲从中来。难道不害怕远行吗?饥渴困苦时刻扰乱着诗人的内心。一路上,诗人历尽风霜,朝食露水,夜宿小路。他多么想做一只鹪鹩鸟,弱小却能自给自足,有广阔的天地翱翔,也有温暖的巢穴安居。此诗前半部分刻画出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形象,渴望安定,渴望归家。除去早逝的四兄斯昌,斯备兄弟几人居于各地。兄长斯大遵循父亲遗愿迁居杭州,斯同居于绍兴,兄弟们聚少离多。“南北遥分年夜酒,弟兄各照岁除镫。相思定有家乡梦,倦眼朦朦睡未曾。”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将至,阖家团圆之时,斯备一家却分散四方!在《岁暮》中,斯备将思乡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岁晏无多事,烧灯治墨兵。饥寒淹别日,雨雪筑愁城。

怀友云停户,思亲泪满缨。毋庸开匣镜,恐使客心惊。

一年将尽之时,闲来无事便点灯作诗。过去饥寒交迫,风雪连城。一个“淹”字,使读者感受到斯备的绝望;一个“愁”字,让读者看到斯备的心酸。在这样悲伤的日子,不由得开始思念亲朋,不知不觉泪水已沾满衣裳。“毋庸开匣镜,恐使客心惊”运用侧面描写,凸显出愁容之苦,不忍直视。

在《月夜望水西》中,斯备独居山中,夜晚独行,看到一幅幽静之景:“新月挂东峰,苍茫失岫容。烟蒙不辨水,寺远只闻钟。”一轮新月颤巍巍挂在空中,月色苍茫,烟雾缭绕,山峰似蒙上一层薄纱,朦胧不清,只能听到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然而斯备看到如此幽静旷然的画面时,心中牵挂的仍是触不到的家乡:“宿鸟依残叶,疏灯露小舟。故乡渺可处,一望白云对。”夜晚鸟儿依偎着败叶,小灯点亮了小舟;这叶小舟能带我回家吗?啊,太远了,到不了的。我只能看看天上的白云,因为我的家乡在这片云的另一端啊!斯备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离离合合,更加想念家人团聚的生活,更加渴望能够生活得安稳。“雨雨风风又半秋,异乡遥动故乡愁。老来节序无心历,乱后萍莲是处浮。万树蛩声摧病叶,一庭寒色上征裘。茂陵最是江湖客,未到衰年已倦游。”(《次韵顾仲书春秋》)中秋佳节,阖家团圆。斯备一人在异乡分外思念故乡,心中浓浓的愁绪挥散不去。

二、孤寂悲肠心绪乱

清初文化的钳制、长年与亲朋的疏离、经济生活的拮据,都造成了斯备诗多写个人情思,诉孤寂悲肠之情。“孤独”一词,贯穿斯备的一生。在《山居四首之四》中,斯备写道:“骤雨颓檐下,灯光减复明。尘埃落几筵,户牖凉风生。夜半起兀坐,四顾冷如冰。披褐唤仆夫,前窗起鼾声。愁来不能寐,倾耳听鸡鸣。长夜不得晓,忧思泪盈盈。”夜半骤雨,窗外是悠凉的落雨,屋内则是一派杂破贫瘠。斯备半夜突然从梦中惊醒,四周又冷又清。想要前去呼唤仆夫,却听到他的鼾声。斯备愁上心头而夜不能寐,独坐听屋外的鸡鸣。“鸡鸣”二字既说明了斯备独坐至天明,热闹的叫声又与斯备的孤独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孤寂。最后斯备“忧思泪盈盈”。为自己的孤独,无人诉说?还是为自己的贫穷,经济拮据?不得而知。与此诗类似的还有《一室》,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满腹心事而无人诉说:“未敢逢人说,愁心一室悬。”斯备时常感慨于自己飘零的命运,尽管和李邺嗣亲如父子,但是缺少真正的家,缺少同辈人的陪伴。

斯备创作极为认真,近于苦吟,“炼字炼句,推敲琢磨,虽一字不轻出,必求度越常人。”在恩师李邺嗣的指导下,斯备亦学他宗杜学陶。在《深省堂诗集》中,次韵杜甫的有近七十余首,杲堂则评价他“其酷处直逼杜陵”。尽管身处清文化钳制的特殊背景,斯备在一些诗中仍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之心,这些诗有杜诗深沉之韵。如《出郭》:“衰草绿堤阔,寒云压垒低。戍营连海北,烽火烛郊西。万灶灰山海,于骸衅鼓鼙。惟余万斛泪,何处向风啼。”战争无情,烽火连天。昔日人民安居乐业,如今只剩尸骨遍地。如此惨烈的情景,竟也随风而过,只余下万斛泪水及风中传来的啼哭声。整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厚。字词含蓄凝练,沉郁顿挫,有杜诗之风。纵观斯备《深省堂诗集》,不难发现,整部诗集都被斯备浓浓的孤苦寂寥之情所笼罩。用字方面,斯备多用“孤”“寒”“悲”“残”“破”“颓”等字;意象方面,斯备多采用悲凉的意象如“月”“鸦”“舟”“霜”“桐”“烟”“云”等。

三、山水连情山居幽

接上节而谈,尽管斯备有些许诗有杜诗之韵,然而他见闻有限,诗歌还是不够厚重,多描写山水之景,风格更贴近陶渊明的恬淡闲适。在《晚晴》这首诗中,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子:

清晨负笠去,晚戴日光归。

断霓随东没,昏鸦带湿飞。

霞明千嶂出,风力一钟肥。

宿有邻翁约,朝来如翠微。

首两句斯备活用陶渊明“晨兴理荒秽,戴笠荷锄归”。晨与晚两个时间词,说明斯备在山水中整整一日,他并没有说自己在山中做何事,但从后面的诗句,我们可以窥探一二。“断霓随东没,昏鸦带湿飞”对仗工整,用词巧妙。断霓对昏鸦,随东对带湿,没对飞。断虹被东面的山景淹没,黄昏归巢的乌鸦带着湿气低飞着。此联和上联营造的悠闲氛围不同,运用断霓、昏鸦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凄惨的悲凉景象。然而,明艳如火的晚霞从远处崇山峻岭中喷泻而出,晚风呼呼地吹拂。“一钟肥”三字说明了风力之大,钟是春秋时期的量制,四升为一豆,豆之上有区、釜。各自为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一钟肥还能从听觉角度解释,钟可以是山中寺庙之音,随着风力传播,钟声连绵不绝。此句与上句凄清景象又截然不同,从青白色调变为红黄色调,浓烈大气。由这两幅迥异的画面可以猜测,第一幅画面也许是斯备在山中所见。他独自一人漫步山中,所见之景必会被他心中的孤寂所感染,悲景衬悲情。而第二幅图则是他归家途中所见,家的温馨熨帖着他孤寂的心灵,而此时恰好出现绚丽的火烧云,他孤寂的心瞬间被滚烫的云灼醒,所以此句又生动起来。晚上邻居老翁来约明日共赏青翠缥缈的山光水色,整句诗又重回首句平淡的基调。整首诗虽着重写景,但景物变化多端,情感跌宕起伏,不失为一篇佳作。

张仲谋先生在《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中曾评价斯备:“今读其集,觉波澜老成略逊于邺嗣,而雕琢之功则过之。各体之中,古体不如近体,七言不如五言;五言似汉魏而尚乏个性,七言则或伤于平弱。唯其《黄山怪松歌》一首,盖因物起兴,一时动容,读来气体整健,亦知斯备不徒能写四十字诗。”张先生认为斯备诗虽有可道之处,但五言缺乏个性,七言又过于平弱。然而《黄山怪松歌》一首却让他觉得读起来一时动人,气体整健。《黄山怪松歌》为歌行体,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五言的句子。

黟山多老松,怪然不一格。

撑干必背崖,寄根长在石。

此翁植久似通灵,与人相接颇有情。

始信峰前手接引,天门路上躬送迎。

昨从一线天旁过,铁干横倚似龙卧。

腾虚飞挂片石上,醉倚胡床仰面睡。

高盈三尺荫半亩,柔肢曲体容人坐。

从来柔物不制刚,此翁挺健多反常。

根如锥凿石为破,莲花峰下名人扬。

独有一松学垂舞,倒伸一臂长莫测。

奇会众松莫拟似,无巳尊之曰帝松。

其间众松具不恶,大半穿崖与度壑。

纵饶妙手绘亦难,天骄离奇非意夺。

短鬓老骨历年长,会与轩后同徜徉。

鼎湖龙去不惧往,对此犹如见古皇。

吁嗟呼!古来神物须品题,不经识者终沙泥。

君不见、狮子峰前一古柏, 与蒲团松树齐。

偃蹇不获逢知己,至今视之犹等夷。

四、总结

万斯备生于经世之学的鼎盛之家,历尽艰辛,遵守古训,终身不仕。由于经济拮据、政治影响等,其常年居于山林。万斯备作诗宗杜学陶,苦吟推敲,善用意象,想象奇绝而不被人所知,有一定研究价值。

①②③④⑤⑥ ⑦⑨ ⑩⑫ 〔清〕万 斯备 :《深省 堂 诗集》,张 寿镛辑刊,载《四明丛书》约园刊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27页,第128页,第143页,第145页,第145页,第132页,第 128页,第 142页,第 135页,第149页。

⑧⑪ 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第190页。

[1]厉霞.宁波万氏世家诗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作 者

:叶思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助教。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万斯诗集
万斯集团:为品质赋能,助力“无锡智造”
摘星星的孩子
美检察官 卸任前“清算”特朗普
诗集精选
行者的歌——读田斌诗集《潜行低吟》所想
截句选
一条蚯蚓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
诗人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