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传唱经久不衰成因考

2017-11-28 06:15杨航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23
名作欣赏 2017年32期
关键词:歌诗音乐性长恨歌

⊙杨航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杭州 310023]

《长恨歌》传唱经久不衰成因考

⊙杨航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杭州 310023]

《长恨歌》自白居易创作以来,历经唐代的民间流传,直至清代确立其经典化的地位,虽时有争议,但始终传唱极广,影响极大。其背后的成因大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其本身的文本特性;二是其本身传播效果。

《长恨歌》 成因 传播

一、文本特性

《长恨歌》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还是其自身的文本特性,这是内因。其文本特性包括以下四点:一是通俗易懂;二是本身的歌诗结合的音乐性;三是描写帝王爱情,吸引力大;四是统治阶级的支持。

(一)通俗易懂。关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苏轼的评价最为贴切,流传亦广。苏轼在《祭柳子玉文》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白诗浅近,使得学者众多。除文人学习之外,白居易的诗歌也为平民百姓传唱。

白居易的诗为百姓所喜欢,其主要原因便是其通俗易懂,学习、赏玩门槛较低,故而能吸引广大的受众。周紫芝《竹坡诗话》云:“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这里直接评价《长恨歌》,言其俗,虽是反面评价,但也可以看出其通俗平易的特点。

(二)音乐性。《长恨歌》之所以传唱经久不衰与其自身的歌诗结合的音乐性是分不开的。《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诗的结合往往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往往是歌诗结合,注重诗歌的音乐性。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文中明言:“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这里一方面见出白居易诗歌影响之大,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白居易所创作的《长恨歌》是可以和乐而唱的。《长恨歌》以其自身文辞的通俗性加上歌诗结合的音乐性,使得它为普通民众接受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长恨歌》在当时传播范围极其广泛。

(三)描写帝王爱情,吸引力大。《长恨歌》不同于以往的叙事诗,如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是描写普通百姓的生活,整个《诗经》和《汉乐府》中描写帝王爱情的诗歌很少,更别说是长篇叙事诗。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历来便是诗家题咏的题材。早在白居易之前便有很多诗人对此进行题咏,最著名的如杜甫的《哀江头》,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李益的《过马嵬》二首。

白居易选取李、杨故事进行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便必然会大受欢迎,读者会很多。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王公大臣,抑或是平民百姓都会关注这个题材的诗歌。统治阶级关注其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王公大臣关注其诗歌是否符合雅正精神,艺术上是否上乘,平民百姓则关注其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赞同抑或是反对,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它促进了《长恨歌》的广泛传播。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帝王的爱情更是备受关注。白居易以其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帝王的无奈与多情,其受到欢迎是必然的。

(四)统治阶级的支持。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唐代并不受主流文坛的欢迎,主流文坛一方面认为白居易的诗歌太过通俗平易,极为浅切,不是诗家本色,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其过多描写帝王爱情不符合雅正之道,故而主流文坛对《长恨歌》是极为排斥的。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言:“右丞苏州,趣味澄复,若清洗之贯达……元白力勃而气弱,乃都市豪估耳。”

诗家批评之外,唐代选家亦多不选白居易的《长恨歌》,然而这并不影响《长恨歌》的广泛传播和受人喜爱程度。究其原因便是《长恨歌》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支持和底层平民百姓的喜爱。《长恨歌》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委婉讽喻君王,君王是可以接受而且是支持的。

二、传播效果所致

一部文学作品传唱的经久不衰一方面其自身文本特性是关键,但是要想长久流传还得需要良好的传播效果。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能够做到文本特性与传播效果的完美结合。其良好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游唱和及诗文小说的互动;二是歌妓、乐工的传播;三是改编的扩散。

文中记载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于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相携游仙游寺,谈及李杨故事,感叹其事没有出色之才写出以致湮没无闻,于是王质夫建议白居易将其事写成长篇诗歌,于是便有了《长恨歌》。《长恨歌》创作完成之后先在朋友之间相互传播,此后才流布于民间。

此外诗文小说的互动也促进了《长恨歌》的传播。陈鸿与白居易共游仙游寺,白居易率先创作出了《长恨歌》,随后陈鸿也创作出了《长恨歌传》。《长恨歌》的创作促进了《长恨歌传》的创作,《长恨歌传》的产生则又促进了《长恨歌》的传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二者的广泛传播。

(二)歌妓、乐工的传播。杨茜在《白居易“歌诗”创作、中隐思想及其诗歌的传播》一文中指出:“白居易的歌诗在当时受到广泛的传播,传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从传播方式的角度讲,传唱也正是白居易歌诗传播的最主要传播方式。”

赵翼的《瓯北诗话》云:“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己……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传唱主要分为歌妓、乐工的传唱。歌妓、乐工的传唱相较于文本传播更为迅捷,一经创作便可以很快地传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关于歌妓的传唱,《长恨歌》是极为流行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

柏红秀、黄静《白居易与乐人交往考》考证出与白居易交往密切的乐人有四十五位。柏红秀《论乐人与元白诗歌的传播》一文中说:“乐人之所以会在元白诗歌传播中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乐人和元白有密切的交往;二是与元白交往的乐人流动性极强。”

此外如梅兰芳京剧《贵妃醉酒》《杨贵妃》,新时代与杨贵妃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大量出现,比如电视剧《杨贵妃》《杨贵妃秘史》等,电影如《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等。在新的时代里,影视配合文学文本,共同推动了《长恨歌》的长盛不衰。

总之,《长恨歌》以其文本特性、传播效果以及后世的影响,逐渐确立其经典地位。之所以这样,根本上还是在于其本身的价值,即对人情的关注,以其通俗性和音乐性使得雅俗共赏。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过多宣扬政治的文学是很难长久流传的,只有关注人情、人性的文学才能经久不衰。

①② 陈寅恪:《长恨歌笺证》,《清华大学学报》1947年第10期。

③ 杨茜:《白居易“歌诗”创作、中隐思想及其诗歌的传播》,西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柏红秀:《论乐人与元白诗歌的传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作 者

:杨航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编 辑

: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歌诗音乐性长恨歌
论清以前书院的文学教育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全球邮轮继续开往中国 歌诗达要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
贴近大众·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