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德潜的哀悼诗

2017-11-28 06:15程丹青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0
名作欣赏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亡者意象诗人

⊙程丹青[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0]

论沈德潜的哀悼诗

⊙程丹青[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0]

沈德潜现存九十余首哀悼诗,其独到之处是在述哀之余还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之叹、人生如梦之感,哀伤、悲愤之中也透露出一种看透生死的坦然。艺术上多以朴实平易的语言,通过细腻幽微的手法来表达对亡者的哀悼之情,叠词的大量运用以及今昔对比的描写也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密度。其中以哀悼亡妻之诗尤为感人,也展现了诗人的至真、至性、至情。缺点则是诗歌的用典用词和叙述结构比较单一,缺少新意。

沈德潜 哀悼诗 以情动人 细腻幽微 朴实平易

沈德潜现存两千三百多首诗歌,内容丰富繁杂,题材包括了歌功颂德、点缀盛世、民生疾苦、酬赠应答、流连山水、隐居田园、羁旅飘零、体物咏怀等,主要收集在《竹啸轩诗钞》十八卷、《归愚诗钞》二十卷、《归愚诗钞余集》十卷中。关于沈德潜各种题材的诗歌,前人多有研究,但对他的哀悼诗则缺少相关的研究。经统计,沈德潜现存哀悼诗九十余首,哀悼的对象主要有发妻俞氏、同年、皇室宗亲、友人同僚、师长弟子等。

一、哀悼诗的分类

沈德潜的这些哀悼诗在其存诗总数上所占比例虽不突出,但是内容却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归类和整理。

还可以从诗人所处的不同情境对这些哀悼诗进行分类,比如诗人在亡人追挽现场所见所感的,可参见《悼翁国坊》《哭方子膏民》;诗人因亡友之诗文而追怀往昔的,如《追悼庐生景程》《怀方舟兄》;诗人梦醒时哀伤赋诗的,如《夜梦张存中太史》;还有诗人路过坟茔、旧居旧地时感发题诗等。

二、哀悼诗的思想内涵

沈德潜的哀悼诗在内容上主要写了对亡者的追思、讲述交往经历、介绍亡者的生平事迹或性格操守以及寄托自己的哀思。在这些哀悼诗的描写过程中,充满了一种时间流逝之叹、人生如梦之感,两者之中或盈溢着无奈与孤独,或满含了哀伤与愤懑,或流露出同情与斥责,或透露出一种明悟与坦然。

沈德潜父母早逝,生活贫苦,他在诗中曾经说过“麦饭浇山泉,生平此餍饫”(《别亡妻墓》),虽致力科举却屡次名落孙山,一直到六十六岁才得以高中,其后孤身一人在京仕宦。七十四岁时,千里之外的妻子亡故。屡试不第、仕途不顺、一朝富贵后亲人不在,可谓艰辛。至晚年才发迹,九十七岁终,虽长寿,个中滋味怕是只有诗人自己清楚。

可能是由于自身的人生经历,沈德潜在哀悼亡友时,哀伤之外还表达了一种恨世不公之怨。《悼卢生景程》中,诗人回忆了两人的相交,描述了卢生去世后一家老小的拮据与清贫,对其身世感到惋惜与不平:“有目那能瞑,积恨吾怜汝。”“身世总如斯,衔悲亦何益?”此外,《挽曹微公》中“木讷直多寿,而胡不永年”,《挽王攻玉》中“善人乃无禄,天道谅如斯”等,都有着诗人对亡者的惋惜与为之不平的愤懑。

曾经的师友、亲人相继逝去,相识相交的岁月也不再来,诗人的内心有无奈有孤独,但也有一份明悟生离死别后对人生如梦的坦然。《追悼卢生景程》其三中诗人写道:“浮沤感存亡,弹指成今夕。”“浮沤”指的是水面上的泡沫,泡沫易生易灭、随水逐流,就如同变化无常的世事和人短暂的生命。《过二弃草堂怀横山先生》其一:“往岁谈经处,风流不可亲。珠龛犹在座,讲席已凝尘。”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出的物是人非,让人顿感几十年人生匆匆如梦。然而逝者已矣,生命有限,死亡亦是常事。诗人经历过这种哀伤,明白了这些道理,也便不会再沉湎于无尽的感伤之中,反而有种明了人生、参悟生死后的坦然不迫。《挽顾禄百》其四:“风流云复散,泪滴自阑干。”《忆方外亡友樾亭》其二:“方外情新似弟昆,幻云散后了无痕。”《挽盛青嵝》其一:“神存形忽摧,性灵返于真。笑言如昨日,后晤付梦魂。万事归无无,请看空天云。”《哭方子膏民》中:“万事归虚无,伤身空尔为。”都是诗人参透死生之后的感悟。这种思想情感在沈德潜的哀悼诗中多有体现,“叹逝行自念,谁能保期颐?旷观彭殇理,聊用宽悲思”。大抵看透人生、参悟生死之后的这种淡然于心的态度,使得沈德潜的哀悼诗于哀思之中又包含了哲思理蕴。

沈德潜的哀悼诗中还有一类是描写贫苦百姓的,以《挽船夫》为代表。“昨宵闻说江之滨,役夫中有横死人”“即今水深泥滑行不得,身遭挞辱潜悲辛”,通过描写役夫的悲辛与横死,表达了诗人对以役夫为代表的贫苦百姓的同情,对以里正、赶船船户等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斥责。这首哀悼诗同时也是沈德潜诗歌中描写民生疾苦的代表作。

三、哀悼诗的艺术特点

沈德潜的哀悼诗在艺术表达上基本合乎其诗学追求,主要有三大特点:以情动人、细腻幽微和朴实平易。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艺术特点,如凄凉衰飒的意象、平实朴素的语言、叠词的大量运用以及多处今昔对比的描写等。

四、哀悼诗的不足之处

尽管前人对沈德潜的悼亡诗有过不低的评价,但还是应当注意沈德潜这些哀悼诗的缺憾之处,总的来说有三点:

首先是表现手法、叙述模式比较单一。很多诗的叙述基本遵循着一种套路结构:诗人得知友人亡故——觉得诧异、突然和悲伤——回忆往昔一起交游的日子——遗物和家人、表达悲伤之情。这种相似的结构在很多哀悼诗里都能窥见,只取诗作开头来对比,比如《挽盛青嵝》其一、《挽方东华三章》其一、《挽王攻玉》、《挽顾禄百》,这四首诗开头分别是“河干送君归,倏忽成古人”“缔交三十载,倏忽成长别”“相聚只一岁,倏忽成亡友”“会和逾三日,俄然做古人”,不但叙述结构相同,字词的使用也十分相似,缺少新意。

最后是诗歌的意象整体上较为平淡简单。所谓“平淡简单”是说这些哀悼诗并不是全部都有给人以审美体验的意象描写,而它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中,也没有多少是能给予读者特殊感悟和印象的。意象的恰当使用,能够使诗歌更加含蓄蕴藉,更加言有尽而情无穷,然而沈德潜的这些哀悼诗在意象的使用上比较平平,很少有称得上夺目者。以“月”这个意象为例,孟郊的《悼亡》云:“山头明月夜增辉,增辉不照重泉下。”月色尽管明亮,但月下之景却朦胧凄迷,人间之月照世间之人,却照不进那幽寒阴暗的黄泉地府。这两句的描写可谓细致幽微,巧妙绝伦。同样是悼亡诗,沈德潜笔下的月景是“南北幽明两不堪,梦中恍惚月沉潭”(《梦亡室俞夫人,醒哭以诗》),凄迷是有,却并没有多少凄美之感,只是简单地叙述了诗人的梦里梦外所见所感。诚然我们不能评价说两位诗人的情感高下,但是在艺术表现上、意象运用上,沈诗稍逊。

前人对沈德潜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其诗学思想、诗歌理论及其诗歌选本,在研究其诗歌创作时,基本忽视了这一类哀悼诗作,未能更好地把握沈德潜诗歌风格与特点的全貌。

[1]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0.

[2]王顺贵.沈德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107-111.

[3]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4]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6]沈德潜.沈德潜诗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作 者

:程丹青,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诗学。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亡者意象诗人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滑轮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愤怒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阅读七选五
放逐天堂
“亡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