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外景主持的贴近性
——以央视《远方的家》节目为例

2017-11-28 06:15张暖祎江西省广播电视台南昌330000
名作欣赏 2017年32期
关键词:外景受访者主持人

⊙张暖祎[江西省广播电视台, 南昌 330000]

浅析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外景主持的贴近性

——以央视《远方的家》节目为例

⊙张暖祎[江西省广播电视台, 南昌 330000]

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立足于为受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受众的生存理念和生活观念。各类生活服务节目中,走出演播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第一线的节目因为贴近百姓生活而备受青睐,而走出演播室的主持人的主持往往成为这类节目成败的关键。本文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为例,从“与自然人文环境融合”“积极寻求沟通交流”“努力寻求情感共鸣”等方面分析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的贴近性特点。

生活服务类节目 外景主持 贴近性

电视,作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传媒族群中的极为重要的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特征和方式,建构了当今社会交往的特殊形态,酿就了人类新型的思维方式,催生了当代社会崭新的生存方式,也引领着人们新时代的文化追求。它的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形成着独特的文化社会现象,并以其符号化、形象化了的“类像”或“类现实”成为我们当下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也越来越注重受众的喜爱和需要来进行。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人们迫切需要开阔视野、了解各种生活资讯,于是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活品质上。而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追求,它立足于为受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受众的生存理念和生活观念。目前各类适应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竞相开办。各类节目中,走出演播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第一线的节目因为贴近百姓生活,使观众感同身受而备受青睐,而走出演播室的主持人就成为这类节目的焦点。因为主持人是节目线索的牵引者,节目场面的组织者,节目节奏和进程的控制者、调动者和指挥者。更为重要的是,主持人还是电视栏目品牌的象征,是电视栏目的一种符码性标志,是电视栏目成败的关键元素。如此,走出演播室、走进大自然的主持人即外景主持人的主持艺术也给众多的学者和电视人留下了探讨和研究的空间。本文试就外景主持的贴近性的特点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

所谓外景主持,就是主持人在演播室外自然的风光或人文环境中主持节目。外景主持人兼任主持人和记者的职责,发现、搜集信息并且有选择地把它们传达给观众。“外景主持人既不在演播室里坐着说,也不在拍摄现场拿着话筒站着侃,而是作为节目的一个角色出现。这个角色是观众的眼睛,又是摄像机的镜头,同时还能与被拍摄对象打成一片,使主体、客体融为一体,共同完成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作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外景主持,除了要体现节目的服务性、体验性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贴近性的特点。因为只有贴近百姓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我们时代的风貌,展现出发展中的中国真实的形象,捕捉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进而想观众之所想、急观众之所急、解观众之所难,并通过发现、体验、感受的全过程以实现观众的参与,使观众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收视率高、生命力长的生活服务类节目。

外景主持人走出演播室,面对的是江河湖泊、高原草地、森林平原、风霜雨雪的大自然和纷繁复杂、文化多元、民族各异的人类社会。作为新闻工作者,主持人要承担主流媒体的责任,维护国家的形象,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引导人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同时,也要适应节目的要求,让受众在获得如临其境的审美享受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并在欣赏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认同健康正确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外景主持人既不同于演播室的专业主持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记者。演播室的主持人对应的对象是电视观众(镜头),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对应的对象只是被采访者,而外景主持人往往承担着主持、采访、导游的多重任务,交流对应的并不仅仅是被采访者,而是作为节目的一个角色出现。这个角色是观众的眼睛,又是摄像机的镜头,同时还能与被采访者打成一片,置身其中,以当事人的身份完全融入情境,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五官感觉和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来实现观众的参与。因此,与受访者的贴近,就是与观众的贴近,更何况受访者也是观众,只不过他作为观众的一员参与到节目中来。受访者是主持人贴近观众的一座桥梁。作为外景主持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与受访者的贴近。

一、与自然人文环境融合

(一)与受访地自然环境融合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曾经经历了从敬畏崇拜到天人合一再到把大自然作为征服对象,直到如今努力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们心中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天然的热爱,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息息相通,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但是随着整个社会日趋工业化、信息化的潮流,城镇化的进程正导致对大自然领地的蚕食,人们在无奈中与大自然日益疏离,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挡住了人们遥望大自然的目光,也遏制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欲望。

1.亲近大自然

作为外景主持人,走进大自然,带领观众领略山川河流的美丽,感受草虫鸟兽的灵动,触摸大自然的脉搏,便切合了观众亲近大自然的心理,满足了观众感受大自然的欲望。《远方的家》的外景主持人,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领观众一路欣赏旖旎的风光、湍急的河流、天然的森林、连绵的雪峰、宁静的湖水、无际的荒原、奔腾的骏马、秀美的景色、梦幻的境界、奇异的景观……

《边疆行》第75集中,摄制组来到素有“人间净土”美称的闻名世界的喀纳斯,外景主持人吴丹走到喀纳斯河边,看到蜿蜒在森林草原间令人心醉的喀纳斯河,她用描述性又不失口语化的语言向观众介绍喀纳斯河的美:“我们面前的喀纳斯河,就像是掉在天地当中一块带有翠的碧玉一样,而且刚好这会儿是阳光照在河面上,所以波光粼粼当中就觉得好像有碎金又掉在了这块碧玉上。”

第77集中,外景主持人彭祖站在纯净秀美的高山湖泊赛木湖边,兴高采烈地向观众介绍道:“这就是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赛木湖,往远处看,可以看得到是水天相接。如果我到这儿没有看见远处的群山,我真的觉得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海。现在我站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可以看得到远处星星点点的毡房,成群的牛羊就躺在上面,非常的休闲自得。”

这些优美典雅、充满诗情画意的解说词伴随着一幅又一幅极富个性的原生态自然美的画面,在观众的面前徐徐展开,无不表现出对神秘造物主的温情和崇敬,同时又展现出了一种和谐美,让观众陶醉于审美体验中。饕餮视觉盛宴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愉悦了观众的身心。

2.感受大自然

《边疆行》中,主持人走进浪漫马关,拥抱梦境之地香格里拉,寻找藏野驴,探寻秘境独龙江,行走古城萨迦,感受高原缺氧,探访千年冰川,喂食金丝猴,亲近美丽孔雀,延边赏秋,草原牧歌,享受世外桃源……第77集中,主持人李莹经历艰难跋涉登上雪峰之巅寻找传说中象征着圣洁的雪莲花。主持人艰难地跨越急流中碎石的情景、历尽艰险最终找到雪莲花时惊喜的神情历历在目。第35集中,主持人彭祖经过一路的艰辛探险,终于站在了咆哮的金沙江的虎跳石上。眼前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美景,彭祖非常激动地告诉观众:“来到这里,我真实地感受了一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

伴随着主持人亲近感受大自然的脚步,观众仿佛与主持人一路同行,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得到身心的愉悦、情感的满足、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在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引导观众去认同大自然、尊重大自然,认识到大自然的美有其自身的价值与权力,它绝不是在人的统治下生存。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共美的理想境界,在现代文明快速进程中使大自然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二)与受访地人文环境融合

1.与受访地文明程度融合

所谓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人类文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三百年前,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下,人类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机器系统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文明的程度在全球,乃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参差不齐,尤其在一些闭塞的山区、边远的地区,文明甚至还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还没有被工业文明的光芒照亮。

作为外景主持人在主持时不能用文明的居高临下观照拍摄地和受访人的现实生活,要注意贴近当地的文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使他们克服戒备和恐惧的心理,敞开心扉,从而达到节目制作的要求,实现编导的意图。

《边疆行》第22、23集,是向观众介绍古老的佤族,拥有“原始部落”之称的翁丁村,神秘、奇特、古朴,整个村庄都是茅草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宁静的爬街村,村民穿的衣服、盖的被子都是自己编织,喝的酒也都是自己用苞谷酿。在这些工业文明的光芒还没有照耀的地方,主持人以学习者的姿态贴近当地人的生活、风俗、习惯,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刘莎学织布是那么的认真,王静学称谓是那么的真诚;刘莎跟佤族人聊天是那么的亲切,王静探访佤族人家如同走进自家亲戚门……她们用平等、亲切、真诚打动受访者,营造和谐热闹的氛围,从而形成了最佳的传播意境。同时,也打动了观众,并引发观众去思考现代文明在边远地区推进的滞后及其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去解决现代文明的不平衡格局。

2.与受访地民俗文化融合

所谓民俗文化,就是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它不容轻视。要了解一个拍摄地,了解受访者,就必须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

二、积极寻求沟通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目主持的艺术就是交流的艺术,对于外景主持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对于受访者,主持人缺乏更多的预知,多数情况下,主持人是跟一个毫不了解的陌生人进行交流。这就更需要主持人根据受访者的情况传输信息,同时关注受访者反馈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并将之作为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信息传播活动与方式的重要依据,保证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交流包括有声语言交流和无声语言交流。

(一)有声语言交流

节目主持主要是靠有声语言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并与观众交流的。同时节目主持人的个人魅力、风格特征也主要是靠有声语言的运用才凸显出来的。良好的语言知觉是外景主持人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要求主持人的语言生动活泼又不失庄重,并且还要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够贴近观众,有交流感。尤其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时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生动灵活。

1.用声追求外放活泼

外景不同于演播室有稳定的环境,通常出外景时会有环境噪声的影响,环境音也是外景节目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作为生活服务类的外景主持人更是要把信息准确无误而且清晰地传递给观众。由于外景主持人多是在户外空间开放的大环境下,语言填满空间需要比密闭演播室来得夸张些,所以在用声上要更外放些,更活泼些。《边疆行》第17集,吴丹走下车,站在马路边上用欢快、外放、活泼的语言介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完全盖过了隐隐传出的马路上的汽车声,同时也激发了观众跟随她的旅程的欲望。不单单是吴丹,《远方的家》中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做到讲究有声语言的外放活泼,再配上他们青春靓丽的外形,成为《远方的家》一道亮丽的风景。

2.语气上讲究感情色彩和分量

所谓语气是指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是有声语言表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作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外景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为体现其平等交流的风格就更应以语气为核心,而语气的神则是感情的色彩和分量。语气的感情色彩指的是其透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欲、恶、惧”等人类情感的丰富繁杂的种种不同色彩,她要求表达的丰富性;语气的分量是指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区别是非爱憎中浓淡不同的分寸尺度,强调表达的分寸感。生活服务类外景主持人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要与节目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相一致,而不能南辕北辙。

《边疆行》第9集走进了世外桃源云南坝美村,为了把这儿的美景介绍给观众,主持人吴丹手指远处,轻声细语地从声音的描摹开始叙说:“……你看有牛铜铃的声音,有潺潺的流水的声音,有水车吱吱呀呀的声音;再仔细听,树上还有啾啾的鸟叫声,其实这些声音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虽然是口语化的表述,可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之中。而当吴丹与船工师傅、壮族阿妈、壮族大姐攀谈时,语气给人的感觉完全是朋友、是亲戚,显得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诚恳。

3.要有对象感

由于语言传播过程中听众、观众不在面前,传播者要凭借想象,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就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对象感。传播者通过对受众的感应和把握,并与他们交流,以激发语言表达的愿望。外景主持人的对象感指向性更强。《边疆行》第39集,主持人谭文颖在然乌湖畔偶遇一群骑着摩托旅行的人,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声音哽咽;这个时候,她仍忘不了观众,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对着观众说道:“当这个世界很多人在埋怨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有一些人真的就为自己的梦想走出来了。其实生活的选择权永远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上,生活本来就是很美好的,只要你愿意睁开眼睛来看……”只有眼前有观众、心里有观众,只有觉着面对着观众,才可能说出这一番与人共享的发自肺腑的感悟。

4.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

所谓生活化的语言,就是不能用文绉绉的语言,要尽量用短句子,并且简洁明了,贴近百姓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所谓口语化的语言,就是简洁明晰,通俗易懂,生动灵活,同时又不失书面语的规范性的语言。如《边疆行》第23集,外景主持人王静探访佤族人家的时候,与主人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完全是生活化的语言。如:“打扰啦!打扰啦!”“‘叔叔好’怎么说?”“哇,这么热的天还生着火呀!”“这火是不熄的?”“夏天多热都不熄?”“酒也是这样?”而当她喝完佤族人的苦茶后,面对镜头向观众介绍时,又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这茶比我喝过的所有的茶,无论是普洱茶、铁观音,还是绿茶,都要苦。”这种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有着“原始部落”之称的佤族人家的距离,生疏感一下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融洽的气氛,同时也让观众产生了亲近感、认同感。

(二)副语言配合

作为外景主持人,除了用有声的语言表达方式之外,还要用无声的语言表达,无声语言是主持人表达的又一个组成部分。郭谷兮说过:“人们谈话时仅百分之三十五的内容是单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五的内容则要靠眼神、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伴随着语言来表达。”在主持时,配合语言表达,表情、动作、姿态等要针对不同的受众正确地运用,既要亲切热情,又不要失掉自然朴实、端庄大方。

1.用服饰妆容表情达意

服饰妆容是个人自我的体现,更是语言、文化的表征,其内涵和外延都超出了服饰妆容原有的基本功能,而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言,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团体,其形象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或组织形象,而是集节目主持人的个人形象、节目形象以及主持人所代表的大众传媒的组织形象于一体的复杂组合体。如此,主持人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服饰妆容是否得体,关系到电视节目的成与败。

(1)服饰妆容要自然朴实

作为外景主持人要做到服饰妆容得体,才能贴近受访者,从而贴近观众。外景主持人服饰妆容不仅要服从节目的需要,还要注重与环境的配合,所以宜穿着运动装和休闲装,不佩戴首饰。这样显得干净利落,自然朴实,生活化,平民化,易于融入受访者的生活,易于与大自然的环境和受访者的生活环境相协调。在妆容方面,避免夸张的影视妆,而应以生活妆为宜。如果面部妆容太白、太花,会与被采访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给摄像增加难度,也难以形成和谐的传播情境,也容易让观众产生距离感。

《远方的家》外景主持人全部穿着有栏目组标志的运动服,颜色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色彩为主,这样既显得亲切、自然、随和,又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协调,同时也便于户外行动。有时候,主持人还会穿上受访者的民族服饰。比如,王静在《边疆行》中走进云南德昂族聚居村寨时,也包上了德昂族女人特有的头饰。她一边好奇地询问德昂族服饰的奥秘,一边不时地转脸对着镜头告诉观众自己体验的感觉和了解的民俗知识。等到离别时,村子里所有的群众把她一直送到了村口,王静对着村民不断地挥手,大声地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再来,再来!”浓浓的离别之情让观众觉得她仿佛是德昂族的好朋友,又好像是德昂族回娘家的闺女。当观众意识到这是主持人时,心中便溢满了温暖和感动。

(2)服饰妆容要适应气候环境

人类的生存活动离不开气候,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人类的生存活动必须具有气候适应性。作为外景主持人,大自然就是他们工作的舞台,风霜雨雪、冷热暑寒与他们为伴,因此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要贴近气候特征,对气候要有适应性,这样才能使节目的内容和周围的气候相切合,让观众产生现实认同感,从而达到节目制作的要求。

《远方的家》摄制组穿越整个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带。《百山百川行》第167集中,主持人彭祖在长白山的风雪中向观众介绍天池的美,感受天池气象站工作人员非同寻常的工作,体验天池哨所边防战士艰难的巡逻。冰天雪地里,彭祖全副武装,围着围巾,戴着手套,甚至还披着一件棉袄外套,这样的装束与当时长白山的极寒气候十分吻合。《边疆行》中,蔡丽娜来到生命禁区丁嘎哨所时,裹着军大衣,不停地喘息着主持,验证了生命禁区的极寒缺氧。《沿海行》第97集,摄制组来到炎热的珠海,主持人李七月本穿着长袖T恤,因为酷热难当,将长袖撸成了中袖,与椰风椰树是那么的贴切。

这种对气候的适应遵从了传播学的“认同策略”,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从而拉近了外景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同身受,同时也使观众直观地获得必要的信息,凸显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服务属性。

2.用体态语积极配合

体态语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姿势和动作,大体由身姿手势语言和表情构成。而作为主持人的体态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的动作、表情,它是作为无声语言意味着特殊的意义,是有声语言的辅助工具。它能准确地传情达意,提高传播效果,也能改善气质,传达美感。

(1)姿势语言

每一种姿势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中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反映出交谈双方的地位、等级以及关系亲密程度。作为外景主持人要尽量采用与受访者一样的姿势,受访者是站姿,主持人也应该采用站姿;受访者是坐姿,主持人也应采用坐姿;倘若受访者蹲着,主持人也应蹲着。这样能更好地贴近受访者,创造出轻松和谐、平等融洽的访谈氛围,让受访者敞开心扉,坦诚交流,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如《远方的家》中的外景主持人总是与受访者同甘共苦,受访者坐着他们也坐着,不管是坐在凳子上,还是坐在地上;受访者站着他们也站着,不管站多久也绝不坐下;受访者赤脚走进水里,他们也一样脱下鞋子。这种发自内心、源自本性的贴近不仅获得了理想的访谈境界,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这是《远方的家》之所以获得高收视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表情语言

表情不单单指面部表情,它还包括目光语、伴随语和体距的处理。所谓目光语是指眼睛所传递的内心感情和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外景主持人在与受访者交流时应正确运用和表现眼神,学会用目光传递信息,传达感情。为了取得融洽的访问气氛,要特别注意与受访者的对视,以显得亲切热烈,但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亲切热烈的气氛,故作姿态。

所谓伴随语是指人们讲话时的音型和功能性发声,属于音型的要素有音质、音幅、音量、语速等,属于功能性发声的则包括笑语、惊讶语、叹气以及习惯性的“啊”“嗯”“哩”“是吗”等附加语。无论是属于音型的伴随语还是属于功能性的伴随语都能够表达某种意思,或传递某种弦外之音。但音型方面的伴随语应归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范畴,功能性伴随语属于副语言。在外景主持中,主持人要运用好自己的功能性伴随语,以便和受访者形成互动,更好地完成节目任务。《远方的家》中无论是男主持人还是女主持人,无论是活泼型的主持人还是文静型的主持人都善于倾听,伴随着受访者的讲述,他们时而掩口而笑或朗声大笑,时而跟着受访者叹息或以“哦、嗯”应和,让受访者觉得主持人跟随着自己的感情上下起伏,对自己的讲述特别感兴趣,这样能促使受访者更有欲望更流畅地表达,从而使节目更自然也更有张力。

主持人的面部表情必须恰当,要自然,要与言语活动的情感相融洽、统一。表情不能矫情做作,不能夸张惊悚。另外,要注意处理与受访者的身体的距离,既不能隔得太远,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远让人产生距离感,太近显得对人不够尊重。其距离的远近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及节目的内容和要求来确定。

《远方的家》中众多的外景主持人,都尽量在镜头前呈现出最生活化的状态,努力把自己还原为普通人,不提着端着,不刻意表演,将自己融入片中人的生活。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攀谈、交流,语言和动作都自然得体、亲切坦诚,与周围的环境和受访者构成了非常和谐的传播情境。

三、寻求情感共鸣

一档生活服务类电视栏目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主持人对情感的把握。节目主持人只有投入自己真诚的情感,走进受访者和观众的内心世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受访者和观众的心灵感官,并且根据观众和受访者的情况,审时度势地把握好节目的情感走向,才能与受访者和观众建立起一种亲人般的情感联系,使节目充满人情味。情感是最能牵动受访者和观众心灵波动的关键,作为外景主持人,接触的受访者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人生境遇、生活情趣、思想状态、文化水平、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都相差甚远,那么应如何在情感上贴近他们呢?

(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在面对受访者时要坦率、要善良、要真诚,有时甚至要把自己当作受访者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想他们之所想,爱他们之所爱,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边疆行》第23集,王静探访佤族人家时,主人在火塘上炒制苦茶,她就像阿妈的女儿一样顺手拿起吹火筒帮阿妈吹起火来。《边疆行》第37集,摄制组偶遇坚持十一年义务修山路的六十七岁的老阿妈,主持人彭祖被老阿妈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他捧起老阿妈长满老茧沾满泥土的双手,心疼地抚摸着,并丢下水果嘱咐老阿妈:“累的时候就稍微歇歇,然后吃点东西。”主持人的善良真诚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边疆行》第39集中,主持人谭文颖在西藏八宿的然乌湖畔偶遇一群骑着摩托旅行的骑士,采访中得知他们虽然旅途中历尽艰辛,但彼此等待、互相照顾、乐观前行、追逐梦想,收获着旅行的快乐,看着骑士们飞驰而去的背影,谭文颖感动得泪流不止。主持人的善良真诚、源自内心的人文关怀也令观众感动不已。

(二)要善于移情

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一般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并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身上和对方一起感受。这一点对节目主持很重要,因为节目主持的过程就是主持人和受访者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的过程。主持人要能与受访者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共鸣,从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云南省德钦县谷扎村,与外界沟通的道路就是澜沧江上一条长二百多米、离江面六十多米高的跨江溜索,村民外出、运输物资、携带生活用品都必须借助这条溜索。为了体验村民的辛苦,主持人彭祖鼓足勇气在滔滔奔流的澜沧江上溜到对岸后,哽咽地说道:“有些事情等你真正做到时,你才会了解它到底有多辛苦。就我可能只是今天这一次,但是这儿的村民他们每天都得走这样的路……”他的行动加上这段朴实无华却充满情感的话,让受访者和观众深深地感动和震撼,并牵动观众关注这儿村民未来的命运。

为了采访西藏自治区普兰县丁嘎执勤点的边防战士的工作生活,主持人蔡丽娜克服高原反应,经过长时间的山路颠簸,来到海拔五千多米、气候寒冷、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被称为“生命禁区”的丁嘎执勤点,这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40%。她顶着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喘息着向观众介绍丁嘎执勤点的战士的工作生活。她和战士同吃同住同欢乐,当她看到战士用冷水洗脚时,她将手伸进了战士的洗脚盆;当战士要求学唱《边疆行》主题歌《边疆颂歌》时,她一句一句耐心教;当她与战士告别时,她流着眼泪与战士一一拥抱……让观众感动于边防战士的坚守奉献的爱国情怀时 也让观众感动于主持人身体力行、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和真心真情、亲民近人的职业操守。感动之情涌动之时,观众的爱国情愫也油然而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节目的教育功能。

贴近性是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它关系到节目传播的成败。作为外景主持既要考虑到与受访地自然环境的贴近,又要考虑到与受访地人文环境的贴近;既要考虑与受访者生活的贴近,又要考虑与受访者情感的贴近。因此其内涵和外延就给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理性思考的空间。随着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迅速发展,理性的探究和实践的努力一定会使这类节目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电视家族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①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② 姜椿芳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4页。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魏南江.节目主持艺术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张立勇.从《远方的家·边疆行》论“走、转、改”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J].新闻传播,2012(1):17-18.

[5]苏叶.出镜记者外景主持的特征[J].东南传播,2012(9):196-198.

[6]罗佳艺.从生活服务类节目外景主持人的镜头语言谈起[J].今传媒,2013(12):73-74.

[7]郭唯.探析纪录片中的主持人角色 [J].电视研究,2013(12):65-67.

[8]任红霞,任松鹤.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着装与主持环境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1(8):165-166.

[9]徐海红.生态与文明的融合及实现基础[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7.

[10]姚喜双.播音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外景受访者主持人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认识亚健康
访陈潭秋故居
会聊天的主持人厉害在哪里
栏目主持人语
旅行的眼界等3则
浅谈《甲方乙方》中的电影美术技巧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