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小的教育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2017-12-07 22:52刘加成张羽华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解决途径

刘加成+张羽华

【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乡村小学教育发生了很大改变。近年来,重庆市武陵山片区小学入学率不断增长,教学硬件条件有所改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进城务工,乡村初小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校舍建设相对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处于“贫血”状态;人才培养的流失与政策目标偏离;对学生的呵护意识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教育滞后的态势,就必须对重庆市武陵山片区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症候式分析,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

【关键词】初小;乡村教育;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8-0112-03

一、乡村初小的内涵

重庆市武陵山片区辖黔江区、武隆区、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系乌江水系地区,又称重庆武陵山片区。该地为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生态系统脆弱,传统生产条件差,对乡村教育投入力度不足,使得乡村初小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村教育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这对于渝东南乡村教育工作的改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实际调查采访,我们发现,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初小”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农村地区相对集中的村落办理的初级小学,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与中心乡镇距离较远。一般由一位或者两位老师在一所学校上课,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位老师。这些老师没有正式编制,都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且由乡中心小学或者乡镇教办任命。但这些代课老师没有稳定性,随时可以辞职。很多课程都是由一人承担,甚至一位老师任教两个年级,一个年级上20几分钟的课,然后布置作业,到另一个班去上课。任课老师的待遇普遍较低,一般上完课,就去参加田间劳动。

乡村“初小”一般只有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四年级毕业以后就转移到乡镇中心小学去上学,直到小学毕业。乡村“初小”教学环境简陋,教室为木屋结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普通课桌,土坝操场,学生下课以“追追打打”为课余生活。乡村儿童置身于大自然和村寨的怀抱中,本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落后的乡村小学教育阻碍了乡村少年儿童的进一步发展。“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既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夯实根基。”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正确地面对当前重庆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初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改变这种根本落后的教育面貌。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乡村“初小”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校舍建设相对落后

乡村地区贫穷落后,而乡村民族地区与之相比显得更加严峻。根据对重庆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访谈显示,乡村小学适龄入学率较低,为了节约资源,几个村寨集中在乡镇所在地办学,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上学困难。在农村的多个班级中,学生教室成为一个难题,部分学校在墙壁上可清晰地看到长短不一的裂痕,冬天更是四面透风、寒濕难忍。一些学校早已定为拆除的对象,却因教室、办公室和生活用房的紧缺,翻修耗费资金大,手续多,以及随时可能面临的二次撤并等原因,致使危校舍的长久存在,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大山深处的他们来说,学校是他们寄予未来之所,却可能成为噩梦之源。

2. 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图书馆、实验室、机房、体育器材等教学设施投入不到位。在重庆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跟不上教育事业发展要求,一些学校教学仪器、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图书资料更是急需补进更新,配套的体育场和体育设施也很缺乏,部分课程难以开设,教师办公条件紧张,很难实现多媒体教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对一些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采访,多数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而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脱离乡村环境的课程设置和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讲授方式是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校针对问题也有所作为,购置设备并派年轻教师外出学习,但设备不时地故障却让他们无能为力,不得不回归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仅仅依靠教师传授和死记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民族地区教育愈发走向僵化。

3. 师资处于“贫血”状态

师资力量的积极需求和消极输入,且质量不高,差距大。渝东南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决定从事民族教育的光荣性、艰巨性、复杂性,也正是因为其特殊性,导致其难以吸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致使渝东南乡村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差距较大。

通过对几个学校的调查显示,广大渝东南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年龄差异大、学历水平低、教学水平有限等问题。老教师多为初中毕业,最高学历也仅仅是中专和中师,因从教时间长,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对新的教学模式适应能力较差。新教师相比老教师而言,学历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大多是本科院校急于就业的毕业生,把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看作是临时岗位或“跳板”,随时都有可能成为飞向城市的“飞鸽”。 在采访中,一位学校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他指出国家用于提高乡村教师水平的经费,却异化成为城市培养优秀教师的学费,“铁打的老教师,流水的新教师”是句戏语,但其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乐趣,更多是对乡村教育的思考和担忧。

4. 人才培养的流失与政策目标偏离

“由于待遇不高、环境艰苦、条件简陋,角色多重、任务繁重、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研修空白、生源流失、隔代家教、评价缺失” 等问题,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偏僻的乡村小学工作,造成人才流失。对此,政策上虽有所调整,从对师范生的校对校的直招调整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县来县去的定向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补充乡村教师团队的缺失,因政策刚刚试点执行,无法评定改革的效果,但对部分正处于定向培养的小教全科师范生调查访谈显示,投报志愿主要是家长占主导作用,认为教师行业是不变的铁饭碗,自己却少于考虑,在大学这样思想开放的场所,他们对追求更高学历以及城市有所偏向,不少的学生考虑毕业后或服务期满后另谋他就。可见,对于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偏离。endprint

5. 呵护意识不到位

根据调查发现,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所带来的亲子隔离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认知和塑造的重要时期。由于与父母亲的长期隔离,小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苦恼无处倾诉,心灵上得不到呵护和关爱,道德发展及人格形成方面缺乏家庭教育的指导,长此以往易产生孤独感和存在性焦虑,甚至是“问题学生”。除此之外,乡村教师不但缺乏相应的培训,对待学生心理上的问题难以给出合理建议和帮助,而且教师团队的“贫血”所带来的繁重工作也使其捉襟见肘无法顾全。其成长环境受到约束,导致他们身心不健康,也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得不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问题,更关乎着我国城乡间良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重庆武陵山片区乡村“初小”发展解决途径

1. 建构多途径的融资体系,打通重庆武陵山片区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

为解决阻碍重庆武陵山片区乡村“初小”的发展的资金问题,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发达地区支援、民间资本投入以及地区自力更生等多方资金供应,来为重庆武陵山片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重庆武陵山片区教育经费投入,由全面的优惠政策向精准帮扶转变,真正实现统筹兼顾。对武隆山区贫困家庭给予“学补”补助和设立一定额度的地区专项助学款项,减轻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的求学压力,以提高基本的入学率和降低辍学率,促进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为缩小重庆武陵山片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提供人才可能;加大对学校校舍和教育教学所需的器材和场地的投入,鼓励个体投入以采用招标的形式,来满足教育发展的物质需要;对交通不便,人口分布较分散的地区,大力建设和发展可以保证寄宿条件并能实现最优辐射区位的寄宿制学校,并对寄宿制学校给予与在校生数量相匹配的扶持经费和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营养餐计划,以便改善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家庭学生因来往交通不便造成的辍学问题和安全问题。

其次,大力构建重庆武陵山片区与东北部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这种支持应该不仅仅只局限于财力的扶持,还应该相应的给予智力支持和人才力量输入,“通过帮、扶、传、带,提高渝东南地区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最后,重庆武陵山片区不能因为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而无所作为,应借此契机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企业到此投资,并利用招商引资所带来的高额的财政收入来投入教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体系,真正地把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破重庆武陵山片区教育发展的师资障碍

大力培养和提高民族教师素质,是解决重庆武陵山片区教育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所以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当地政府应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工作待遇,保障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并按工作年限给予逐年升薪的灵活机制,并与当地或其他地区的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签订高于全国应届毕业师范生平均工资水平的从教合同,并对其在校期间的学费给予相应补助,以吸引高水平的年轻教师。其次,对当地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再次是重视对双语人才的培养,定期外出学习,吸收借鉴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方法,定期进行教师能力水平测试,以优胜劣汰为宗旨,保证地区教师团队质量,进而推动重庆武陵山片区教育事业发展。

3. 关注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发展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发展的时期,也是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能力、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身份的及时介入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该地区青年多外出打工,其子女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和亲属代养,他们面对身边同龄孩子有母爱父爱享受时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代养人又无法察觉到这一情绪情感变化,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无法满足情绪上的宣泄,这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强化家长責任意识,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同时,政府应发挥职能,加强推进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进而保障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指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

4. 转变乡村教育的城市取向,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其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文化保障。同样,乡村的文化自信也是乡村走向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

然而,一直以来在乡村推行的现代化教育多是以城市为价值取向,使得具有丰富的精神意义和价值的乡村文化遭到隐匿和蚕食,“这种蚕食是以城市精英分子为主导的,乡村在蚕食的过程中话语权被剥夺了,只能按照城市人的理念去改造乡村。”这对于乡村教育以及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继承损害尤深。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乡村教育中单一的城市取向,在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的前提下,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中所存在的教育资源和精神内涵,走城市乡村和谐发展的“双赢”道路。

5. 切实保护重庆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推进民族特色课程建设

重庆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随着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界限逐渐淡化,加上国家对汉语言的大力推广和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脆弱性,使得民族文化逐渐流失。为此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教材改革,加大对收集编写或出版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资金扶持,并开设以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本课程,这样既能使得重庆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促进文化多元,又能提高民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比如对重庆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乡村戏剧的课堂教育。偏僻的乡村小学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编写简单的乡村戏剧教材,传授学生花灯戏、阳戏、土戏等戏剧文化,让乡村小学生从小热爱和掌握本民族戏剧,传承乡村戏剧文化精神,对今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6. 重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搭建返乡大学生的发展平台

在校大学生思想具有不稳定性,所以重庆武陵山片区应重视外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他们的乡土意识和反哺观念,宣传家乡的发展历程和规划,激励他们返乡发展,献身于乡村的教育文化事业,并积极制定针对毕业大学生的返乡优惠政策,加快搭建大学生发展平台,为其创业、就业提供融资便利,以提高重庆武陵山片区学生的返乡欲望和信心。

总之,作为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必须重视乡村“初小”的教育改革和探索,逐步推进和完善乡村“初小”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在全球化语境下,加强乡村“初小”教育,能够不断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左长生.农村小学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6,(1).

[2] 王成龙.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职业选择[J].青年探索2016,(1).

[3] 胡来宝.农村山区村小教学点教育的现状及出路——村小教学点教师培训调研及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1).

[4] 李金峰.教育机会均等理论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5] 赵霞,杨筱柏.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文化阐释与价值选择[J].河北学刊,2012,(5).

[6] 王玉国.百年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及对未来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编辑:胡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解决途径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浅析实习大学生的权益保护问题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