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分析
——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2017-12-08 06:49陈洁琼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岳麓新文化运动小标题

陈洁琼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人教版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分析
——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陈洁琼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我国当下发行了八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均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而编制。不同版本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治学方针等,只有深入钻研、挖掘历史教材方可充分认识、理解历史教材并进行创新与改革,以便更好的使用教材,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探究和对比岳麓版以及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标题、课前引言、课文结构、课后习题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明确教材编写的优缺点,并促进编写者进行深入改革。

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岳麓版;教材比较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实施是改革的关键。而教科书对于能否良好的展开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表达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既是教学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对象。[1]下文通过对比“岳麓版”与“人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分析当下编写教材的优点以及出现的问题。

一、两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细节比较与分析

1.《新文化运动》一课的简要介绍

首先,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内容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标题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岳麓版”教材中标题为《新文化运动》。故本文只针对新文化运动这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其余不加论述。

其次,“新文化运动”这一部分内容在两版本的专题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先前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知识,对中国人民的探索救国有一定的了解,而学习新文化运动后,学生对探索救国的方式有了新的认知——从行不通的技术、制度层面上升到思想、文化、精神层面。不仅如此,对之后学习先进思想起到了铺垫作用。

最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这一课的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岳麓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都是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2.导言分析

两个版本的这一课所处的专题均有导言:岳麓版《新文化运动》一课所处专题为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二课。导言中对其加以概述:“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深刻的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寥寥数语,未多加赘述。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所处专题为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第二课,本单元共两课。导言中对这一课的描述为:“……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两种导言都提到了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细读之下可发现人教版对《新文化运动》这一刻的介绍着墨较多。岳麓版本单元包含五课内容,导言总体上字数多,但与人教版相比对《新文化运动》一课叙述较少。

从文字表达方面来看,人教版文字平实客观且言语精炼。而岳麓版导言文体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笔者认为,适当的修辞使学生觉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应值得肯定。

另外,人教版与岳麓版导言这一部分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了“学习建议”模块,主要讲述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的地方。笔者认为此部分添加合理,不失为人教版的一大亮点。

3.标题

标题是全文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看到标题,学生便可大致了解本节课将学习到什么,它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吸引读者兴趣,足以见得标题的重要性。下面展示岳麓版与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标题与小标题(如表1):

表1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标题与小标题比较

从标题中可以看出:人教版这一课将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合并到一起来编排;而岳麓版将新文化运动单独作为一课,马克思主义内容单独作为一课。从这里可以看出岳麓版对这一课内容的深度要求较高,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小标题中:人教版分为三部分,因第三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暂不论述;第一部分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作为小标题,点名主题,清晰明了;第二部分直接命名“新文化运动”,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整体内容在本课占得比例不是很大。岳麓版的小标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与人教版一样以《新青年》为标题;可以发现,第二、三、四部分的标题分别是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一部分,并且用修辞手法展现出来,既特别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整个篇幅都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相比于人教版对教师、学生的要求较大。

4.课文结构

(1)内容

课文结构中的正文内容是编写教材的重中之重,它决定了教师如何依据课本展开教学过程,不同版本呈现内容所引用的材料、语言表述均不同,哪种编排适合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我们仍应深究。

人教版:第一个小标题下介绍《新青年》用了两自然段。第一段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第二段开始描述《新青年》杂志。它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整段叙述言简意赅,内容精炼。第二个小标题下介绍新文化运动,共五自然段,大概五百字,内容比较浅。前三段分别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三提倡三反对”,最后一段承上启下引入马克思主义这一部分。

岳麓版:第一个小标题下《新青年》字数较多,根据内容的次重点字体大小不同。第二个小标题——“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大小字体共五段。第三个小标题——“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这一部分讲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具体介绍了鲁迅以及陈独秀的观点以及发表的文章。第四个小标题——胡适与白话文。胡适的倡议影响巨大,所以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以他作为小标题紧扣文意,十分贴切。这部分字数不多,仅简要介绍。接下来是第四个小标题——文化平民化。这部分主要讲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普及平民教育,最后一段讲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整体看来,岳麓版新文化运动内容更加详实深入,所占篇幅大,并用大小字体区分次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偏深,但对中学教师来说确实有许多新的东西值得学习,它更多的体现了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2]人教版言语简练,概括性强,教师需要补充学习内容。

(2)编排体系

两个版本的课文结构有各自独特的体系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一统天下的教学方式,转向利用教科书引导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真正贯彻体验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3]

人教版教科书中增加了如“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课程的体系方式。“学思之窗”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理念。[4]岳麓版教科书中也增加了课文结构体系,但笔者认为不如人教版精辟。它仅仅是在课文中插入方框,方框里大部分引用史料,但无任何小标题,不够清晰明了。

5.问题设置

教师在教授新课后,或多或少会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引发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回顾,巩固并提升。所以,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尤为重要。下面是对两个版本的课后练习的对比(如表2):

表2 人教版与岳麓版的练习系统设置的比较

人教版中既有大标题也有小标题,小标题分为两部分:本课测评中的问题设置相对简单,结合本节课所学便可答出;而学习延伸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及动脑。这一课的学习延伸给出两种观点,询问学生支持哪种观点并说出理由,难度相对大些。所以人教版的课后练习少而精,难度层层递进,设置较为合理。岳麓版教材中课后习题无大标题,直接给出三个小标题——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以及自我测评。前两部分的练习在给与了大段文字后,提出问题。这种课后练习的设置对学生要求较高,但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阅读能力,比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第三部分为自我测评,问题设置相对简单,以这课为例——概括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便是教师上课讲述的内容,学生复述概括出来即可。所以岳麓版的问题设置有易有难,但笔者认为,应该将三部分问题的次序按照难以程度调整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两种版本的优点、不足及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启示

1.人教版教材的优缺点

首先,人教版教材有其突出的优点:(1)新的课文结构体系是其一大亮点。“历史纵横”中,编者将其内容设置为以历史小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相对于以往学术性的呈现方式来说更利于学生接受与学习;“学思之窗”中,往往会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思考,并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可产生思想的碰撞,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考虑问题;“资料回放”一般引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史料,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研读史料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考中设置材料分析题,其中包含大量的史料。所以,在课文结构中设置“资料回放”这一板块,对高中生来说意义重大。近年来提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便是史料实证。不难发现,如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可谓细微之处见真知。还有“模块链接”这一板块——“链接”与本课相关课程。便于学生查找相关知识以及查漏补缺,小小一个模块却为学生带来极大便利。

(2)内容详实,语句精炼。笔者认为,人教版的历史知识难度适中,语言精练。这样的课程内容足以给予教师极大的发挥空间,并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主动探究,课堂灵活多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人教版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值得我们反思:

(1)“模块+专题”模式的弊端。 “模块+专题”这种教材编排方式割裂了历史,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它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分开学习,打破了历史系统的完整性。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并发展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宏观研究,不可孤立地、分裂的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架构宏观的历史很有必要。但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方式显然不符合这一点。

(2)人教版课后习题的设置不够严谨。虽然人教版的课后习题由浅入深,逻辑分明,但是引入的材料不够,不能充分支撑所提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等。笔者认为在课后习题设置上应该严谨,紧扣本课主题,可作适当的延伸。如今一直强调史论结合,所以在课后题的编排上应该引入些许史料,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交流。

2.岳麓版教材的优缺点

首先,我们试析它的优点。岳麓版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插图种类众多,史料较多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岳麓版《新文化运动》一课插图较多,共八张。一张陈独秀的头像,鲁迅的画像,还有一张为胡适在伏案写作的照片以及胡适、李大钊、蔡元培在北京西山卧佛寺的合影。其余的插图有《新青年》杂志封面以及各式各样宣传新文化运动刊物的图片。对比来说,人教版插图较为单一,大部分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且仅以头像的方式展示,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它的缺点之一;而岳麓版插图较多,人物图片有头像、合影的照片以及生活照等,形式多样,丰富有趣。

再来探讨岳麓版教材的缺点。缺点主要体现在内容过多,学习难度大;表述不利于理解。岳麓版教材每节内容丰富多彩,就《新文化运动》一课来说,虽然富有新的创意,亦响应了新课改的号召,但是内容过于繁杂,学生学习难度相当大,对教师亦是不小的挑战。并且行文方式比较深奥,经常有些艰涩难懂的词汇,不易于学生阅读。

3.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有其优点,亦有其缺点。在分析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应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课改在高中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所以在编排历史教材时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这也是教学目标中及其重要的一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并结合实际,砥砺品格。通过分析对比历史教材的异同有助于教材编写者更好的创新与改革,使得教材更加贴合实际,教师使用起来更顺手,学生学习起来更便捷。所以,对教材的分析仍值得我们继续深入。

[1]关玉菊.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J].今日科苑,2010(02).

[2]周道贵.从教学实践谈历史新课标与教材得失——以历史教材必修三内容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8).

[3]李庆忠.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论的改革与跟进[J].教育学术月刊,2010(09).

[4]李娟,郑惠淑.人教版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特点、优缺点比较及使用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G633.5

A

1673-9884(2017)11-0071-04

2017-09-03

陈洁琼,女,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岳麓新文化运动小标题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宋拓岳麓寺碑册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叙事与能力培养——以岳麓版、人教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一课为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中学生如何自主写好作文的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