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试题分析反思初中历史课堂历史解释的落实

2017-12-10 12:38方琳
教师·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历史解释历史教学

方琳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作为教育者也要逐渐转变教育的视角。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调整课堂历史教学,让学生理解历史解释,更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并吸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养分,以期让学生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历史教学;历史解释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把历史素养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第一核心地位并作为课程设计目标,初中历史关于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已经成为大家所聚焦和探讨的问题。对于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探讨,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那么,如何了解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践效果呢?巧妙应用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试题分析,可以检验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运用,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通过试题分析关注学生

现就以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期末统考试题中的第46题第(3)小题520份试题进行分析,对应的教材是新编2016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例题如下: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中汉高祖分封子弟做诸侯的目的达到了吗(1分)?后来,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思想和经济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须概括而无须回答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没有达到(1分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 4分 ,回答“推恩”等不得分,回答思想和经济的具体内容最多得2分)。

本考题的年级得分率横向对比是0.449,虽比天河区0.36略高,但结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样一道不算难的试题,学生答题效果为何会不理想呢?虽不能代表全区实际情况,但对本年级一些共性问题也能管窥一二。

解读1:判断是非易判断。做这道题,首先是认真审题,掌握做题步骤。总共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分开作答。首先第一个问题提问材料关于汉高祖采取分封子弟诸侯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有没有达到。显然,通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这段文字的描述,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正确判断——“没有达到”。

解读2:对历史解释一知半解。学生对于“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思想和经济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审题出现问题。本题重点是问汉武帝在“思想”“经济”两个方面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学生虽然大部分都写了答案,但内容各异。比如“汉武帝采取了‘独尊儒术并兴办太学,建立了郡县制”“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设刺史、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时间推移,有诸侯王各自为政。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实行‘推恩令”等等,从这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思想”“经济”“中央集权”等历史解释模棱两可。

解读3: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有待提高。有极少数学生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题目不是选择思考和尝试,而是立马选择放弃和逃避。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问题,更是其价值导向和个人品质的体现,虽然涉及人数不多却要引起重视。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尽力而为,知难而上,但是文字书写能力薄弱,写了很多同音不同字的错别字或是错字。例如,“罢黜”写成“罢出”,“制度”写成“治度”,“匈奴”写成“凶奴”等。由于现在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一些智能的电子产品,阅读和书写能力得不到提高。至于如何协调处理应该是另外一个专题了,在这就不赘述。

二、教学启示—历史解释的落实

这道小小的材料题承载着很多信息,通过对它进行解读分析,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关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内容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1.规范作答

在平时的测验中我们也发现某些平常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脑筋转动得比较快的学生考试成绩却不怎么理想,原因就是审题不够细、准。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學生知识点的落实,划清界限,准备定位。

从规范中反思,相同的试卷和相同的题目,对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却又有差异,这从侧面反映出答案的规范性。例如,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写得很规范、很有层次感,第一问要回答什么,第二问要回答什么,条理清晰可见。而有的学生就长篇大论写了整整一大段,但关键词汇和描述却没有出现,或者是切割出现。所以对学生的作答要求内容要规范,有层次、有条理,能让人一目了然。同时,注意字体书写的规范,对于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地方要多加强调和留意。

2.定位历史解释

确定学习者是否要获得这一概念的一种方式是向学习者呈现行为的各种样例(用图片或描述的方式)[1]。当学生能陈述表达规则的命题时,我们并不能认为其事实上已经习得规则。

例如,学生也许会陈述言语命题“汉武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实行‘推恩令,增设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但不能把规则的这种陈述看成是学生已经“知道规则”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要确定这一规则(不仅仅是言语陈述)是否掌握,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学生能否:①识别每个概念的含义,即“‘推恩令,增设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②能够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即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四个概念跟加强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

虽然“知道言语陈述”并不一定意味着“理解这一规则”,但言语陈述在新规则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是很关键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成人在许多领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运用从课本或其他书面材料中读到的言语概述而实现[2]。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学会学习等都非常重要。理解历史即构建历史,而非再现历史,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的历史理解,不可能真正“客观”地再现过去[3]。endprint

3.将历史解释实践于课堂

对于如何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知识落实,笔者将课文三个子标题进行串联。即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盐铁专卖”三个子目展開来讲。

(1)结合地图、数据进行讲解。概述:中央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通过地图让学生分析两张图上的颜色从地理范围上有何不同,其实际是代表汉高祖和地方各自的势力范围。再通过数据图看出两者的差别,从而让学生站在汉高祖的立场去理解“推恩令”实行的背景和原因。

(2)结合史料加深理解。“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确保皇位传承稳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体现了汉武帝只允许“独尊儒家经典”,但又不是全盘照抄,而是根据巩固统治的需要进行改进。

实际上,教师研读历史研究成果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就是其理解历史和构建历史的过程,是教师通过主观意识的理解消化吸收历史信息之后,从理解上升到历史解释、呈现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而是结合历史时空定位、史料证据的呈现和适当的历史想象,构建历史情境,助力学生对历史解释的理解和应用。所以,当教师将所掌握的历史素材为我所用的时候,是将自己的想法整合为历史证据,再运用历史想象,阐述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让遥远和陌生的事情转化为合理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去认识过去发生的事件,从而真正实现历史理解。

(3)利用结构图归纳小结。对于汉武帝为何进行“郡县合并”并不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却是学生理解“推恩令”实行的背景原因。通过结构图把权力进行分解(如图所示),一目了然。

最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将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用结构图表现出来。

三、总结

过去我们认为的教学反思,大多数都是针对一节课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之后的反思,但其实在整个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反思。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却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总结往往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验收,通过学生的作答折射出教学的问题,只要用心思考和总结,就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或忽略的地方[4]。也就是说,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得分情况,而是发现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和不足,同时它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分析考题既总结了学生的学,又总结了教师的教,是一次很好的反思机会。

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假以时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会有更加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2](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郑 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陈 新.西方历史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0.

[4]刘雅雯.教师助力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J].中学历史教学,2016(7).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课堂历史解释历史教学
如何将个性化教育熔铸于初中历史课堂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