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中玉环步的价值及其意义研究

2017-12-13 03:11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马 婧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西安,710119

螳螂拳中玉环步的价值及其意义研究

马 婧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西安,710119

在螳螂拳的诸多步型中,玉环步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是区别于其他拳术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影像观察和总结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玉环步的价值及其意义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玉环步坚持“只练艺,不练形”的原则,借鉴螳螂攻防时的基本步型,注重显示技击格斗的威力,主要功能就是致敌跌翻。玉环步是螳螂拳中一个别具风格的核心步型,有其特有的技能和技击法则,不能与戳脚拳中的戳脚步混为一谈,玉环步与戳脚步的发力不同,而后者达不到下盘灵活的需求。

螳螂拳;玉环步;致敌跌翻

螳螂拳是我国瑰丽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属象形拳,是模仿螳螂的形象与角逐动作、技能创编的拳术[1]。螳螂拳最初流行于山东半岛的登、莱两州,后来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现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2]。

拳谚曰“练拳容易走步难”,“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等[3],都说明了步型的重要性。螳螂拳动作丰富多彩,步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诸多步型中,玉环步是较为独特的一种步型[4]。玉环步在套路中不仅出现的频率多,而且很多动作及步型的转换和衔接都是靠它来完成的,在螳螂拳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是区别于其他拳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1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很多运动员为了追求形态和转换步型的省力,将玉环步演变成单碟步或跪步,这不仅失去了传统螳螂拳的精华,更让学习者走进了误区,大大阻碍了螳螂拳的传承。笔者认为,螳螂拳的传承应当遵循“保持特色,追求创新”。创新固然是推动螳螂拳发展的动力,但必须建立在保持螳螂拳特色的基础上,而新编螳螂拳在玉环步的规定动作上有失偏颇。

在查阅螳螂拳有关书籍,对民间拳师和一些武术专家进行了专门访谈以及对现代套路运动员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了螳螂拳玉环步的规范动作、实战作用及健身价值。本文通过对玉环步这一特殊步型的描写和分析,研究习练玉环步健身价值与意义,希图有助于螳螂拳在国内的传承、推广和创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螳螂拳中玉环步的价值及其意义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检索有关螳螂拳的典籍和相关著作,系统了解玉环步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等途径以玉环步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查阅了相关论文20余篇,为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2)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访谈各大城市(主要是胶东半岛)的民间拳师以及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专家,就武术步型、螳螂拳玉环步的价值和意义等进行调查,向他们咨询请教。经调查访谈了解到玉环步在螳螂拳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3)影像观察法。收集部分民间拳师的演练视频及现代套路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对他们的步型进行观察,了解玉环步的规范性动作,加深对玉环步的认识与了解。

(4)总结分析法。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原理,根据资料收集、访谈及影像观察等获得的信息,对螳螂拳中玉环步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系统的剖析与归纳,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螳螂拳玉环步的攻防技击

玉环步是在“只练艺,不练形”的原则下,受昆虫螳螂攻防时基本步型的启迪而创造的[5]。它是一个两脚跨幅较小(不超过本人的3倍脚长),重心下沉,两腿屈膝半蹲,两膝近于同高(一般前大腿近于水平,后大腿略向前倾,后膝略低于前膝),前脚全面着地,后脚以脚掌内侧踏地,脚跟离地抬起,足膝内扣,裹胯合裆的动作。同时与上身内含(包括两臂微屈、肘部内夹、两手护于胸前等)之势结合,外貌完整统一、坚实稳固、庄重安逸,内部却蕴藏着极强的爆发力(速度、力量、弹性、精气神等)。玉环步不仅具有美的因子,而且更重要的是显示技击格斗的威力。

螳螂拳中玉环步的打的成分已大为减少,其主要功能是致人跌翻[6]。玉环步是用小登山步套扣敌之腿后的同时,一手或采敌之手臂或逼贴住敌之颈侧而致敌侧倾,而另一手或以掌推或以捶击、身发寸力将敌跌翻的招式。此招因先行的辅助手法的不同而可以细分为许多类型,但不管是进攻性的或是防守性的玉环步,施用时须先攻其上,拔其根方可施用,即令敌下盘失去稳固。否则,贸然进玉环步是极易失利的。螳螂拳手法密集,多为组合招式,如拳法娴熟,致敌手忙脚乱、穷于应付是不难做到的,这就为玉环步的施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所以不少名拳师尤喜施用玉环步,“一经粘上,则神手难逃”的赞誉实不为过。

玉环步的步像型定式照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腿交叉前后开立约三脚,两脚落在落脚线上。左脚全脚掌着地,脚尖外展,脚线与落脚线成315°,屈膝半蹲,大腿近水平。右腿挺膝伸直,脚尖着地。

图1

上体正对左前方(即标准线与左脚脚线平行),眼向前平视,两手抱拳于腰间。玉环步辅以合度之寸力,手、眼、身、步整体协调配合,其跌扑效果极佳,技击实用性强。

图2

3.2 螳螂拳玉环步的价值及意义

玉环步较弓步、马步等步型的负荷量和运动量大得多,经常练习可增加腿部肌肉群的张力、耐力和弹性[7]。螳螂拳系中,这样一个别具风格的核心步型,随着武术运动的改革与发展,按理应当不断地发扬光大,充实提高,使它适应螳螂拳日益发展的需要。但遗憾的是《新编螳螂拳》却抛弃了玉环步的精华和内涵。该书对玉环步作了如下描述和规定:戳脚步(玉环步)前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与脚尖垂直并微向内扣,全脚着地;后腿外展屈膝下跪,膝部不能接触地面,后脚在前脚斜后方,以前脚掌内侧着地,两脚相距约等于本人脚长的二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偏前。

价值与意义是通过比较凸显出来的,这里通过对玉环步与戳脚步的比较来梳理玉环步的价值与意义,以推动玉环步的创新发展与传承。

3.2.1 玉环步与戳脚步的区别

在螳螂拳谱(不管是梅花螳螂拳,还是七星螳螂拳)和已出版的有关螳螂拳专著中[8-10],都没有将玉环步称为戳脚步,虽然玉环步的称法不同,但都被认为是螳螂拳的正统步型。即便是近年来出版的螳螂拳专著,也大都称之为玉环步,例如陈志忠编的《梅花螳螂拳》、张炳斗与张奎的《太极梅花螳螂拳》、李占元与刘崇禧的《七星螳螂拳》等。其中,梅花螳螂拳中还对玉环步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偷展玉环步、锁口捶玉环步、缠龙搰眼玉环步等[9]。

图3

《新编螳螂拳》中用戳脚步取代玉环步,这是首次见及。我国北方流传着一种戳脚拳,也是我国武术的优秀拳种,据拳谱记载戳脚步是在金刚架、金刚捶和民间流传的玉环步等技法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拳种,是“北腿”的主要代表。戳脚拳术是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于19世纪30年代在河北饶阳、蠡县创立的一个优秀传统拳种[11],因其形成较晚,继承者又不肯轻传,故至今流行区域主要在河北中部、北京和沈阳一带。无论是戳脚拳的起源还是流行区域都与螳螂拳有较大的差异,并且现有的戳脚拳拳谱、史料中都没有说戳脚步就是玉环步。在《新编螳螂拳》中,编者没有说明戳脚步就是玉环步的任何根据或出处,是一种随意的提法,经不起历史的考证,给人一种“新酒装旧瓶”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玉环步的改革与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传统螳螂拳的正统步型,这种创新与发展是相对的,将正统步型用一种随意性的戳脚步取代,这种做法将会误导螳螂拳的初练者,不利于螳螂拳的发展。

3.2.2 螳螂拳中玉环步的价值

螳螂拳是一项实用的技击和搏斗拳种,而玉环步是主要御敌的步型之一。它在脚为身之根基的原则下,要求重心沉稳、收胯裹膝、拧腰不走胯,通过玉环步的卡、夹、别、绊等技法与手法配合达到击倒对方的目的[12]。玉环步的这一特殊作用,显然《新编螳螂拳》中“后腿外展屈膝下蹲”是不能完成的,亦就是说,戳脚步失去了玉环步应有的技击法则和技能。《新编螳螂拳》关于戳脚步的叙述中有“后脚在前脚斜后方”,实际上玉环步后脚不是在前脚的斜后方,而是正后方。多一个斜字,动作容易了,难度降低了,也就失去了玉环步的卡、夹、别、绊等技击作用,或者说降低了它的技击应用价值,也就没有必要“拧腰不走胯”了。

《新编螳螂拳》中有意淡化玉环步,因为在创编的初级、中级、高级三套螳螂拳套路的动作名称中,较多地应用“后腿外展屈膝下跪”的戳脚步来代替玉环步。在初级螳螂拳36个动作中,戳脚步有12个,中级螳螂拳48个动作中,戳脚步有17个,高级螳螂拳60个动作中,戳脚步有12个(均不包括过渡动作),显然是新编者有意突出“自创”的戳脚步。笔者主张和赞成武术改革,提倡创新,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螳螂拳就会被淘汰。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拳种、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无一不是改革的先锋、创新的大使,都有自己独创的技术和绝招。但是,创新与改革是在精炼老套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失传统的本质和含义,方能谈得上创编新的螳螂拳,赋予螳螂拳新的内容,这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戳脚步的改革,会导致螳螂拳原有技击水平的下降,显然这是不利于螳螂拳发展的。

3.2.3 螳螂拳中玉环步的意义

各门武术技击招法都讲究“劲力”(力量)的发挥。基本动作用于技击时,形式虽简单,但技术动作都很复杂,包含着用动作时的计谋、攻防角度和敌方距离估计等。在技法上,螳螂拳用了刁、拿、锁、扣,长手短手结合,刚柔相济,注重整劲作用,凡出手运招时,周身各部位均要协调一致,成为整体运动,身驱一动全动,节节贯通顺达。

虽然玉环步与戳脚步各有特色,但立足实战看,两者的发力是不同的。从玉环步的特点看,其基本要求是快速、轻捷、清晰、稳固,做到“步赛粘”[13]。出脚进攻向前或退步防守向后时,均要虚实变换。由一腿支撑身躯稳固为实腿,另一腿向前或向后落脚着地,替换步法和重心调换,并始终保持两腿弯曲或略屈,有随时应变的蓄势。腿总是屈腿向前,弯腿后退,无论进退转换,左攻右闪,都要求步法快速轻巧灵活、稳健有力、脚似生根,有难拔之感,切忌站定时掀脚、拔跟、晃动,或行步时气躁漂浮,做到手到脚至,身随步动,上、中、下三节成一整体。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发力是比较协调的,对腰部和胯部力量都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梅花螳螂拳中的偷展玉环步必须在第二步动作即左手插进时做到这一点,紧接着乘势贴近敌身进螳螂步套扣敌腿,同时逼贴敌身的左手臂,推击的右掌以及腰部整体向左侧方运作发力,这时将敌跌翻已成必然之势。《新编螳螂拳》中戳脚步的步型是双腿屈而不展,其步法无论进攻或退防,左击与右闪,两腿始终弯曲(弓步除外),保持随时应变的蓄势。但是,戳脚步相对于玉环步而言腰部稳定性降低了,而腰部是人体核心肌群所在的位置,《新编螳螂拳》中因“斜”字导致戳脚步腰部稳定性降低,影响了后续的发力和力量在人体内的传递,直接影响或制约了下盘的灵活性,导致技击实战效果降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玉环步之“玉环”,是指做此招动作采用的是小登山式的步型(俗称螳螂步),弯曲的前腿与裆部呈弧形近似环状,故以古时的玉制环形佩饰——玉环名之。玉环步坚持“只练艺,不练形”的原则,借鉴螳螂攻防时的基本步型,注重显示技击格斗的威力,主要功能就是致敌跌翻。

(2)玉环步是螳螂拳中一个别具风格的核心步型,但遗憾的是《新编螳螂拳》却抛弃了玉环步的精华和内涵。通过对玉环步与《新编螳螂拳》中戳脚步的比较可以看出,玉环步是传统螳螂拳的正统步型,戳脚步是一种随意性提法,玉环步实用性强,戳脚步失去了玉环步应有的技击法则和技能,玉环步与戳脚步的发力不同,且后者达不到下盘要灵活的需求。

4.2 建 议

(1)创新与改革是在精炼老套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失传统的本质和含义,方能谈得上创编新的螳螂拳,赋予螳螂拳新的内容。

(2)通过对《新编螳螂拳》中戳脚步与玉环步的比较,目的不是否定这本书,而恰恰相反,希望再版时能有更大的提高和改进,从而促进螳螂拳的发展。

[1]王开文.螳螂拳产生与形成的文化基础[J].中华武术,2005(7):30-31

[2]王开文.齐鲁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06-107

[3]彭卫国.中华武术谚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149-150

[4]刘典仁,柳国顺.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一跌招:玉环步[J].精武,2007(8):16-17

[5]玉环步[EB/OL].[2017-05-12].http://baike.baidu.com/view/4365204.htm

[6]柳国顺.浅谈太极梅花螳螂拳的跌法[J].武魂,1993(10):20-21

[7]刘崇禧.螳螂拳健身效果好[J].中华武术,2000(3):15-16

[8]李占元,刘崇禧.七星螳螂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4-5

[9]陈志忠.梅花螳螂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6-169

[10]张炳斗,张奎.太极梅花螳螂拳: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2-85

[11]魏峰.中国腿法绝技300招[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253-254

[12]刘朝生,陈占峰.浅谈螳螂拳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J].搏击:武术科学,2007(4):36-37

[13]栾玉香.论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及习练要求[J].中华武术,2012(11):81-82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22

G852.18

A

1673-2006(2017)11-0091-04

2017-06-08

马婧(1992-),女,甘肃兰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