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文徵明《拙政园十二景图》中的园林与“自然”

2017-12-14 11:03李慧国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拙政园文徵明园林

李慧国

观想文徵明《拙政园十二景图》中的园林与“自然”

李慧国

(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文徵明《拙政园十二景图》源出《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是对拙政园主要景点的概括图绘。在风格上属于“细文”一派 与《三十一景图》成为文徵明所绘诸多拙政园景图中最重要之本。此图以精细刻画而取胜 以其“深远”之取景、笔墨之淡雅与细节刻画 表现自然之美 以移步换景之法及特写式取景对水、木、竹、石的描绘表现了园林的“壶天”美学思想 对人物形象的精微刻画也表现了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的隐逸情怀与“道法自然”之心灵意趣。

文徵明 《拙政园十二景图》 园林 自然观

拙政园为江南最大之私家古典园林,清末学者俞樾赞誉其为“吴中名园唯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据载,吴门画家文徵明曾受园主王献臣之邀参与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并多次为其绘制园图。其中最重要者为嘉靖十二年(1533)所绘《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与嘉靖三十年(1551)所绘《拙政园十二景图》册。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最初描绘了园中三十景,并配以诗文,两年后又补绘一景《玉泉》,当属对拙政园描绘最全之景图,现藏苏州博物馆。虽然图中亦有无中生有的移植和造景,①部分园景在画作中也被二次创作、发挥,然笔者仍认为此图当是对正德四年(1509)开建的拙政园二十余年的营造概貌的一次全面描绘,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拙政园的历史面貌。而《拙政园十二景图》是嘉靖三十年文徵明从已绘三十一景中选出十二景,重新绘就,并将对应的十二首诗用行书抄录在对页上。界内学者②认为此图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润色加工后显得更为精雅,艺术成就更高。此图现藏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由于流传之复杂,如今仅存图与题诗各八页,且诗画有错装之嫌,经学者考证,③此存世之八页(见图1—8)所绘拙政园之八景分别为:若墅堂、倚玉轩、小飞虹、来禽囿、繁香坞、槐幄、钓䂬、玉泉。

一、图画之自然

1.若墅堂

此图(图1)绘一环水洲渚,中有一正面三开间单檐庑殿顶环廊厅堂,此堂面南而立,仿唐式风格,内设坐席,杂树簇拥,外围竹篱,左侧飞虹横渡,水边新篁修竹,迎风婆娑。此图以平远之势写若墅堂之端庄雅致,厅堂、竹篱方直的线条与卧桥、拱门的圆弧相映成趣,淡墨点染杂树增添了画面的生趣,近处的丛竹更是衬托了主人的志趣。

2.倚玉轩

此图(图2)亦以平远之势描绘一平缓开阔之地,遍植修竹,葱茏如玉,进篱门,一条“之”字型廊道拾阶而上,幽远曲折,竹林深处,曲径边上立一轩,主人与宾客临窗而坐,品茗听风,忽地一声清脆鸣叫,主宾皆缓缓向窗外望去,轩前竹荫下,一只闲云野鹤正张开双翅,作唳飞九天之姿。

3.小飞虹

此图(图3)写一水两岸,虹桥横卧,左侧两株杨柳相互偎依,右岸便是竹篱围绕的若墅堂,主人策杖立于拱门之下,正欲出游,却回首向内叮嘱仆童携琴同往,室内桌上哥窑长颈瓶中的樱花开得正好。此图相较《三十一景图》以深远写景,观者的视野被拉近,景物刻画更为精细,画家更为注重园主人生活之意趣摹写,然如此构图亦将虹桥横贯之神韵消失殆尽。

4.来禽囿

此图(图4)所绘乃一处果园,“采时留几颗,明日饲山禽”④正是此意。较《三十一景图》,此图将远景放大,画面更为饱满,果树成荫,生机盎然,仆童正在田间辛勤浇灌,蛙声一片,鸟鸣其间,一派繁华的自然田园景象。

5.繁香坞

此图(图5)描绘一别致之院落,院墙内外遍植牡丹、芍药、丹桂、海棠等,一书屋居中,前立阔叶芭蕉、玲珑湖石。屋内主人正在展读童子奉上的信笺,童子侧立一旁,主仆二人皆作深思状,时光似乎停止在这美好的韶华,空气中唯留下四处弥漫的繁香。

6.槐幄

此图(图6)描绘园内东南角的一块平地,八棵槐树的枝叶披拂下来,有如帐幄。《三十一景图》中绘三棵槐树,园主人一人独坐远望。此图中园主人与两位友人席地坐于树下,有了友人的相伴,主人不再孤独,旁边有童子送来供鉴赏的书卷,大家雅集清赏,相谈正欢。硕大的坐席置于槐幄之下,周边遍植菖蒲,文人们在席间煮酒论道、谈笑风生,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南朝墓葬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画面。

此图(图7)所绘钓䂬是一块伸入水中的矶石,位于沧浪池北岸的意远台下。《三十一景图》所绘场景平远开阔,近景为一道沙堤,上有芦苇随风摆动,主人坐在远处岸上垂竿而钓,恰似元人吴镇笔下的渔隐图卷般孤寂萧瑟。此卷将观众视线拉近,园主人独自一人静坐在一棵垂柳树下,似在垂钓,更像是在观赏水中鱼儿嬉戏,背景有一间茅屋和几株高大的梧桐。画面少了一些失意与孤寂,多了几分生活的惬意。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8.玉泉

此图(图8)所绘玉泉位于槐幄南边的瑶圃中。“当年筑园时在这里掘出一口井,井水甘洌香甜,令王献臣想起北京香山的玉泉,于是便以此作为水井的名称,并列为园中一景,以示对自己当年游宦生涯的纪念。三十一景图中有两名文士坐在梅林间,水井藏在树后,若不是有图名提醒,几乎不会被注意到。十二景图中两位文士已经离开,两株高大的树木还在,水井被置于画面中央,并通过汲水的童子将其突出为主角。”[1]此图画家以一角半边构图,留出大面积空白,恰有一种空阔辽远、淡泊疏朗之意。

纵观此图,在绘画上有如下特点。首先,“一角半边”式构图与“深远”取景、近景描绘。在构图上采用南宋马、夏之“一角半边”形式,营造出一种虚空之境。取景多采用“深远”法,使画面更为通透丰满,富有层次感,并将视野拉得很近,采用近景描绘的方式重点突出画中人物之动态。其次,笔法精妙、墨色淡雅。用笔“勾、皴、点、染”并用且变化多端,用墨多用淡墨、湿墨,使画面产生一种温润、淡雅的墨色韵味,不着一色,超尘绝俗,更符合江南园林的迷蒙、婉约、虚静、雅趣,真正达到了“以平淡幽雅之笔,写江南秀丽之景”⑤的境界。再次,注重细节刻画,外师造化。画家十分重视对水、木、竹、石的细节刻画,及室内陈设、器具的点缀,尽可能如实地描绘园林之自然景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景与造景相结合,将江南文人园林亲近自然、崇尚本真的风尚进行了绝妙地图像再现。从绘画的角度而言,此图艺术价值总体高于《三十一景图》,工致淡雅、刻画精细,然从园林景图的角度而言,此图表现视野过近,近似于一种特写式取景,大有“一叶障目”之嫌,在表现园林全貌及玄远、幽静之意趣方面却又略逊一筹。

二、园林之自然

首先,“特写式”取景表现了园林的疏朗之美。《十二景图》虽然仅存八景,但与母本《三十一景图》相比较,在构图上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了“特写式”取景,使得画面的景深推近,画中的内容多缩减为“一角半边”式的减笔山水。笔者认为这与文徵明作画的目的有关。嘉靖十二年作《三十一景图》乃拙政园建造臻于完美之际,受园主王献臣之邀请为园中美景绘图作诗(图中时有造景)而珍藏之,因此画家多绘远景,试图将整个园景连贯起来,表现拙政园之全貌。时至今日,当我们打开这本图册,将三十一景连续观赏时,似乎也能感觉到画面构图之前后呼应、首尾贯穿之意味。而嘉靖三十年所作《十二景图》则不同,此时好友王献臣已逝,文徵明将二十年前所绘之园景精选十二幅重新绘成,意在自我赏玩,遂采用“特写式”取景,将景物放大,尤其注重人物动态及细节之描绘,利于观赏、回味。而这种“特写式”取景所绘画面往往景物较少、留白较多,似有一种空疏、静谧之感,同时又很好地表现了园林的疏朗之美。如小飞虹、繁香坞、槐幄、钓䂬、玉泉都比《三十一景图》之原图显得疏朗、虚静。尤其如“玉泉”一景,将原图中的主宾二人及画面右端的杂树略去,仅描绘左端两株高大的树木,树下一童子在井边低头汲水,画面三分之二布白,切割了画面与周边景物的联系,似乎造成一种时光停止般的静谧之美感,由此,很好地体现了拙政园建园之初的疏朗之美。

其次,“移步换景”的动态描绘增添了园林的雅致之美。刘天华曾说:“唯有悠闲的缓步游赏才能抓住园景中的个中美,才容易被景物打动而萌发情思,加深对园林美的感受”。[2]《十二景图》与《三十一景图》皆以“移步换景”的构图方式绘成,形成一种动态的描绘图卷,似故事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十二景图》中的小飞虹与若墅堂二景,观者在观赏时视线先从左岸的两株杨柳树下慢慢移步,跨上虹桥亦可驻足左右眺望远处的水禽,亦可向前透过篱笆观赏园中繁花。待渡到对岸前行几步便是一座竹篱搭起的拱门,穿门而入便是拙政园最大之建筑“若墅堂”,在堂中静坐,堂前开阔平坦,视野正好,对岸竹影西斜,鸟飞鱼翔,真可发出“不出郛郭,旷若郊墅”的感叹。品一盏香茗,小憩一番,出对面拱门又可绕道西北角,在万竹丛中推开柴扉,一径小路迂回曲折,沿缓坡而上,在竹荫之下,这条小路真有曲径通幽之妙,小路的尽头就是倚玉轩,此处甚为幽静,似有一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趣,正可以和好友一起赋诗唱和、清赏雅集。拙政园初建成时的这种雅致之美,在画家的笔下移步换景,徐徐展开,真正达到了“可游、可居”的绝妙境地。

再次,“细节刻画”突出了园林的天然之美。文氏《十二景图》的描绘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包括人物和景物。在对园景的描绘上,比较注重对水、木、竹、石等自然景物的刻画。现存八景,都较注重对竹木花草的描绘,树高林密,屋宇隐于其中,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图卷,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效果。来禽囿一景,作者将观者的视野直接引入果园,园中并无屋舍,童子担水浇灌,硕果挂满枝头,人与自然之和谐溢于画面,使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槐幄一景更是将八棵槐树围成帐幄,主人与宾朋在树下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是何等惬意。若仔细留意,从图中可以看出,园中的建筑很是简朴,无飞檐翘角,更无雕梁画栋,完全是农舍茅屋、草庐柴扉,突出了园林的天然之美,同时也非常契合园主人当时退隐归闲的心情。

图7

图8

图9 《三十一景图》之“槐幄”

图10 《三十一景图》之“倚玉轩”

最后,景图册页反映了园林“壶中天地”的自然美学。文人、画家开始直接参与造园是隋唐以后园林史上的一大特色,如倪瓒曾参与设计狮子林寺,文徵明参与拙政园的造园活动、清初画僧石涛也曾亲自设计扬州何园片石山房的假山叠置,并成为康熙年间的造园高手。这些文人、画家在造园和描绘园景时都十分注重“壶中天地”自然美学的应用。方寸之间,却能营造出万千景象,并达到一种“心景两契、物我皆忘”的无我之境。正如明代李日华所云:“凡画有三次第。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树下,多景所凑处是也。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⑥文氏《十二景图》既可身之所容,亦可目之所瞩,又可意之所游,跨越历史,向世人展现了数百年前的画里景色与壶中天地。同时,这种园林审美情趣又会反过来影响画家的绘画风格。“‘吴门四家’中文氏的绘画技法,尤其以细笔头让人影响深刻,这也是明代山水画审美趋势的体现,造园美学中的‘芥子纳须弥’与‘壶中天地’,反映了明清人在审美趣味上转移,在艺术追求上也走向细腻柔媚的迹象,所以今人在研究明代画风的时候,当关注当时社会整体对画家的影响。”[3]

三、心灵之自然

首先,景图描绘的对象出现了由“园”到“人”的转变。如果说文徵明绘《三十一景图》的目的还在于受王献臣之邀表现拙政园雅致之景,多年以后重绘《十二景图》,却是表现文氏自我内心写照与有明一代普世之文人隐逸情怀,其描绘重心则已由“园境”转变为“心境”。正如前文所述,文氏《十二景图》普遍采用“特写式”取景,将景物拉近,重在表现人物动态之细节。如倚玉轩之赏鹤、小飞虹之策杖、来禽囿之浇灌、繁香坞之读信、槐幄之清谈、钓䂬之垂钓、玉泉之汲水,唯有若墅堂未添画人物,其因乃小飞虹一景中主人已策杖若墅堂竹篱拱门下,再画似有添足。如此将人物形象放大,并作重点描绘,不难看出文氏之描绘重心在于画中人物之心境。如果说《三十一景图》描绘的仍是山水景致,偶尔出现的人物形象仅作为点景之需,《十二景图》则多成为典型的人物小品,人物成为主体,山水成为衬托。文徵明通过如此巧妙变通,着重将自己晚年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趣味相结合,自由地组建出一座绢上的文人园林,画中的园主人与其说是王献臣,不如说是文徵明自己,他将自己归隐在这方寸园景之中,却享受着他人无法企及的一番“壶天”之乐。

其次,画中人的心境由“孤寂”到“闲适”的转变。若是细细地品味文氏为拙政园所绘的这两幅图画,便会发现二图中的人物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三十一景图》多幅画面中无人,或仅有一人,人物多透露出一种孤寂、清高、萧条、淡泊之气质,而《十二景图》中的人物逐渐增多,出现同道雅集、主宾共赏的多人场景,画中人物散发着一种闲适、自乐、放达、超逸之灵气。譬如槐幄一景“三十一景图中绘有三株槐树,错叶交柯,相依相偎,园主独自席坐在树下,背对观者,望向空茫处。(图9)十二景图中的槐树由三棵变为八棵,台地也被平整出来,围在槐树中央。园主不再一人独坐,而是有了友人陪伴,两人相谈正欢,旁边有童子送来供赏鉴的书卷。画面气氛也由前者的孤寂萧散转为后者的安闲舒适。”[4]如此之变化还表现在倚玉轩一景中,《三十一景图》中的倚玉轩在两坡之间,地势迫塞,遍植翠竹,似有万籁俱静之感,园主人独自斜倚小轩窗,孤独地向竹林深处望去,似在追思过往,一片沧桑之感扑面而来。(图10)而《十二景图》中的倚玉轩地势开阔,庭前几笼修竹,主宾共坐在明亮的前窗下闲适地品茗清谈,不时被窗外的风声鹤唳所吸引,人物体现出一种自由、放达之旷逸。之所以有如此之转变,大抵与创作时代背景有关。《三十一景图》所绘之时(嘉靖十二年)王献臣虽因宦途遭受挫折,辞官隐退林泉多年,然文徵明正值入仕不得志,多次上疏乞归,始得致仕之时,大概心中难免还有些许抑郁不得志的惆怅与无奈,因此所绘景图中多了几分孤寂萧散,而《十二景图》所绘之时(嘉靖三十年)王献臣早已仙逝,时隔多年,文徵明也已耄耋之年,深谙人生与造园中“道法自然”之奥理,游山作画多年心中自然多了些许旷达与安逸,因此画风也就自然呈现出几分安闲舒适之感。

《拙政园十二景图》以精细刻画而取胜,以其“深远”之取景、笔墨之淡雅与细节刻画,表现自然之美,以移步换景之法及特写式取景对水、木、竹、石的描绘表现了园林的“壶天”美学思想,对人物形象的精微刻画也表现了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的隐逸情怀与“道法自然”之心灵意趣。此图虽藏海外,但属文徵明晚年画作之精品,对研究拙政园造园思想及明代吴门画派美学思想皆有其重要价值,期待受到学术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注释

①韦秀玉博士论文《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综合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14年 第三章“《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图像渊源”认为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图》并非客观再现拙政园 而是临摹借鉴了沈周《东庄图》册中的部分景致与吴门奇胜景致移植至拙政园景图中 自由地创建出了一座绢上的理想文人园林。

②见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 北京 三联书店 2012 175。

③同上 175-181页。

④明人吴俨写东庄之《朱樱径》诗句。

⑤宋人米芾《画史》中评董源画风之语。

⑥出自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

[1] 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北京 三联书店 2012 178.

[2]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北京 三联书店,1995 279.

[3]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 12.

[4]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北京 三联书店,2012 177.

An Appreciation of Gardens and “Nature” in Wen Zhengming’s The Twelve Scenic Spots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LI Hui-guo
(Arts Department of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China )

The Twelve Scenic Spots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by Wen Zhengming, an epitom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originates from The Thirty-one Scenic Spots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t is thin-stroke in style, standing alongside with The Thirty-one Scenic Spots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version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paintings ever made by Wen Zhengming. The painting is famous for its exquisite description, featuring the natural beauty with its far-reaching perspective and simple elegant descriptions in the details. Its scenechange-at-every –step technique and close-up depiction of water, wood,bamboos and rocks give expression to the “universe–in–teapot” aesthetic thought, as well as the south China scholars’ seclusion and “Tao follows nature” sentiments embodied in the elaborate depiction of the figures.

Wen Zhengming; The Twelve Scenic Spots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gardens, view of nature

J212

A

CN22-1285 2017 081-087-07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2.13

李慧国 1983- 男 河西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美术史。

(责任编辑:姜 通)

猜你喜欢
拙政园文徵明园林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清代园林初探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苏州—拙政园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书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