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排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成因及整体观探究

2017-12-21 12:12孙长良何敏学
关键词:软骨病整体观男排

孙长良, 何敏学, 李 伟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3. 国家体育总局 运动医学研究所 体育医院,北京 100061)

男排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成因及整体观探究

孙长良1,2, 何敏学1, 李 伟3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3. 国家体育总局 运动医学研究所 体育医院,北京 100061)

“跳跃膝”是排球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属于慢性损伤,很多运动员经常带伤参加训练和比赛,导致伤痛加剧.以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为研究样本,并对研究样本的“跳跃膝”发病现状进行研究,从整体观角度分析了优秀排球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原因与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的“跳跃膝”损伤与下腰痛呈正相关(P<0.01),而与髌骨软骨病呈负相关(P<0.01).为排球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男子排球运动员;“跳跃膝”;发病特点;整体观

“跳跃膝”(Jumper’s Knee ,JK)是指股四头肌肌腱髌骨附着处、伸膝装置胫骨止点以及髌腱髌骨止点处的疼痛综合征[1],亦即髌腱末端病[2].有研究发现,“跳跃膝”在我国排球运动员中是最为多见的慢性损伤[3-5],“跳跃膝”在排球运动员中的发病率在40%~50%之间,属排球运动员的常见损伤[3-4].尽管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没有研究证明疗效显著,且多有因此结束职业生涯者.关于排球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病因与发病特点的研究很多,而鲜有“动力链”角度的整体观分析.本研究以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为研究样本,对研究样本的“跳跃膝”发病现状进行研究,从整体观角度分析了优秀排球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原因与特点,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跳跃膝”损伤康复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1996—2016年间我国男子排球队现役运动员74名,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四川、福建、辽宁、河南、浙江、河北、八一队、成都部队等11个地方省市代表队.年龄在18~29岁之间,均为国家级运动员;排球专业训练年限为4~21 a.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男排运动员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1996—2016年间的省市代表队伤病档案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慢性损伤发病情况、损伤前后训练计划以及影像学检查(X光片、CT和MRI)等临床资料,由专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类.

1.2.2 数理统计法

研究运用SPSS 22.0版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LSD多重比较法对变量进行比较分析.

1.2.3 运动损伤诊断标准

研究采用曲绵域、于长隆主编的《实用运动医学》[6]对研究样本的“跳跃膝”损伤情况进行诊断.

2 研究结果

2.1 损伤发病总体情况

2.1.1 损伤分布

占所有损伤的比例前3位的部位依次为膝关节(28.5%)、腰部(18.3%)和踝关节(16.3%).损伤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前3位的部位依次为腰部(67.6%)、膝关节(63.5%)和踝关节(56.8%).其他部位的损伤相比前3位明显较少.损伤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男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分布

2.1.2 运动员慢性损伤的类型及患病率

“跳跃膝”是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发病率最高的(髌尖末端病与股四头肌末端病),患病率为51.3%;其次为下腰痛(LBP),患病率41.9%;髌骨软骨病发病率也较高,为25.7%;其他慢性病患病率明显较少.慢性损伤发病情况见表3.

表3 男子排球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发病率

2.2 “跳跃膝”发病情况

2.2.1 “跳跃膝”分布及损伤合并情况

本研究中研究样本的“跳跃膝”损伤分布及合并情况,见表4.

表4 “跳跃膝”分布及损伤合并情况

2.2.2 “跳跃膝”对训练的影响

运动员患病期间,单纯JK者、单纯LBP者、单纯髌骨软骨病(PC)者、JK合并LBP者以及JK合并PC者,对于运动员正常训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坚持50%以上训练量者为轻度影响训练,坚持50%以下训练量者为中度影响训练,停训者为重度影响训练(见表5).不同位置运动员弹跳训练量具体安排(以备战全运会集训训练量为例)见表6.

表5 “跳跃膝”对弹跳训练情况的影响

表6 不同位置训练量与全力弹跳次数关系表

2.3 “跳跃膝”相关因素分析

2.3.1 “跳跃膝”与PC及LBP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对“跳跃膝”和PC以及“跳跃膝”与LB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跳跃膝”损伤与PC和LBP均有显著相关,“跳跃膝”与PC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7(P<0.01);“跳跃膝”与LBP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87(P<0.01).见表7.

表7 “跳跃膝”与PC和LBP的Spearman相关分析

2.3.2 “跳跃膝”与训练年限的相关性

研究将“跳跃膝”患者按照专业训练年限分为3组,A组为5 a以下;B组为6~10 a;C组为11 a以上[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显示,男排运动员“跳跃膝”患者与专业训练年限有直接关系.二者的多重比较显示,A组与B组间无差异(P=0.075),A组与C组间及B组与C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8、表9.

表8 运动年限对“跳跃膝”影响程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为P<0.01

表9 运动年限与“跳跃膝”发病关系的多重比较

** 为P<0.01

3 分析与讨论

3.1 “跳跃膝”的总体发病情况

排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要反复完成大量与膝部有关的动作(如表6所示),易出现运动创伤,尤其是慢性损伤.本组74名男排运动员,每位运动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以腰部和下肢的膝、踝关节为易损伤部位(见表2).踝关节损伤虽患病率较高,但多为急性损伤,而慢性损伤者以“跳跃膝”(JK)的发病率最高,患病率为51.3%,与以往流行病学研究相符[6];其次是下腰痛(LBP),患病率为41.9%;更为有意义的发现是,二者并存者尤为多见(共29例,见表4);另外,髌骨软骨病占25.7%,且仅3例合并JK.其他慢性损伤发病较为分散,且患病率较低(见表3).

3.2 “跳跃膝”发病情况与训练负荷的关系

由表5可以看出,“跳跃膝”、下腰痛和髌骨软骨病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但基本都能带伤坚持训练.其中,髌骨软骨病影响训练的程度似乎更为严重,而“跳跃膝”合并下腰痛运动员患者多数较少影响训练.可见,男排运动员多数带伤训练,这也正是上述慢性损伤发生、持续存在甚至加重的主因.

弹跳能力是排球运动技术中相对重要的基本素质,而弹跳负荷是导致膝关节伤病的直接、主要原因.表6列出了不同位置男排运动员(主攻、副攻、二传和接应二传)的弹跳训练量,其中,二传跳跃训练相对较少.可见男子排球“跳跃膝”的发生与弹跳训练负荷密切相关,是导致男排运动员伤病及其发病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总弹跳量比总训练量是更重要的风险因素,同时跳跃频率可能会对发病中的“跳跃膝”带来更大的损伤风险[7].因此,更为科学、高效、低损害的弹跳训练方法及训练量的细致研究亟待开展.

3.3 “跳跃膝”发病的整体观分析

本研究从男排运动员慢性损伤出发,最为有意义的发现是,男排运动员“跳跃膝”与下腰痛呈正相关,与髌骨软骨病呈负相关.多数JK患者合并LBP,而相邻关节(髋、踝关节)的慢性损伤极为少见.这与跳跃时,腰部、骨盆及下肢带整体生物力学特点相符.说明JK与LBP的发病密切相关,要了解JK的发病机制就必须兼顾腰部在跳跃时的生物力学状况的研究,从整体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考虑.国外有研究分析了踝关节动力学因素与男排运动员“跳跃膝”的关系[8],以及起跳落地时膝关节动力学与“跳跃膝”的关系[9-10], 国内也有男排运动员下肢关节稳定性的相关研究[11].但JK与LBP的整体观研究目前国内外均尚无相关研究可考,本研究为此研究领域提供了新思路.此类研究对于JK的科学有效的预防及治疗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JK的康复治疗方法,国内外多采用斜坡下蹲及下肢离心收缩训练方法[12-13],本研究结果提示下腰部的康复训练也可能有助于JK的康复,也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本研究还发现,PC患者多无JK发生,目前,相关研究无类似规律,可能与运动员局部解剖学和弹跳训练方法差异有关,二者的具体发病机制和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3.4 “跳跃膝”与训练年限的关系

表8和表9的分析结果表明,男排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与其训练周期呈密切相关,训练周期越长,发病率越高,尤其是训练10 a以上者.说明“跳跃膝”是长期运动造成的慢性劳损,本研究结果还为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训练量的调整以及康复的干预时限提供了大体的依据,有助于运动员JK的预防和及时恢复.

4 结 论

4.1“跳跃膝”是男子排球运动员最常见的慢性运动损伤,其次是下腰痛和髌骨软骨病.

4.2“跳跃膝”合并下腰痛的患者多数较少影响正常训练,对男排运动员运动状态与技术表现的影响尚不明确,男子排球“跳跃膝”的发生与弹跳训练负荷密切相关.

4.3男排运动员“跳跃膝”与其下腰痛的发病呈正相关,而与髌骨软骨病的发病呈负相关,多数“跳跃膝”患者合并下腰痛,此结果能为“跳跃膝”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4.4“跳跃膝”是长期运动造成的慢性劳损,男排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与其训练的年限、周期都呈紧密相关.

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掌握我国男子排球运动员的“跳跃膝”发病特点,对提高我国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避免运动员出现“跳跃膝”等伤病,提升“跳跃膝”损伤后的康复手段水平都具有指导意义.在伤病预防方面,通过训练手段(包括训练量、训练内容和方法、训练周期等)进行调控是预防的主体,训练中防护措施和手段的实施对于伤病预防和防止运动再伤害非常必要.损伤出现后应进行准确地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并应给予充分的训练调控(休息、减量或针对性训练).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男子排球队运动员的“跳跃膝”防治急需更为深入细致和针对性的研究.

[1] RICHARDS D P,AJEMIAN S V,WILEY J P,et al.Knee joint dynamics predict patellar tendinitis in elite volleyball players[J].Am J Sports Med,1996,24(5):676-683.

[2] 冯茹.髌腱末端病自愈的生物力学因素的队列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3] RUDAVSKY A,COOK J.Physiotherapy management of patellar tendinopathy (jumper’s knee)[J].Journal of Physiotherapy,2014,60(3):122-129.

[4] VISNES H,BAHR R.Jumping ability and change of jumping ability as a risk factor for developing jumper’s knee? Data from the patellar tendinopathy cohort 2006—2010[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1,45(4):324-325.

[5] 王燕.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腰部运动损伤的现状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653-655.

[6] 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30-940.

[7] BAHR M A,BAHR R.Jump frequency may contribute to risk of jumper’s knee: a study of interindividual and sex differences in a total of 11 943 jumps video recorded during training and matches in young elite volleyball players[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4,48(17):1322-1326.

[8] RICHARDS D P,AJEMIAN S V,WILEY J P,et al.Relation between ankle joint dynamics and patellar tendinopathy in elite volleyball players[J].Clin J Sport Med,2002,12(5):266-272.

[9] BISSELING R W,HOF A L,BREDEWEG S W et al.Are the take-off and landing phase dynamics of the volleyball spike jump related to patellar tendinopathy?[J].Br J Sports Med,2008,42(6):483-489.

[10] BISSELING R W,HOF A L,BREDEWEG S W,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ing strategy and patellar tendinopathy in volleyball[J].Br J Sports Med,2007,41(7):e8.

[11] 王隽.我国男排运动员下肢关节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干预手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12] GUAL G,FORTVANMEERHAEGHE A,ROMERORODRGUEZ D,et al.Effects of in-season inertial resistance training with eccentric overload in a sports population at risk for patellar tendinopathy[J].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5,30(7):1834-1848.

[13] THIJS K M,ZWERVER J,BACKX F J,et al.Effectiveness of shockwav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eccentric training for patellar tendinopathy: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study[J].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Sport Medicine,2016,20(7):1-12.

Theinvestigatedexplorationofthechronicinjuriesforjumper’skneeofmalevolleyballplayers

SUNChangliang1,2,HEMinxue1,LIWei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3.Sports Hospital, N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061, China)

Chronic injuries of Chinese volleball players of China are investigated in current stud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the causes of jumper’s knee in elite volleyball playe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risk of jumper’s knee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lower back pain, while has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chondromalacia patella.The present study could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pathogenesis and rehabilitation of jumper’s knee which elite volleyball players are suffering.

male volleyball athletes;jumper’s knee;disease characteristic;holistic riew

G842;R873

A

2017-08-20

孙长良(1973- ),男,黑龙江铁力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E-mail:scl55-88@163.com

1000-1735(2017)04-0571-06

10.11679/lsxblk2017040571

猜你喜欢
软骨病整体观男排
10年后,中国男排重夺亚洲杯冠军
肉鸡常见腿部疾病的病因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武松的“软骨病”
鸡软骨病的预防与治疗
2017中国男排(昆山站)接应二传队员与对手同位置队员进攻效果的分析
2016年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接应二传主动得分效果分析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创新治好了“软骨病”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