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7-12-28 06:30罗必良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绿色资源生态

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将这一方略贯彻落实到农业发展之中,就是要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是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事关国家食品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事关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福祉和永续发展。

为此,必须厘清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政策策略,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推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总体上告别农产品数量短缺时代。但农业粗放发展方式依然未能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性资源与生态环境“紧箍咒”对农业约束日益趋紧。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数量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注重满足质量需求转变,是新常态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更是大国农业。保证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饱、吃得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不能动摇。因此,中国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放格局中谋求“安全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一目标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前提下,追求生态资源安全;二是在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前提下,追求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在改善农民生存境况的同时,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产品安全是中心,生态资源安全是红线,社会安全是底线。

二、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在发展定位上,中国农业在开放与市场化过程中应兼顾农业的产品性指向与功能性指向

产品性指向农业形态的竞争策略是优胜劣汰,功能性指向农业形态的竞争策略则是独善其身。国际农业发展经验表明,靠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获取竞争力均难以持久,资源比较优势陷阱与技术投资锁定效应均影响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而在资源禀赋约束下开发功能性,通过价值链功能拓展获取的竞争力则更具可持续性。

中国农业竞争力的获取方式不可能仅是产品型竞争,更要追求功能性拓展。中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因此,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绿色生态为指引,以功能开发为主导的安全策略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农业绿色发展必然之路。

(二)在发展策略上,中国农业应从低成本策略向差异化策略转变

中国面临的现实,一方面是资源约束趋紧,另一方面是市场已从追求产品数量转向追求品质。因此,通过先进技术与要素替代降低农业资源成本的同时,开发价值链功能获取差异化竞争力更易取得成功,由此将催生追求分工组织化、产品精细化、市场高端化的差异化策略。

实施差异化策略,必须依托多样化资源禀赋,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组织方式,推进标准化、特色化、生态化、品牌化生产,以营养、健康、休闲、文化等功能拓展为新的增长点,因地制宜地提供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与功能性服务,做强、做特、做精并做大差异化绿色农业市场。

(三)在模式选择上,从“产品性指向+低成本竞争”转向“功能性指向+差异化竞争”

实施功能性差异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见图1)。依托多样化资源禀赋,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组织方式,推进标准化、特色化、生态化、品牌化生产,以营养、健康、休闲、文化等功能拓展为新的增长点。

图1 基于发展定位和路径的农业竞争策略

(四)在布局思路上,应选择各具比较优势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类型多样,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分区域、分类型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形成多样化主体功能区,选择各具比较优势的发展策略(见表1)。

表1 农业发展模式与中国策略选择

(五)在实施方略上,应从广度、深度、高度与安全度上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谋划

一是在广度上优结构。依赖生物有机体的转化功能,运用食物网络规律,从陆地到水域,从耕地到山地,从农作物到农业生物,发展农、林、牧、渔、花、虫、微等,以生产多种初级与高级的洁净农业生物产品,突破低平局种植结构,加快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升级转型。

二是在深度上提品质。利用生物功能转化的生物加工与技术功能转化的经济加工,不断发掘资源和产品的功能潜力,实行“初级生产—生物加工—经济加工—经济精加工”的功能深化开发,突破低层次产品生产结构,形成绿色发展的“大农业”“新业态”。

三是在高度上拓功能。农业除提供物质产品消费需求外,还通过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与配置,为人们提供生态景观与精神消费品,将资源表面自然力的原始利用,推进至资源、产品、景观、健康、文化的全面立体开发,突破低水平资源利用结构。

四是在安全度上避竞争。应规避国际市场的正面竞争,选择风险最小化的安全策略,加强农产品数量及质量安全管理(产品安全),建立健全资源可再生、生态可持续等监管规范(资源安全),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社会安全),因地制宜推进中国农业绿色、高效、创新发展。

三、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与政策取向

(一)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

1.重点领域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智能体系建设,“绿化”现有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绿色物质装备技术综合水平;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启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产地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三是深化农业绿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常规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绿色化服务转变,由技术指导、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六项基本功能向土地托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服务领域拓展;四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分类培育、精准培育、持续培育。

2.重点任务

应聚焦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推行种植业清洁生产,促进农田永续利用;二是防控养殖污染,提升林业草地生态功能;三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二)主要政策取向

1.发展策略

中国农业必须兼顾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提供多功能性服务,从低成本竞争方式转向差异化竞争方式。立足多样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环境,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供给特色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标产品;对接社会多样化需求,供给满足营养健康、生态、文化等需求的农产品或服务,实施多功能差异化绿色发展策略;利用“绿色+”“生态+”等模式,降低农业绿色发展生产经营成本,充分发挥中国乡村农业资源富集优势,发展地方特色板块;在确保小麦和稻谷自给基础上,规避竞争,以市场换空间,放开饲料粮等部分产品进口,对外采用关税、配额控制进口,对内征收超额利润税,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大宗农产品绿色发展。

2.发展路径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不仅是生产绿色农产品,更是实现从产品结构的绿色转变、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产业体系的绿色转轨到市场体系的绿色支持,即从生产到市场全方位一体化绿色发展。具体表现,产品结构的绿色转变以品牌增点、质量连线及布局成面为重点;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主要围绕生态友好、土壤培肥、水源涵养展开;产业体系的绿色转轨集中于功能跨界融合、要素充分流动及资源跨界配置;市场体系的绿色支持通过逆向终端倒逼与正向过程激励得以实现。

3.重点行动

为更好贯彻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需进一步采取六大辅助性行动,即(1)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新行动;(2)试行股份合作组织化行动;(3)“粮+经+饲+草”四元结构调整行动;(4)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行动;(5)专用肥生产使用规范行动;(6)农药兽药控源治理行动。通过“5+6”行动方案,切实推动我国农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走可持续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保障措施

加强以问责制为导向的组织领导,加大以结构优化为重点的资金支持,完善以差异化为特征的扶持政策,加快以低成本与功能拓展并重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重点在于,加强耕地保护补偿、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生态补偿,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区域有别、标准合理、规范统一的农业绿色发展激励政策体系。增加对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的补贴补助,实施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技术创新补贴及农产品品牌建设补贴补助。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对财政支农转移支付项目实行绩效管理模式,将农业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

猜你喜欢
绿色资源生态
绿色低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