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工受雇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7-12-28 06:30王颜齐毕欣宁李玉琴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雇工规模化劳动力

王颜齐,毕欣宁,李玉琴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工受雇现状及问题分析*

王颜齐,毕欣宁,李玉琴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雇佣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现象和新趋势,农业雇工在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和满足规模化经营需要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和土地规模化经营逻辑关系角度,揭示农业雇工生成机制。基于实地调研、采访及官方统计资料,系统阐述农业雇佣生产基本现状。研究发现,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工特征表现为,数量增加的同时青壮年劳动力雇佣难,数量和质量供给不足导致雇佣雇工成本高,雇工群体农业技能水平偏低,劳动强度较大。通过分析农业雇工受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农业雇工;雇佣生产;劳动力雇佣;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业生产方式

一、引 言

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成为我国农村最突出发展趋势和转变方向,土地流转是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党国英,2014)。近年,土地流转进入新阶段,大量农地逐渐转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然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处于初、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无法全面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需要,农业生产某些环节需要大量人工作业。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经营规模大、经营项目多样化、农业生产强度大特点,农忙与农闲季节界线不再明显,农业雇工以长期雇工和短期雇工为主。在此背景下,农业雇工呈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雇佣生产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就业的一种新趋势。

当前,国内外研究集中关注农业雇工意义、行为、生存状况及未来发展。Hill(2012)和Dupraz等(2015)研究发现,农业雇工是欧盟地区一种可持续就业方式,对提高农业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查金祥等(2001)认为农业雇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经营产物。唐萍萍等(2011)、任守云等(2011)支持此观点,并认为随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不断推进,农村季节性劳动力需求不断加大,产生兼业农业雇工。Dumont等(2017)借鉴社会学与经济学方法,确定五个改善农业雇工生存状况的条件: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劳动时间、劳动技能和劳动风险。Massayo等(2008)通过分析荷兰和日本农业雇工情况,认为影响农业雇工的因素为生产多样性、农场规模、机械所有权、劳动力保有情况及文化背景等。Bayramolu(2014)研究土耳其农业生产用工投入的影响因素,发现生态保护投入、农业投资政策和农作物价格与农业雇佣间存在正向关系。鲁先凤(2008)较早关注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主要特征及农业雇工存在和发展历史条件与现实诱因。向倩雯(2016)基于农业空心化背景发现我国农村存在雇工难、雇工成本高等现象,并揭示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特征。王颜齐等(2017)研究发现,在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工受雇意愿受年龄、土地流转率、劳动技能、家庭收入等多种因素影响。潘璐等(2016)通过分析农场劳动组织和管理过程,反思资本农场对农业雇工劳动与社会再生产控制。Szelag-Sikoraa等(2015)、Morio等(2013)研究发现,机械化程度是劳动投入水平影响的因素,高度发达的机械化水平对农业雇工具有替代性。

总体而言,国内外文献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方法分析农业雇工产生、发展和未来变革情况,但少有针对当前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工呈现的新态势展开研究。近年,我国土地流转不断由零散化向集中化转变,土地规模化流转程度不断提高,新生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等成为农业雇工主要群体来源。本文基于实地调研、采访及官方统计资料,分析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工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农业雇佣机制的相应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

二、土地规模化流转与农业雇工形成的逻辑关系

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逐渐促成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机器未完全替代人工,使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与“推-拉”作用从二三产业回流的劳动力成为农业雇工供给主体。现阶段我国农业雇工形成的基本逻辑关系(见图1)。

图1 土地规模化流转与农业雇工形成的逻辑关系

(一)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促成土地规模化经营

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始于2007年前后。据农业部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4.47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33.3%。土地规模化流转仍在继续,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基于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农业经营制度框架,农业生产的阶段性劳动密集型特征必然使得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和有限资源联合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外部劳动力输入产生阶段性、集中性需求。此需求可通过两种方式满足:一是无偿乡村帮工,二是有偿市场雇佣。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流向非农产业以及市场意识加强,乡村帮工逐渐消失,农业雇工取而代之。土地规模化流转释放出大量承包户,一部分流入非农产业,一部分成为农业雇佣生产市场的供给主体。根据2013年农业部首次开展的全国家庭农场调查显示,全国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拥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此统计数据并未计算短期雇工人数。一般而言,短期雇工数量会多于长期雇工,即随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大,将产生更多短期农业雇工。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机器未完全替代人工

农业机械化是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2010年前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以人畜力为动力来源的生产方式向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17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零达到2015年的62%以上,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实质性跨越。农业机械推广普及逐步替代人工,进一步释放大量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未完全替代人工。一方面,从种植上看,受技术、成本效益等因素影响机械化生产并未完全覆盖农业生产过程。我国三大主粮中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双季稻地区、甘蔗主产区、棉花产区、油菜产区机械化水平提高较缓慢,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同时,种植收获外的田间管理、零散农活等环节仍需人工完成,如苹果种植期间的套袋、摘袋,棉花茶叶的采摘等。另一方面,从地域看,目前全国仅9省份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华北、东北、新疆等主要粮食产区部分达综合机械化程度,受土地等自然条件限制,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难度较大,这些均为农业雇佣生产创造了条件。

(三)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和第二三产业回流劳动力成为农业雇工供给主体

农业生产周期性劳动密集型特征及机器未完全替代人工,决定大规模农业生产对劳动力要素的刚性需求,集中表现出季节性、周期性、临时性、流动性、非全环节、技术要素含量低、工作内容繁杂等特征。农业雇工群体主要来自第一产业本身,同时,近年外流至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因受城镇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保障水平低以及季节性农业雇工收入较高等因素“推-拉”作用影响,部分回流成为农业雇工。仅以劳动技能一项为例,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效应不断增强,一方面排挤“低技能”劳动力,另一方面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提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600家制造业招聘信息中,40%以上企业要求应聘者有技工证。但目前我国农民务工者仍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30.7%,未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及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7.1%,这些“低技能”劳动力常被“排斥”在企业用工需求之外。

三、农业雇工受雇现状及特征

(一)农业雇工群体数量增加

东北地区土地规模化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程度较高,仅黑龙江省2016年土地规模化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达460万公顷和430万公顷。土地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基于农业生产的阶段性劳动密集型特征及机械不完全替代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劳动力需求明显。伴随农村土地政策逐步开放和发展,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但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势下,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城镇企业排挤。另外,受城镇生活压力大、发展空间有限、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保障水平低以及季节性农业雇工收入较高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再次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雇工。据2014年《迁徙的人——中国农业雇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农业雇工规模在100~300万人,因农业规模化经营引起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季节工收入相对提高,城镇吸纳“低技能”劳动力就业能力下降等因素,农业雇工数量正逐渐增加。

(二)青壮年劳动力难雇佣

据测算,东北地区务工农民约900万人,占全国务工农民总量3.2%,50岁以下青壮年务工农民占80.8%。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非农就业机会多,加之农业雇工劳动强度较大、收入相对有限等因素,该群体大都不愿成为农业雇工,相较而言,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等群体成为农业雇工机会成本更低,“低技能”和“低学历”务工农民,更易从二三产业回流至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乐业乡黎明村的种植大户种植经济作物甜菜约160公顷,农忙时,雇佣短期雇工50人,且均为周围村镇中老年农民,其中37人为女性。辽宁省台安县德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雇佣长期雇工4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下,月工资为3 500元,每月该家庭农场会根据劳动量不同雇佣不同数量短期雇工,因周围村镇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该农场短期雇工多为中老年农民。

(三)雇佣雇工成本较高

土地规模化流转与规模化经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劳动力需求大幅增加,然而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业雇工,近年雇佣价逐年上涨。据统计,2016年东部地区家庭农场雇佣的短期女性老年劳动力日工资在70~90元,短期男性老年劳动力日工资在90~110元,长期农业雇工月工资在2 500~4 000元,价格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而异。以辽宁省台安县德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长期农业雇工月工资为3 500元,短期女性老年劳动力日工资为75元,短期男性老年劳动力日工资为90元。近年,农业雇工雇佣价已趋同于二三产业雇工雇佣价,尽管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效益,但农业经营综合收益率仍很低,农业雇工雇佣成本持续增加,会直接压缩农业经营主体利润空间、抑制其经营规模扩大。

(四)雇工劳动强度大无保障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劳动强度大和过程繁琐等特点。调查显示,大多数雇主与雇工间雇佣程序极简单,雇主与雇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仅就工作时间和工资达成口头协议,在此情况下,雇工与雇主间缺乏法律和信誉约束,雇工工作和休息时间不确定,劳动权益无保障,尤其农忙季节,经常超时劳动。农业雇工劳动强度大且劳动时间不确定,也是青壮年劳动力难雇佣原因之一。

(五)雇工农业技能水平低

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替代效应不断增强,一方面二三产业大量裁减“低技能”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提高“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导致部分“低技能”劳动力回流至第一产业,回流的劳动力与农村留守剩余劳动力成为农业雇工供给主体。虽然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但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一定经验,尤其在当前土地规模化经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不仅来自于农业生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掌握了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上游环节以及收购、加工、运输和市场等生产下游环节,形成农产品产业链,在此规模经营方式下工作的农业雇工面临更多技术层面考验。据《2016年中国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8.7%。基于此,迫切需要提高农业雇工劳动技能,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

(六)雇佣方式多样化

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劳动密集性特点,农忙季节,许多农户需临时雇佣农业雇工协助其完成农业生产劳动。在当前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较大,经营项目多元化,农业劳动类型多样化,因此需要一定量长期农业雇工和大量短期农业雇工。如黑龙江省五常市程家好家庭农场,种植水稻、玉米、大豆、蔬菜以及园艺观赏作物,长期雇工6人,水稻插秧季节,需雇佣大量短期雇工搬运秧苗。现阶段农业雇工不再仅为短期雇工,而是长期雇工与短期雇工并存。

四、农业雇工受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提供信息的中介平台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缺乏提供农业雇工信息的劳动力中介组织,此情况会对农业雇工和雇主均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业雇工行为均为自发,信息获取途径有限,大多依靠从事农业雇工的亲属或朋友获取需求信息,此方式所获信息具有不可靠性,易增加务工机会成本,且寻找工作过程人身安全无保障;另一方面,调研发现,雇主为在农忙季节来临前雇佣到足够数量雇工,需提前在就近村镇雇工,若无法就近雇佣足够雇工,需自己或委托他人去其他地区雇工,常导致雇工效率低且成本高。

(二)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突出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权利。农业雇工同样属于劳动者,但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雇工间一般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多数为口头协议。一方面,由于现行劳动法律制度不完善,现行劳动法律制度排除了对农业雇工劳动关系的适用;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与农村重人情、轻规则氛围有关,也受农民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不高影响。此情况下,农业雇工劳动时间、休息时间和基本工资无保障,甚至雇主可无理由解雇雇工。另外,部分农民选择背井离乡去外地务工,时常面临受伤、失业风险。通常情况下农业雇工参加农村医疗保险,但仅在户籍所在地定点医院方可享受医疗保险,这对外地务工者而言不仅增加医疗成本,且可能延误病情。现阶段农业雇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仍十分突出。

(三)从事农业雇工缺乏稳定性

现阶段,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农业雇工以短期雇工为主。在农忙季节,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及部分其他产业回流劳动力受季节性农业雇工较高收入吸引,选择成为农业雇工。农闲季节,大量短期农业雇工出现季节性失业,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间接增加就业成本和不确定性。同时农业雇工收入也缺乏稳定性。收入不稳定性主要指不同时期或受雇于不同雇主,从事同样劳动获得收入不同。如黑龙江省五常市水稻产区,影响农业雇工劳动收入最主要因素是往年收入,一般情况下,水稻雇工雇佣价格会逐年上涨。但在不同时期,受天气及人为因素影响,从事同样劳动雇工雇佣价格不同。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雇工技能培训

农业雇工绝大多数出身农民,掌握一定农业生产经验。农业规模化经营对经营者在农资购买、田间管理、农机操作、病虫害防治、高产稳产、市场营销等农业生产各环节提出更高要求,农业雇工掌握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因此改善农业雇工生存和就业状况,最主要是提高农业雇工技能水平。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生产领域如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林业种植等,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实现规模化发展,经营主体应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科学生产与管理,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带动作用,对“低技能”农业雇工加以培训。一方面,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向农业雇工提供生产新技术,改变其传统生产观念,提高培训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农业雇工在机器操作和田间管理领域的工作能力,消除技术壁垒。通过技能培训,使农业雇工与农业规模化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二)完善农业雇工的权益保障

现阶段,农业雇工成为农民就业新趋势,保障农业雇工权益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现行劳动法律制度不完善,应将农业雇工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律保障范围内,使农业雇工受劳动法保护。其次,当前农业雇工与雇主间通常为口头劳动协议,对双方均缺少约束,若一方违约,另一方权益无保障。由于农业雇工具有灵活就业特点,因此倡导建立灵活的劳动合同制度。一方面,农业雇工分为长期雇工和短期雇工,根据劳动期限差异,劳动合同期限应具体到几个月或几天。另一方面,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农业雇工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农业雇工基本劳动报酬。最后,通常农业雇工已参加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雇主不需为其办理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但在受雇过程中存在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因此应将农业雇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内。

(三)建立农村劳动力中介组织

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不仅在觅工过程中对雇主和雇工产生不利影响,且会增加农业雇工季节性失业率。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需建立农村闲散劳动力中介组织,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通过中介平台发布相关雇佣和觅工信息,既可准确、及时提供农业雇工信息,提高雇佣效率,避免盲目雇工,又可拓宽农民就业途径,降低就业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中介组织平台应提供全方位、多样化就业信息,一方面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为农闲季节的农业雇工提供其他就业信息,降低就业成本和不确定性。

[1] 党国英.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J].中国农村科技,2014(9):14.

[2] 查金祥,曾令香,许家林.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必须再创新——对湖北省七十三个村农户家庭经营情况的调查[J].调研世界,2001(9):27-30.

[3] 唐萍萍,李世平.兼业农业工人存在及发展研究——基于陕西省中部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1,32(2):52-55.

[4] 任守云、叶敬忠.市场化背景下李村的换工与雇工现象分析——兼与禄村之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1(6):72-81.

[5] 鲁先凤.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特征与成因简析[J].理论月刊,2008(12):154-157.

[6] 向倩雯.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与特征简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158-162.

[7] 王颜齐,毕欣宁,孟杰.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雇工受雇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3):460-466.

[8] 潘璐,周雪.资本农场中的农业雇工:剥夺与异化——对四川葛村资本农场的实地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15-24.

[9] Bayramolu A T.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y price increases o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Turke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3:1058-1063.

[10] Dupraz P,Latruffe L.Trends in family labour,hired labour and contract work on french field crop farms:The role of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J].Food Policy,2015,51:104-118.

[11] Dumont A M,Baret P V.Why working conditions are a key issue of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Acomparison between agroecological,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vegetable system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56:53-64.

[12] Hill B.Understanding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M].London:Earthscan,2012.

[13] Massayo I,Astrid H,Wim H.Agricultural outsourcing: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and Japan[J].Applied Studies in Agribusiness and Commerce,2008(2):1-2.

[14] Morio Y,Inoue T,Tanaka T,et al.Worker posture recogn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al worker behaviors[J].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2017,10(3):208-222.

[15] Szelag-Sikoraa A,Cupiala M,Niemiecb M.Intensity and labour consumption of integrated production in horticultural farms[J].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2015(7):249-254.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mployees Under Background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n Large-scale

WANG Yanqi,BI Xinning,LI Yu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Employment 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scal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has become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and a new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Agricultural employe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large-scale operations.This paper reveale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employe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land circulation,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large-scale management.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interviews and official statistic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basic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produc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mployees in the context of land-scale circulation were as the followings,the employmen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employees was difficult,while the numbers of agricultural employees increased,high costs of employing agricultural employees with the inadequate supply,the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skills among agricultural employees and the high labor intensity.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of agricultural employees,optimize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gricultural employees;employment production;labor employment;rural land circulation on large-scal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F321.1

A

1674-9189(2017)06-0036-07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JY053);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JC790125);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UNPYSCT-2015013);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和东北农业大学“东农学者计划-学术骨干”项目(17XG14)。

王颜齐(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产权、组织与契约问题。

猜你喜欢
雇工规模化劳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农场雇工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基于广西芒果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的调查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生活之路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