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复指导对脑性瘫痪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018-01-05 03:25刘永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性脑瘫康复

刘永会

临床护理

家庭康复指导对脑性瘫痪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刘永会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指导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给予饮食指导、安全指导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指导训练,在康复治疗室的训练结束后,由康复专科护士以及具有多年护理经验的资深护士针对患儿的个体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向家长进行知识宣教和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指导,时间为6个月。观察患儿康复前后ADL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康复指导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了对家人的依赖。

脑性瘫痪; 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 家庭指导;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并发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及其他异常[1]。我国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具有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生存的质量[2]。本院通过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模式以来使康复训练延伸到家庭中,让家长参与,功能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提高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9岁,平均(5.13±1.42)岁;痉挛型17例,不随意运动型2例,混合型4例;ADL评分40~65分,平均(57.87±3.52)分。对照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3~9岁,平均(5.20±1.48)岁;痉挛型15例,不随意运动型4例,混合型4例;ADL评分40~65分,平均(57.04±3.47)分。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分型、ADL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和分型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和分型标准;(2)年龄3~9岁;(3)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为Ⅰ~Ⅳ级;(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合并癫痫、严重智力低下等并发症者;(2)存在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重大疾病者。

1.5 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给予饮食指导、安全指导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指导训练,在康复治疗室的训练结束后,由康复专科护士以及具有多年护理经验的资深护士针对患儿的个体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向家长进行知识宣教和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指导,时间为6个月。患儿入院后即给予ADL评分,确定生活自理能力依赖程度,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指导计划,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给予疏导及心理护理,增强家长康复信心,取得配合。

1.5.1 个人卫生 告知家长改变观念,不能替代护理,指导患儿独立完成洗手、脸,协助刷牙,能站立的患儿可一只手扶握物体做支撑,保持身体稳定,站立不稳的可坐位完成,坐位不稳的患儿双手保持在中线位活动。牙刷宜选择柄粗、平的有利于手握,也可使用松紧适宜的带子帮助固定。

1.5.2 进食和饮水 选择高度适合的桌椅,使膝关节屈曲,双足落于地面,有利于正常姿势的发育[3],餐具应利于患儿进食,手精细动作不能完成的或者握力较弱的患儿使用握柄粗的勺子,或用功能带固定在手腕部,选择底部带有吸盘的碗固定在桌子上,进食时双上肢放在桌子上,可以很好的稳定肘部,有助于抓握,也可以使身体稳定。选择食物时根据进食障碍的程度,一般由糊状、软食、固体食物到正常饮食[4]。水杯可选择吸管杯、重量轻利于抓握的杯型。同时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避免声光刺激,使患儿不能集中精神进食。

1.5.3 更衣训练 指导家长给患儿选择方便穿脱的衣裤,衣领宽大,尽量不选用套头式衣服,手精细动作不能的可将系扣改为粘扣,裤子采用松紧带式,裤腿宽大,前后面做出明显标记。紧张痉挛的穿脱衣前先指导家长给予患儿被动活动肢体,放松肌肉和关节。通常采用坐位,手臂屈曲的可协助握住其肘关节拉直套上衣服,双腿分开,膝关节屈曲,避免强行拉拽,给患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独坐不稳可采取侧卧位更衣。

1.5.4 排便 家长记录患儿24 h内排便的次数和时间,在患儿排便前半小时进行训练,定时令其坐在便盆上或者坐便器上,养成在坐便器上排便的习惯[5],无论其是否排便,坐在便器上的时间不超过10 min。饮水1~1.5 h后训练排尿。

1.5.5 认知交流 家长多与患儿交谈,让眼睛与患儿对视,说话声音要大,语速缓慢,语调高低不同,要带有表情和动作,使患儿感兴趣。患儿说话时即使不成句,家长也要与其应答,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意愿,多给予表扬。带领患儿多到外界接触不同的事物,与同龄儿童玩耍,在实践中加强认知与交流。

1.5.6 坐位训练 给患儿做双下肢的交互运动,促进双下肢更好的分离,有助于行走。选用高度适合的靠背椅,使患儿髋、膝、踝关节屈曲,全足着地。训练扶坐,扶持两侧腋下或髋部使其成正确坐姿,双腿自然分开,脊柱略前屈。然后逐渐减少扶持和依靠面积,选择没有靠背的椅子或小木箱,训练独坐能力,提高整个身体的协调能力。

1.5.7 站立训练 患儿站立时指导家长扶其双膝给予一定的支撑,并训练患儿身体前屈时足随着移动。具有抓握能力的患儿,令其抓住栏杆练习站立动作,家长可向后拉伸膝关节,及时纠正异常姿势。也可令患儿靠墙站立,腰腹肌无力者,家长用双手扶持患儿双肩,达到靠墙站的目的后,固定双足,逐渐减少扶持,直到能够独站。站立是行走的基础,指导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对患儿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

1.5.8 行走训练 指导家长扶患儿骨盆两侧分别依次向前旋转,以带动双下肢随着骨盆旋转向前迈出。家长双手拉患儿行走时注意先扶双肩保持其身体直立位,提示患儿屈髋、膝,迈步后可拉手腕或手行走。也可借助矫正鞋、步行器等,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告知家长练习行走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以不使患儿感到疲劳为宜。在训练行走过程中,可以在患儿前面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些不同的玩具,诱使其增加行走距离。不随意运动型的患儿走路时步幅不规范,速度快,要控制住患儿的双下肢和足部来控制速度。发现异常姿势脊髓矫正。

1.5.9 体位转移 患儿在椅子上由坐位站起时,家长可一手扶患儿膝部,使身体前倾,另一只手放其臀部稍向上托起。站立后注意保护避免重心不稳跌倒。指导家长选用有一定硬度的床、椅,利于支撑和移动,转移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跌落和皮肤损伤。

1.6 观察指标 采用ADL评分量表[6]评定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两组康复6个月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2 结果

两组患儿ADL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ADL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t=5.21,P<0.01;与对照组比较,bt=7.10,P<0.01。

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家庭康复指导,就是要将治疗训练延伸到生活中、家庭中,家长要与医院密切配合,长期坚持,而康复护理指导要与生活相结合,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是一门综合护理学科,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医学护理学、社会、教育、职业等的一些方法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减轻脑损伤因素造成的影响,尽量提高患儿的生活、运动、语音以及社会生活能力,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力[7-8]。在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治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身体功能的恢复,而是对心理、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减轻残疾程度,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尽量使患儿能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和将来从事工作独立在社会生存的能力[9],脑瘫要早发现早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脑瘫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家长配合越好、疗程越长疗效也越好[10]。康复护理是治疗手段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又是患儿的长期陪伴者,合理的家庭康复可以使患儿增加训练的积极性,增加依从性[11-12]。以医院为中心,家长密切配合,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以争取达到最佳的康复护理效果,使患儿早日康复,回归社会[13]。

脑瘫患儿的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对其进行康复训练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功能恢复,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减少依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更多的康复训练需要在家庭中进行,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系统的给家长做好科学指导,是患儿能否在家中坚持康复训练,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14-15]。家庭康复指导能够把康复训练内容贯穿到日常生活方法中,训练方法融入到成长中,指导家长成为孩子的康复师,改善了患儿运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了脑瘫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了对家人的依赖。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谭芳.由院内护理转变为家庭护理的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0):272-273.

[3] 杨鑫华,黄阳芳,李艳,等.试谈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的经验和体会[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9(3):226.

[4] 盛茗.50例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66-2567.

[5] 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73.

[6] 刘振寰.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脑瘫儿童家庭康复指南(修订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95-97.

[7] 刘巧娥,王雪芳,芦静.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235-236.

[8] 王茜.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的护理优化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6):635-637.

[9] 戚金飞,史惟,吕舜玲,等.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对重度脑瘫患儿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58-161.

[10]高青.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其疗效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41-42.

[11]李玉秀,金炳旭,严晓岚,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脑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45-46.

[12]金娟,刘守国.ADL评估量表在康复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2,38(20):2495-2496.

[13]张荣洁.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5):78-80.

[14]杨惠.浅谈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9(4):166.

[15]杨晴钫,钱燕玲.早期居家康复护理对脑性瘫痪患儿预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11):75-76.

Influenceoffamilyrehabilitationguidanceontheself-carelivingability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

LIUYonghui.

RehabilitationDepartment,ShenyangChildren'sHospital,Shenyang110032,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on the self-care living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MethodsTotally 46 children were included as the subjects,who were treated in Shenyang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Jan. 2015 to Jan. 2016,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2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Both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s well as dieting guidance,safety guidance and basic nursing. In addition,family-bas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carried out. After the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oom,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lan was made by the special nurses and experienced nurses based on the children's condition,and the parents were educated about how to help the children develop the self-care living ability,which lasted for 6 months. Observe the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DL scores in control group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0.05).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in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P<0.05).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the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Family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can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and the self-care living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which results in less dependence on their family members.

Cerebral palsy; Self-care living ability; Rehabilitation; Family guidance; Children

110032 沈阳,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二科

刘永会(1976-),女,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E-mail:2857343843@qq.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7.06.025

R742.3

A

1674-3865(2017)06-0536-03

2016-12-20)

吴迪)

猜你喜欢
脑性脑瘫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